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实践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9-10 05:43:12徐霆玥骆国琛
科技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优化对策新时代大学生

徐霆玥 骆国琛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之下,由于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劳动意识、劳动思想和劳动行为等方面都会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此,本文结合劳动教育观为基础,对大学生在劳动观认识上,劳动实践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解决对策,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为社会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保障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观;大学生;优化对策

一、绪论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当中提出了要构建劳动教育创造幸福的观念,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使年轻人能够养成劳动的习惯,并结合劳模、劳动、工匠等核心精神下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党和国家结合了我国教学现阶段的基本情况,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人才培养的贡献,形成了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整合。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一)劳动观含义

劳动观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中认为“是人类自诞生之后,能够独立行使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改造自然对象,整合人类智慧,做到人与自然之间双向统一的一种价值体系。”这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应当正确认识到劳动,使劳动形成了真善美的道德统一表现。

(二)大学生劳动观教育

劳动价值观是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劳动崇高是新时代劳动观念的重要基础。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国梦”的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观的教育,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是构建美丽社会、和谐社会、富强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习近平新时代的劳动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当中提出,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德,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做到辛勤、诚实、创造性的劳动。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实践现状

(一)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根据学者调查,目前高校有27.5%的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普遍形成了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社会现象。在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全国大学生不得不进行居家隔离,在家学习生活,因此产生了很多宅男、宅女,学生长期在家,许多大学生在恢复开学之后,出现了肥胖、体质变差等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大学生自控能力差,劳动意识弱化,缺乏对自我身体素质的要求。

(二)对体力劳动的认同度低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方面,对于一些体力劳动或以体力为主的劳动职位倾向度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去往基层、农村,所从事例如农业、物流、运输、工程、建设、卫生等行业上倾向度差,这就表明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上,对于劳动认识整体情况上,对于体力劳动认识度低。

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实践影响因素

(一)高校劳动教育不足

目前,高校在对待大学生劳动观形成上,缺乏必要的劳动观念教育课程的补充,并且在与大学生未来的求职工作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性内容。在对于大学生自律、实践、知识转化的能力上,也缺乏教育管理的创新模式,使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容缺乏兴趣,学习投入度低。

(二)家庭劳动教育缺失

传统家庭教育当中,对于子女的成长往往是希望通过求学的方式改变自己、家庭的地位。因此,在对于子女的养育当中,往往不让孩子插手家务活,这样就使子女产生了丧失劳动的机会。同时,很多家庭过分溺爱子女,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引导,使子女从小养成了对他人过度依赖、缺乏劳动责任、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和心理,导致了子女在长大之后产生了错误劳动认识,形成了逃避、嫌弃劳动等行为。

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实践优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在新时代要准确的把脉劳动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劳动教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于过去的“德智体美”的教育提升到了“德智体美劳”教育,从“四育”到“五育”的教育当中,把劳动提高到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根本。

(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

高校在对于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当中,需要增开与劳动有关的相关课程,形成健康校园教育文化。在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在校学习中,加强劳动教育观教学的引导,并且在学校网络、信息栏中树立健康的劳动观,积极打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

(三)转变家庭劳动教育观念

子女的成长中,首任老师是父母。因此,在家庭中树立良好的劳动观,让子女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勇于劳动、认真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知识转化和技能提升,使家庭劳动不仅仅是解决家务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子女健康心态,锻炼子女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

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在对于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认识上,高校、社会、家庭要进行联合,加大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在体验劳动中获得快乐和成长,做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莹,王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80.

[2]金劲彪,郭人菡.毕业实习大学生勞动权益保护的法理反思:基于各层次利益衡量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20(3):67-75.

[3]邓立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4):4.

[4]浅析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0(10):178-179.

[5]陈玉兰,刘维忠,尹军军.新时代高校农经类大学生劳动育人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0(32):4.

作者简介:

徐霆玥(2000.09—),女,浙江杭州人,宁波市海曙区宁波财经学院 会计学专业 本科生

骆国琛(2000.05—),男,江苏淮安人,宁波市海曙区宁波财经学院 会计学专业 本科生

猜你喜欢
优化对策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5:19:54
高校跆拳道教学的影响因素及优化对策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7:31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