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叙
摘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健康习惯,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优秀的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而小学生正是好性格好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不像幼儿那样认知尚浅、理解能力有限,也不像中学生那样有叛逆想法和已经存在较为独立的思想。因此小学教师对于小学生卫生和健康教育的培养应该相当重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生。小学生对卫生和健康概念模糊,更不要说良好健康习惯的养成。本文对此现象和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小学生的卫生和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为今后卫生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卫生健康教育;问题现状;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3-274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这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学生,是社会的重要发展力,承担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保障。小学生正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卫生、健康意识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在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能够加强他们的健康教育,培养好他们的卫生健康意识,在小时候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发展成长,只有保证身心同时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在将来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献出自己的价值。
1.小学生存在的卫生与健康教育现状
1.1小学生常见病问题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孩子们也正接触着高科技电子产品。而现在小学生常见的病症就是近视、偏远农村地区孩子营养不良成为常见问题。再结合每年小学生体能检测的调查数据表示,很多孩子的肺活量和体能都在逐年呈现下降趋势。由于现在大部分家长更注重孩子的知识文化教育而忽略掉了体能教育,课业压力,体育课减少,导致体能跟不上。
1.2小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
同时,不仅是体能素质还有心理卫生健康也是重点关注问题。心理健康与孩子的身心成长息息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小学生心理问题也变得常见,每年都呈现上升趋势。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们情绪低落,变得不善与人沟通。这不光是家长们的问题,社会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孩子自身的性格问题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
1.3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
对学生个人来说,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是最基本的要求。个人的卫生是良好的个人修养养成的基础。但我国在這个方面的教育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小学层面的教育。很多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之中,用脏手拿食物、手指甲过长,衣服不经常换洗、读书写字姿势不端正、公共意识差等等这一些问题。最直接导致了个人卫生大大降低,直接影响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2.小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相关对策
2.1学校老师加强重视程度
学生的除了在家时间,剩下的时间就几乎全部都是在校时间。老师就成为了与孩子们接触时间最多的人。老师是孩子们的最直观的榜样和典范,首先老师自身要做到规范自己的卫生健康,在孩子面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处在最容易模仿大人的年纪,会对老师的行为产生效仿。因此老师就要以身作则,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好的一面,摆正对卫生和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严格检查孩子们日常行为,对错误的行为和不好的习惯即使进行纠正和教育。奖罚分明,对于好的事情进行表扬鼓励,对不好的一定要批评教育,传导优秀的习惯。
2.2确立卫生健康课,端正教学态度
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片面的将“健康”与没有疾病划等号,这种错误的观念仍在误导着人们。因此很多学校都将卫生与健康教育课当作是可有可无的课,只有语数外这类的专业技能课才认真对待。我们更应该重视这门课程,不能随意占课听课。对于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老师更应联合起来建议相关部门开设课程。卫生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更要认真备课,认真对待。上岗的教师自己首先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好相关专业知识,保证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之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得及时调整更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分组讲座等方式。在课堂上多举实际中的例子,使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让孩子们对课堂的兴趣变得更浓厚,接受度更高。必要时应采用形象直观的模型、挂图等教具来促进教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卫生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工作之中还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的。而加强小学教育中健康卫生的教学工作及探究,对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结合孩子们自身不同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满足课程对学习能力、素质条件、个性需求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方影. 小学生卫生习惯与健康教育的探讨研究[J]. 中华少年.科学家, 2016.
[2] 刘志业. 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3] 赵德贤. 口腔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口腔卫生状况的效果[J]. 健康养生, 2019, 000(020):282.
[4] 程兴园. 小学生生理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方法的有效性调查与反馈[J]. 人生十六七, 2018(2X):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