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梅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操作要素尤显重要。
关键词:课改课堂;合作学习;方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91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特性及功能
一、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自主探究学习”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把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
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师生间、生生之间要有情感的沟通。新课程里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精神。
“合作学习”在分组方式上,更多的是采用异质混合分组,即把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学生分到一组中。使不同水平的的学生有平等的成功机会等,强调让学生小组对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索。合作学习的教育功能:
1、培养合作精神。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2、培养交往能力。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3、培养创新精神。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
4、培养竞争意识。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班级可以看作是社会小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5、培养平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6、培养承受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真诚地合作,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7、激励主动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它是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出来的。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操作要素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核心是教师教学生“会学”,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方式是“合作”。 要使学习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必须尽可能多的渗透以下要素:
1、明确学习目标,提前进行指导。学习目标要明确。教师必须在实施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包括学生要做什么、以何种次序、用什么资料以及证明学生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办法等。
2、积极相互帮助,学会相互接纳。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分配给每一个小组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只有通过互相合作才能完成。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们合作,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
3、掌握社交技能,完成个人职责。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交技能。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因而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小组长事先必须对每个组员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分配给他相应的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难点是“坚持学”,即构建和落实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让学习主体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习惯成自然。我的做法是:
1、课堂的活动主体是学生,自主、合作是主线,教师是主导。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一个倾听者、组织者和参与学习者。采用问答式归纳概述文章内容主旨、写作特色。教师集中讲解学生在阅读、提问、合作探究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后,恰当选择重、难点内容,教师安排话题拓展,谈总结感悟,各抒己见,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2、训练题、预习题的测试。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资料,训练、预习任务要具体,要求要明确,时间要统一,检查要及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查缺补漏。
3、分门别类,完善学习表册,严格检查登记制度,内容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4、表扬、总结学习成果。择时对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组员给予实质性的鼓励和表扬。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小组学习目标完成的如何;在学习中互相帮助的怎么样;在小组中的协作精神、学习态度好不好、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5、以上平时记录不定期公布,按比例合成具体分值,最终与考试成绩挂钩,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收获,自觉、自愿地接受自主、合作学习。
当然,这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鞭策、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自主探索,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备课时,首先要站在大语文的高度上纵观全局,熟悉和了解学生,充分估计学生的提问的可能性,作好导向的准备。
2、控制小组差异、保证学习时间。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另外,教师必须提供每一个学生和小组应有的充足的时间以便完成学习目标,否则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
3、恰当选择内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
4、训练要多样化。训练多样化不一定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朗读、默写、说话甚至表演的形式,能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保持持久不衰的亢奋状态。
总之,自主、合作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学習形式的转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成才之路》(2007年21期)
[2]《现代化学习方式》
[3]《当代教育心理学》
[4]《高考试题研究》
(云南省丘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