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
现足球此项运动早已进入大众视野,当前的任务是把群众性、娱乐性的足球活动渐渐上升到竞技体育的高度,我国的多人团队竞技项目处于弱势阶段,通过训练,竞赛,管理,保障体系创新等方面,构建一套成熟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强化相关制度管理,留住或引进优秀足球人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各级各类学校足球水平,为我国体育强国计划奠定基础。
1 现阶段发展现状
1.1 高校足球的训练现状
我国足球教练对足球专项、项群,理论等的研究水平存在欠缺,使得中国足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1)教练的专业水平不够,很难训练出优秀的足球人才。(2)训练策略的欠缺。学生之间的差距或许与教练训练方式有莫大的干系。(3)学校硬件设备不足,专项经费屈指可数。(4)学校没有重视,足球课也仅仅视为与一般体育课大同小异。
1.2 高校足球的當下竞赛开展状态
高校足球赛事安排比较多而且杂,参赛运动员需要承受负荷强度有多大,这就要求参赛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大部分的运动员都处于身体超负荷状态,在机体疲劳状态下进行,难以发挥高水平运动状态。其次高校没有相对完整赛事系统,在赛事相关安排上标准不明确,缺乏延续性。
1.3 高校足球在管理层面的情况
在管理体制方面:(1)缺乏完整的管理结构。在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动作技能的评估考核,在运动员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在生活作风,饮食习惯等约束力不够,运动队缺乏康复理疗,伤病治理条件。(2)在管理上直接依靠行政手段,以直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在涉及足球人才培养交流和体育场地设施保护以及各种纠纷的解决方面缺乏法律的约束和保障。难以适应当今市场条件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需求。
1.4 高校足球的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还存在欠缺,风险保障还不成熟。风险保障依赖于高校的风险防范和防范举措。主要存在于学生直接参与教师按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组织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在各个教学阶段的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由足球活动的不利条件引起的,具有不确定因素。各种健康风险,训练伤病能否及时作出适当处理、治疗。训练的环境也不可忽视。
2 创新模式研究
2.1 改进、优化后的训练模式
足球体能包括变向加速、冲刺、加速度、垂直起跳、耐力、爆发力以及肢体协调控制能力。进行一般体能训练时,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改造运动员形态、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是根据专项的需要,采用与专项密切联系的专门性身体练习。专项体能训练应与足球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似。
2.2 竞赛体系的发展改革策略
改善竞训体系,要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建立高校足球训练团队化模式,针对主力,替补以及不同训练科目都配备各自相应的训练人员,针对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注重发展校园足球的多元市场化。进一步增加高校足球与市场的接触碰撞,将更多的俱乐部、社会工作单位等加入到足球的竞争模式中。让真才实干的足球教练有发展空间,提高选材—训练—竞赛—管理这一循环机制的交替速度。
2.3 高校足球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球队的管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借助教育系统和社会力量,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应使其成为足球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假设脱离教育系统,就违反了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规律和成材要求,这就与人才培养模式相背离。处理好足球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的分配,“体教结合”。足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这也对于足球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
2.4 健全足球运动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部分的协调。二是落实好经费保障。想培育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基本的设施要保障。三是保障足球运动员伤病、损伤权利。每年伤病退赛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使中国足协损失了多少体育人才。因此,做好运动员科学训练,科学恢复,以及各种伤病治理保障很有必要。
3 结论
本文讨论了我国高校足球的现有状态,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策略。对四大体系做出了一些展望。希望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提高足球竞技水平,提高身体素质,让更多青年运动员成长起来。足球在高校的推广、发展、壮大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树立终身足球观念,完善的体制,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足球文化,通过改革现有体制,减少政策干预,增强市场活力,提高训练水平,修改竞赛制度,创新竞赛体系,为举国体制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