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 贵在创新

2021-09-10 11:12梁怀颖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变革观念新课程

梁怀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4-258

时代的变迁,语文教学的观念和形式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目前,新课程教改已走向实施阶段。但作为初二的语文教师,面对着旧的教材,又将怎样去实施新课程教学呢?我想,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旧教材下的新课程教学,就好比用旧瓶去装新酒。也就是说,在旧的教材教学中去努力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精神,让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跟上新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不会在旧的教材体系下迷失自己的方向。如果教师不在这方面下功夫的话,那么一切革新都是空谈,教师也不会在教学中有新的收获。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影响教学的关键

1、变被动的“教书育人”为主动的“参与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埋头教书,忠实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特别是语文教师,一周六节的语文课除了老师不厌其烦地分析外,剩下的只是名目繁多的语基练习,还有那只有语文专家才能回答的阅读问题。在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时,往往以教参的答案来回答学生,即使是一些灵活的题目,教师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这样的思维下教学,教师仅仅是教材的“推行者”,久而久之,教师的目光越变越短,思想越变越僵,最后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教师没有了鲜活的思想,又怎能教出思维活跃的学生呢?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精神,那么又怎能取得好的效果呢?所以,语文教师应从被动的“教书育人”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变革”。教师有了新的教学观,学生才能在新的观念下更好地学习。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用新的理念教出崭新的学生来。而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很多教师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改中来。所以,教师必须变被动的“教书育人”为主动的“参与变革”。

2、丰富内涵,培养教改能力

有了参与变革的思想,这是观念转变的第一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需要丰富自己的内涵。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方法,那么新课程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实施新课程教学还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教师跨学科知识的素养和协同教学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需拥有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不能以传统的实施方式去教学。所以教师必需自觉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努力在广博的视野中丰富学生的经验。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在教学中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知识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正因为如此,当前对教师的要求提得更高。例如要求教师参加科技考试,就是促使教师丰富多学科的知识,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更得心应手。所以,丰富的内涵是教师参与变革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我们的学生才会发生质的改变。

(二)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1、让教与学在心理上真正接轨

我认为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途径与任何教育改革一样,归根到底就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学生观”的更新,是从仅仅见物(教材)到人(学生)的变革,是教与学的接轨。首先是在心理接轨。当前的语文课堂缺少吸引力,学生认为语文实在毫无乐趣可言。枯燥乏味的讲解、分析、练习,学生成了做练习的机器人,培养出来的也将是式样统一的机器。我认为当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逆反心理,主要是老师没有从心理上与学生接轨。美国教育家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这一心态特点,以情动人,以人教人,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情商”,让他们充分发挥各种潜能,在理解与爱的氛围中卷入学习,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在讲《乡愁》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情感导入的方式。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回家》。然后让学生去谈对家的感受。让学生在饱满的激情中去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并在全课中采用了多首音乐,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得到了情感的教育。特别是在对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情感的写法的理解上,我采用了腾格尔的《天堂》这首歌,让学生在音乐中去体会此种写法。通过这种新的方式,收到了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课后都纷纷表示,希望老师能经常采用这种方式,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2、让教与学在方法上真正接轨。

为了真正实施新课程教学,我们应将以讲授为中心的教书活动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来一个“教法学法化”的变革。通过一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教法的成败,往往在于其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而学习规律则既是认知的规律又是心理规律。教师从讲台“走”下来,变“师长”为“学长”,变“范文”为“例子”。使自己和学生关系密切,同时又应维持教师、学生各自的身份。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情绪上的安全感,那么学习就会变成积极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这样的课堂环境,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促使“内化”和“习得”。比如在讲《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篇文章,因为这是一篇消息,语言比较枯燥,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学生必然没有兴趣。

所以我就采用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航天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产生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又采用了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抢答中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上课时就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知识。在以后的多篇新闻的教学中,我都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让课内与课外真正接轨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课内而忽视课外。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仅仅把目光放在课内,以为只要搞好课内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其实,学习语文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根据地。第二是校园,包括各科教学。因为任何一课的教学都是运用语文来完成的。第三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运用语文。所以要发挥这三个“课堂”的作用,使之相辅相成,形成强劲的综合力量。只有让课内与课外真正接轨,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改革深入下去。那么在当前的形式下,如何才能把这项工作真正开展下去呢?我想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逐步操作。我在这方面就有很深的体会。比如在本期的运动会上,我班由于一个学生没有接好棒而导致接力賽没有得到冠军。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组织全班讨论这件事,并在班上发言。而这位同学真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全班学生。在这种情势之下,我并要求学生写小评论。结果全班学生写得又快又好。学生说:“写这种小评论,有一种快感充满全身。”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生活中的时机,并及时利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联系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方式是多样的,特别是有一些绝好的契机,是难以预计的,因此计划要有很大的灵活性。

以上是我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总之,进行素质教育是关系到铸造民族之魂的大事。语文教学是充满生命精神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张扬生命精神进行素质教育,是我们的教育走向智慧和文明,屏弃愚昧和冥顽。

猜你喜欢
变革观念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卷首语
钓鱼的观念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