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供应链弹性与产业链韧性

2021-09-10 07:22张学俊尹训飞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

张学俊 尹训飞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微观基础和运行架构,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重要途径,是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笔者认为现阶段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至少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强化创新能力,突破技术和产品可能被“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弹性,强调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三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保障我国产业安全。

一、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意义重大

(一)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双循环”战略的基本支点,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涵来看,既是对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变化的主动应对,也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战略方向。因此,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路径来看,新发展格局强调要畅通国内经济循环,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既要提升自身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更要增强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市场中的韧性,充分发挥我国的巨大消费市场的优势。由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进而增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在整个体系中为重中之重,是“双循环”发展格局得以顺利实施的“主战场”。如果不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由于科技创新的“低端锁定”效应很容易迟滞我国“双循环”发展战略。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推动制造业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指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不断推进工业化、提高制造业水平。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与变革期,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这场变革,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同创新正在重塑制造业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转换产业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的经济结构、重构自身竞争优势,其中的关键节点就是制造业要有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首先立足我国传统产业已有技术和规模优势,抓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环节、高端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不断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其次立足于21世纪以来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催生出的各类制造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从空白做起,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从起始端就有构建完整产业链的理念;再次利用我国庞大市场优势,对产业链供应链进行整合,借力国外先进技术或资源,不断完善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国家产业安全的有力保障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国家产业安全的落脚点,既是实现产业安全的路径,也是根本目标。当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体系化和配套加工能力优势巨大。一方面,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尚未夯实,新旧动能转换迫切需要创新和技术支撑,部分领域对国外创新资源和要素的依赖较高,唯有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才具备下一步争夺国际产业制高点的基本支撑。另一方面,由于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欧美日韩等主要经济体或国家纷纷考虑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既有回迁本土的计划,也在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替代国,美国甚至加速与我国进行科技“脱钩”,这都对我产业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迫使我国加速增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对关键核心技术环节要具备一定的掌控能力。

二、以三大着力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一)着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就是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行攻关,通俗的说法就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从国际看,新冠疫情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负面而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态势还没有充分体现,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产业链分散化多中心化的趋势将逐步显现。这样的态势有利于我国突破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来源约束,摆脱严重受制于单一国家的风险,要积极利用其他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加强合作,打造我更加坚实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增加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从国内看,坚决落实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培育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工艺、环节和产品的“单项冠军”企业,逐步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各级部门和企业都要认识到,“卡脖子”技术和产品,都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点环节,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长期密集投入的领域,克服了这些难点,往往在某一特定技术领域就会处于世界顶尖地位,会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导者。

(二)着力提升供应链弹性

供应链弹性是指供应链在遭遇冲击和部分失效时,仍能保持连续供给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的能力,是检验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核心要素。一是在国家层面,行业主管部门及时评估重点产业存在供应链风险点,尤其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保持经济正常运转,供应链不“断链”。二是在制造业企业层面,要加快企业尤其是产业链“链主”头部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供应链的灵活应变和协同能力,进而增强供应链的柔性和弹性。同时,要加强信息共享,尤其是行業协会、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研究建立后备供应商信息库等,提升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能力。三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要积极鼓励我国龙头企业“出海”,在全球主要地区加快布局供应链不同环节,充分盘活和高效配置原料、加工生产及销售服务等资源。

(三)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

我国拥有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所谓产业链韧性就是保持我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努力保持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产业链韧性是我国产业安全的根本保证。一方面,全面优化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高中低端产业布局。“十四五”或更长一段时期,要保持劳动密集型等基础制造业的生产、创新、升级能力和适度产能,鼓励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优势企业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基础保障。另外东部等发达地区或城市根据自身禀赋和优势,全面承接其他国家先进技术或产品的企业和机构转移来华,鼓励融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努力推进我国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另一方面,全面融入世界产业链体系,努力筑牢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以畅通制造业国内外循环为目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首先应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亚太区域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亚太地区,由于历史文化、民族、地理位置的优势,都有利于与我国加强合作。以我为主的亚太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是我国融入世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其次,顺应经济全球化横向分工的区域化集聚趋势,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北美和欧洲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合作,积极融入北美和欧洲企业为主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保障产业安全。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自主创新,以底线思维对冲国际形势变化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是核心地位,而自主创新则为国家独立发展的战略支撑,是解决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根本之策。一是加强对基础研究的奖补等财税类支持力度。以突破“0”到“1”的为导向加强原始创新,尤其是加强对重点行业关键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及工业基础软件的攻关,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逐步建立以自主研发为主、国际引进为辅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优化国际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化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与外资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合作,有效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三是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制度优势,在关键“卡脖子”领域集中攻关,不断缩小与欧美的差距,继而确保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在各链条上的安全可控。

(二)强化人才培育,提升智力资源的支撑能力

产业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展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要素。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發展,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要求越来越多的。下一步,要以提高人才竞争力为重要着力点破解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难题。一是要加快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供给质量,在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制造业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二是统筹全国各类“人才计划”,逐步健全多层次多结构人才培养布局。三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要素,进一步强化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和外国人才的力度,注重人才机构与产业结构相结合相适应。四是进一步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盘活人才要素动能,发挥好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要素支撑。

(三)双循环格局下,发挥好产业政策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助推作用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势下,亟需发挥好产业政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每次大的历史事件之后,世界各国总会有新的政策出来推进本国产业发展,例如大危机之后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对各国经济影响深远,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先进科技与制造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速变动与调整,亟需发挥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应对这种变化。“十四五”时期,产业政策要确保“市场机制有效”,把由市场决定的事项全部交由市场,市场能解决好的结构性问题,就不用产业政策来干预。即使在某些领域为弥补市场缺陷而需要制定产业政策,也应力求少而精准,从直接干预为主转向间接引导为主。政府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做到不越位。如,从支持某个产业的做法,精准到支持某个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的做法,鼓励突破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难点,避免寻租的可能。政府要更多地运用普惠性、功能性产业政策,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为全面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自主可控能力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猜你喜欢
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