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娟
【摘 要】想象力是进行创作的灵感源泉。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不仅是引导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学创作的启蒙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温室。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学创作,还要注重探讨教学方式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给予学生展现创作潜能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159
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关键学科,将语文拆开来看,“语”即语言,“文”则是指文字、书面语。从广义上来讲,语文以汉语为表述形式,涵盖了古典、现代等优秀文学作品。很多人也将语文与艺术共同看作传承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媒介,事实上,两者有着深厚的渊源,有的艺术类学科甚至发源于语文,而在文学或者语言文化等语文方向的创作中,创作者会为作品赋予一定的艺术性来提升作品的美感,展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正是因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才造就了优秀的作品。所以,无论是语文的文学创作还是在语文学科基础上的艺术加工都需要想象力,而创作也始于想象力。
同理,语文学科既是展现想象力的载体,也是培养想象力的容器。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语文不再是用来背诵的“应试”学科,而是一门综合了语言和文学教学的学科,能够用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创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语文又是与学生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如果将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则可以通过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书法、写作等方面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互动,给学生创作机会,让学生都能够将自己的想象用文字或者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不成熟,语文教学课程不能被传统学科知识所束缚,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接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周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用语文的视角认识世界,记录生活,更好地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一、从兴趣入手,萌发想象的意识
首先,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是因为教师在授课时将大多数时间用于讲解课文,导致课堂氛围枯燥,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语文水平、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如果总是以一篇课文为主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走神。其实语文涉及的知识范畴很广,包括语言、写作等,而且能够与诸多艺术类学科相融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添加课程内容,引入其他语文知识,或者整合语文与其他科目的内容,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从而观察学生对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感兴趣,判断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课程调整,找到最合理的教学方式,适当添加其他教学内容。
其次,在增设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确保课程内容有趣,课上可以加入游戏、话剧、辩论,或者通过多媒体的动画、图片、视频等情景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展示语文素材,或者让学生运用语文素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来发挥语文素材的作用。比如以节日为主题,教师可以模拟过年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想象祝福贺词或者贺卡等,让学生在情景中尽力发挥自己所长,并调动想象力,展现自己。
二、从课堂氛围入手,扩展想象力
首先,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不同,课堂参与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就会存在差异。而语文是一个需要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学科,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或者记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最直接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到互动中,增加学生敢于表达的自信心,然后才是专业的知识科普,比如在课程中期提出“如果是你要如何选择”“你觉得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等开放性问题。另外,小学生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他们有着天马行空的创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表达机会,并让学生将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从而将想象力引入语文创作中。
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小组讨论。小学生是喜爱集体活动的,集体活动往往能够带动课堂气氛。每个学生看待事情的看法不一样,可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进行交流,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求同存异。一方面小组活动能帮助学生扩展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在交流过后,学生能获得更多创作的方向,了解更多知识,完善自己的表达或者作文。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有趣的课外读物,或者在教室内放置一些书籍,营造开放的语文学习氛围。
三、从生活体验出发,激发想象力
首先,创造大多是从生活体验出发。要描写或者表达的内容,无论是写实,还是虚构,基本都是从现实生活的细节、见闻中提炼出来的素材。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依靠课本和课外书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增加想象的空间以及素材。比如让学生写日记或者组织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故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記录下来。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知识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面对没有见过的事物会产生各种想法。这些想法既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也是帮助学生扩宽想象空间的钥匙。教师可以开设一些自主性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创意作业,比如从名著中截取一小段文章,鼓励学生进行后续创作,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观察是产生想象力的另一个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是固定的,而环境是随时变化的,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或者一幅画、一次聚餐,都可以得到不一样的见闻,从而提高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督促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当学生把这些素材带入课堂,教师则要告诉学生如何运用,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让学生将灵感有机会施展出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敢想转变为敢于实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想象力最旺盛的时期,而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记录下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要鼓励学生利用语文进行创作。在课堂上则要营造舒适、轻松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想象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