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研究综述

2021-09-10 05:43:12林季文
科技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治疗方法强迫症病因

摘要:本文从病因、治疗方法作为切入点论述近些年来有关强迫症的 新进展。

關键词:强迫症  病因  治疗方法

1 引言

强迫症是一种病因复杂,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础的一类神经性障碍,会导致明显的痛苦并干扰日常功能。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终生患病率为2.4%,年患病率为1.6%。而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世界成人患病率为2%-3%,儿童青少年患病率为1%。65%的强迫症病人声称自己的强迫症状已经对自己以及社会功能产生了明显的损伤,并且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严重者甚至产生了自杀倾向,这严重危害了社会安全和稳定性。随着心理健康概念越来越普及,一些不发达地区开始注重对心理障碍人群的筛查,强迫症人群的患病率可能会随之上升。正因为强迫症的危害性,世界卫生组织将强迫症列为十大最严重的障碍之一。当个体患上强迫障碍时,会体验强烈痛苦,无法控制自己的强迫思维,一次又一次的做出强迫行为,这类行为不仅对心理产生伤害,而且甚至有可能对身体产生伤害。如果个体一旦患上该障碍,这对患者的家庭功能,经济,精力产生严重影响。最近这些年对于强迫症的研究越来越多,无论是病因还是治疗方法。

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研究从病因,治疗方法等方面讨论强迫症,以期对强迫症做一个整合性的探讨,对后来研究者提供一个框架。

2 病因

2.1生物因素

目前有关于强迫症的确切病因还未明确,更多的学者认为强迫症是由于生物、心理、等因素造成的。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生物方面的原因,强迫症很有可能是由大脑中的神经通路不畅导致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解释了强迫症产生生理基础,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了结构、功能、代谢异常是强迫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第二,有研究者指出,强迫症的发生有可能是跟谷氨酸能系统基因(GRID和DLGAP1),以及影响该神经递质系统的其他持续牵连的基因(GRIN2B49和SLCL1A1)有关。第三,也有研究者指出大脑双侧壳核、左侧苍白球以及右侧 OFC 灰质结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是强迫症的发病基础。强迫症患者减弱的左侧半球优势可能是导致其出现强迫症状与执行功能受损的神经学基础。第四,也有学者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解释强迫症的发生机制,大规模人群,双生子,家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遗传在强迫症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强迫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的DNA甲基化(在不改变DNA序列情况下,改变遗传表现)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比如强迫症患者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γ-氨基丁酸B型受体1基因甲基化异常(林梁俊,2021)。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影像学、遗传学、基因学等学科发展,世界各国的学者越来越重视强迫症的发生发展病理机制。

2.2心理因素

除了探讨生物因素,也有众多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强迫症的发生机制。认知理论解释,强迫行为或观念的产生是由于侵入性思维的存在和重要的功能性失调信念。个体对侵入性思维不合理的评价,容易导致个产生强迫观念,进而产生痛苦,并且产生强迫行为应对痛苦。根据美国强迫症认知工作组(Obsessive Compulsive Cognitions Working Group)指出,功能性失调性信念有:过度负责、过度强调思维、过度担忧控制思想、高估威胁、不能忍受不确定、完美主义等。该模型对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强迫症产生原因,并且基于此模型发展出了治疗强迫症的有关疗法,如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近些年,也有学者从元认知模型来解释强迫症,该理论认为,强迫症患者存在错误的元认知知识信念、消极的元认知体验以及不恰当使用元认知策略等(柴晓运,2014)。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元认知有关的变量可以有效的预测个体的强迫症状,者也进一步的证明了元认知模型的合理性。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强迫症的发生是由于童年时期的经验或创伤经历,在童年时期潜意识压抑,在当前某个特殊环境,童年不好经验意识化,并且以强迫症状出现。

