任佳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终身体育和全民体育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新的时代也赋予了年青一代新是历史使命与担当。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是一切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关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体育心理现状。因此,本文采用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利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华立大学集团学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这八个成分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掌握其特点与规律,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健康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健康已成为人类社会所关注的重要焦点。体育作为改善人类健康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大学阶段是人生接受正规系统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和最后一站,这个时期的健身活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终身从事体育煅炼和健身习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衔接上还不够合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就放弃了体育锻炼。由此可见,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的了解与分析,对于实施高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什么是态度及体育锻炼态度
G·奥尔伯特认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他的研究着重于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内在结构,或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性,它是对个人行为一贯地有规律地发生作用的心理结构。M·洛开奇则认为,“态度是一种具有结构和组织的复杂的认知体系”。他把态度理解为个人对事物的内在信念的总评价,强调态度是一种认知体系。M·谢里夫认为,“态度是生物有机体对于对象和现象发生反应的准备状态,使个体的反应带有选择性、方向性以及一定的持续性”。由此可见,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3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态度的种类很多,如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工作态度。体育锻炼态度就是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评价。了解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对我们顺利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样本选自本人所任职学校的学生,采用非概率抽样法抽取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Internet和手工查阅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专著,对涉及体育态度的内容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分析。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心理学关于态度的定义及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首先在部分学生中进行预备性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全部回收,进行信度检验后,问卷信度系数为0.812,符合问卷设计的信度检验要求。问卷经多次修改及预调查修正后,发放专家问卷53份,回收45份,有效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84.9%,效度系数为0.956。本研究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72份,有效问卷900份,有效率90%。其中男生468人,占调查人数的52%,女生432人,占调查人数的48%。
2.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900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22.0进行平均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态度对人的行为产生方向性和动力性的影响。有统计结果表明,体育态度包括体育的認识水平、体育的兴趣爱好、锻炼效果和情感体验,这三要素分别排序前3位,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体育态度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思想和心理基础。然而态度的形成过程需要有相当的一段时间,它需要通过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体验,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恒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锻炼行为有良好的情感。从而促使人们经常自觉地去参加体育锻炼,是锻炼习惯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对90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得出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见表1
本文设计的《锻炼态度量表》共70个态度语,采用5级评分法计分,得分幅度为1-5分。各个成分的问题数不相同,行为态度8个,目标态度12个,行为认知7个,行为习惯10个,行为意向8个,情感体验10个,行为控制感8个,主观标准7个。因而各个成分的分数是不相同的,以各个成分的中间分为中界,中间分以上表示在该成分持肯定态度,得分越高,肯定态度越强烈,中间分以下则表示在该成分持否定态度,得分越低,否定倾向越强烈。态度总分以70×3=210为中界,高于中界分时表示体育态度总体水平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平均分为240.1分,高于中界210分。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比较好,总体水平较高。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是明确的,对体育具有较高的兴趣和爱好,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向。他们的体育态度在8个成分的得分中有7个成分在中间分以上,仅有主观标准这一成分的得分在中间分以下,见图1。这说明学生除了主观标准这一成分持否定态度外,其余7个成分均持肯定态度。但各个成分的强度不同,最高分为行为认知( /问题数),其后是目标态度、行为态度、情感体验、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最后是行为控制感。体育锻炼态度是个体对体育运动所产生的较稳定的心理反应,是体育活动的各种功能在心理上的反映。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结构,反映出他们对体育活动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不尽相同,学生对体育活动最直观、最具体的认识比较明确。因此,在这一成分上得了最高分,而主观标准得分较低反映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不足,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也是如此,一个家庭成员的锻炼行为是对其他成员锻炼行为的一种暗示和支持。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参加锻炼而其他成员不支持的话,其锻炼行为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如同学、同事、朋友、邻居等,这些社会关系也都对锻炼态度有相当的影响,尤其是亲密的好友更是如此。
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态度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表2),女大学生的态度各类得分与总得分均低于男大学生,说明男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比女生更积极,差距较显著。
心理学认为: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还不够稳定,缺乏经常性,大部分处于态度的第二阶段。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形成的程序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态度形成与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体育态度的形成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体育态度是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下和家庭及社会体育氛围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体育影响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据研究显示,71.1%的大学生把体育的兴趣作为影响个人体育意识形成的首要选择,这充分表明在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论与思考
(1)华立大学集团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但男生的态度明显比女生更积极。然而,体育态度又包括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八个成分,这八个要素有时并不协调一致。
(2)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动机呈现多元化,在充分发挥体育健身功能的同时,要兼顾开发体育活动的娱乐、调节身心和情感等独特作用和功能,以适应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并加以正确引导,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创造条件。
(3)现阶段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尚停留在体育课堂,获取体育知识亦主要来源于此,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不能只注重发展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还要通过新媒体信息网络技术将体育比赛、体育新闻等学生感兴趣体育咨询融入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4)在促使大学生积极体育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全面了解,强化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同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还要注意设法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娱乐性,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活动难度和评价标准,减少挫折感。要丰富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参与体育的乐趣和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