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沁园 吴庭芳
摘要: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出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与美感教育同步进行。他对美育特别重视并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推行美育,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习总书记也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1-2]由此看来美育是育人之需,時代之需。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美育面临了许多挑战,美育并不只是简单的开设几门课程,是一项影响人看世界的角度,影响人一生的工程。借助美育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与美育相融合,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
关键词:高校,美育,挑战,应对
一、美育三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究竟是什么?是一门课程?还是一段教育?而这一概念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关于美育的含义这一问题始终没有统一的定论,目前,关于美育,学界大约认为其有三种意义。
杜卫认为美育三义分别为:“美育的基本意义是感性教育;美育是培养整体人格的教育;美育又是创造教育。美育的这三层意义是相互有内在关联的。”[3]追根溯源,他从“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席勒的观点出发,从美育一词的本意出发,首先分析了美育这一感性教育对于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后,通过对古今中外文人学者的美育思想的阐释,论证了美育对于培养人格,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意义;最后从时代要求出发,论证了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论证了美育之于儿童,之于人才的发展创造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样,关于美育是什么,王登峰在中国青年报也提出三点看法,他认为:“美育就是日常生活;美育就是价值观;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的全面进步。”[4]林曦指出:“美育是一种人生态度;美育培养感知力和表现力;美育关乎快乐;美育是最好的人生观教育。”[5]
纵观各方观点,关于美育的内涵,我们应该认识到,美育绝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美育是一项工程,是一项关于人的成长工程,是一项关于社会发展的工程,也是一项关乎科技进步,国家发展的大工程。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作为感性教育,将落脚点放在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美教育蕴含在动人的音乐中,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在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审美教育使得每一位得到教育的人能够通过对美的鉴赏,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且创造美,让自己的生活得到美化,增强受教育者的幸福感;通过对优秀文化的鉴赏与吸收,学习传统的中国精神,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能够抵御西方思想文化对于其自身的冲击,抵御市场经济带来的糟粕文化,能够促进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促进道德发展,提高对事物独立判断的能力,进而促进一个人将“美”的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美育的当代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进入公众的视野。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青年,较先接触到这些事物,但其所经历的较为简单,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流于表面,易被新事物所吸引,对美的判断往往认识的不够准确,其对美的感知能力尚未形成系统,因而更容易受到市场化、网络化以及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冲击。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始终停留在表面,审美情趣易流于庸俗,形成不良循环,于是对高校施行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抵御来自各方参差不齐的文化对大学生的审美的影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情趣以及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深层次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观。
就审美教育相关课程本身而言,相较于其他课程出现的较晚,因而其当代面临的挑战还体现在基础课程的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方法的单一,美育课程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等。例如,王泽群认为:“当代高校美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尚未建成;美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建设停滞不前;美育类课程教学方法单调,经费投入不足。”[4]李苏云指出:“教育模式陈旧、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普遍缺乏实践体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美育课程的师资队伍配制不够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7]关于高职院校,秦佳梅也指出:“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美育方面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师资队伍、健全的管理机构。”[8]
三、美育的当代应对
关于“美育”我们应认识到,美育并不只是简单的开设几门课程,而是一项工程,是一项影响人看世界的角度,影响人一生的工程,而面对种种挑战与困难如何去建设这个工程,如何完善这一工程是学界一直在思考、在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9]从不同主体本身出发,要提高各方对于美育的认识。首先,学校应加强对于美育的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美育课程体系,丰富美育资源;加强教师资源建设,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学校首先要对教师审美进行提高,教师审美水平、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美育创新。
作为教师也要“增强审美教育意识,遵循审美教育规律,改进审美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10]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教材选择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审美需要,选择并讲授学生感兴趣,乐于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美育慕课和教育资源,现场视频演示,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配合多方进行审美教育改革。
对于学生,要提高自我对于“审美”这一概念的认识,认识到美育课程的重要性,转变态度,认真对待学校开设的美育课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我审美能力,理性辩证地对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不断树立自己的审美标准,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艺术类的师生,要“将优秀中华文化渗透于艺术创作中,拓展‘立美育人’的内涵;将国家和学校的大型活动融入艺术创作,拓宽‘立美育人’的视野;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拓宽‘立美育人’的场域。”[11]将美育教学成果转化为实际。
美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不断完善美育工程对于培养国家人才意义深远。高校作为培养青年才干的枢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因此美育对于青年学生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战略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单一、古板,轻感悟重理论,课堂氛围不够,学生普遍没有意愿完成该课程学习。第二课堂美育固步自封,体系不完整,缺乏创新力。因此当下应大力推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工作,以美育为依托,打开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青年学生思想,发展道德情操,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学生热爱劳动、提高运动质量,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通过美育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既能将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推广宣传又能使得学生教育更接地气,进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表达,开展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重大节日意识教育、设计优秀文创产品,把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品质传达给学生,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高校要以思政课为理论指导,借助美育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与美育相融合,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杜卫.美育三义[J].文艺研究,2016(11):9-21.
[3]杜卫.美育三义[J].文艺研究,2016(11):9-21.
[4]王登峰. 美育是什么[N]. 中国青年报,2018-05-08(004).
[5]林曦,韩铭.美育到底是什么?[J].祝你幸福(最家长),2015(11):44-45.
[7]李苏云.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南包装,2020,35(06):140-144.
[8]秦佳梅.高职院校美育途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51):125-126.
[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姜春.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路径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9(04):364-367
[11]黄韬,王超.“立美育人”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21(01):266-269.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视域下高校美育发展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SZZX2048)的阶段性成果。
南昌师范学院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2019年校级项目19SZYB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吴沁园(1993—),女,江西省南昌市人,南昌师范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吴庭芳(1993—),女,江西省南昌市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南昌工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