3 治疗方法

3.1心理治疗

3.1.1认知行为疗法

最初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抑郁症中,随后很多治疗师也使用认知三角模型“认知-情感-行为”来解释其他神经症,例如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目前是治疗强迫症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暴露与反应预防法与认知干预相结合。暴露与反应预防法的原理就是让患者直接暴露在会引起其焦虑的特定情境中,然后对患者为对抗焦虑而产生的强迫反应行为进行阻止。暴露与反应预防法是最早使用于治疗强迫症的行为疗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Beck提出的认知行为理论受到重视,强迫症的治疗加上了认知干预疗法,就是使用苏格拉底对话挑战支持强迫行为的不合理信念。有大量研究指出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以及强迫行为。近些年,正念结合认知行为疗法逐渐到关注,正念源自于东方古老的佛教禅修,有意识的关注当下一切,而不对当下觉察的想法做出任何评价、判断,仅仅觉察它、接受它。韩开雷(2011)年采用多基线个案设计发现,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能显著降低个体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3.1.2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源自于日本。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森田疗法是一种精神疗法,森田正马教授提出了疑病素质和精神交互作用学说,其认为患者对自己身体异常敏感,被症状纠缠,久而久之,形成强迫症。疑病素质指的是老怀疑自己的身体患病。精神交互作用学说指的是个体专注于某个感觉,个体因此变得敏感,这个敏感的感觉让个体的注意更加固定于此,此时感觉的注意进一步相互作用,个体变得越来越敏感,过度敏感就会导致个体的心里不协调,长时间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森田疗法的原则就是“顺其自然”,当个体出现强迫观念时,要接受这种想法,并且把心思放到应该去做的事情。大量研究表明森田疗法可以降低个体的焦虑,减少个体的强迫症状,药物(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结合森田疗法的效果比单一心理治疗更有效(化振,2020;王海龙,2020)该疗法也并不是适合于所有人,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差,认知受损较为严重的患者就不太适合森田疗法,患者容易造成错误理解,则需要考虑其他疗法。

3.1.3心理分析法

自從上世纪初,弗洛伊德创造了精神分析疗法之后,后来经过多为学者的发展和改进,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心理分析疗法,如荣格心理分析法,拉康分析法等等,在本文中统称为心理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注重的无意识层面,该该疗法对强迫症的解释是:个体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个体过往的创伤经历、童年不良经验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在当前某种特定的环境下遭受刺激,个体会以强迫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分析疗法对强迫症是否真的有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研究指出,患者的强迫症状如果与个体过往经历有关,则该疗法有效果,可以有效的减少个体的焦虑,强迫症状(梁兴,2003)。当儿童或者成人出现强迫障碍时,会采用沙盘疗法对儿童进行治疗,也有学者称箱庭疗法,该疗法最大好处是通过“游戏”的方法对个体的潜意识工作。近些年,中国心理学者钟友彬先生依据心理动力学理论与中国人生活习惯、心理发展特点创造出了认知领悟疗法,具有中国特色疗法。该疗法非常强调患者的主动性,让患者认识到潜意识活动,并且意识到强迫症状的意义,得以领悟,症状即可消失。

3.2 其他疗法

有研究发现,首发的强迫症患者存在着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认知损害。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也出现了新的疗法,如计算机认知矫正训练(CCRT),计算机呈现不同的训练内容,个体进行练习,以改变个体的认知,训练内容包括鼠标练习、线段划分、飞行练习、情绪管理等等,让患者更好的适应生活。对于那些对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毫无效果的患者,不妨考虑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的物理治疗,比如经颅直流电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有研究显示,经颅直流电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有效的减低个体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情绪

4 讨论

强迫症自从发现以来,一直是全世界精神学、心理学专家研究“热点”,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其病因,寻找其有效治疗方法。可惜的是,还未有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有效治疗方法。幸运的是,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强迫症的生理基础,可以指导临床实践。未来,研究者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研究强迫症,为广大强迫症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林梁俊,王卫娣,王佩,林关宁 & 王振.(2021).强迫症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02),267-272.

2.柴晓运,田永果,龚少英 & 刘影.(2014).元认知视角下的强迫症的特征、模型及干预. 心理科学进展(01),97-103.

3.刘兴华,韩开雷 & 徐慰.(2011).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效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915-920.

4.化振,杨来启,马文涛 & 施旺红.(2018).森田疗法在强迫症中的临床应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03),417-418+436.

5.王海龙.(2020).森田疗法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强迫症患者的效果. 中国民康医学(06),87-89.

6.梁兴,张秀琴.(2003).精神分析法治疗强迫症13例报告. 健康心理学杂志(03),194-195.

作者简介:林季文(1997—),男,汉族,广东阳江人,学生,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猜你喜欢
治疗方法强迫症病因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6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7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文苑·感悟(2016年6期)2016-12-13 10:28:33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治疗及临床观察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52:12
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探索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47:38
心理咨询方法的国内适用性问题发现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文苑(2016年16期)2016-08-11 08:33:15
两种人
读者(2016年9期)2016-04-21 14: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