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杰 张文鹏
摘要:英语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大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现状令人堪忧,如英语考试不及格率高,过级率低,逃课现象普遍等等。总体来说,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内因在于自身学习兴趣淡薄,学习态度被动,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外因在于大多数英语教学为传统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听课者,参与度不高,以至于课堂教学沉闷,教学形式单一。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对英语失去兴趣。
关键词:学科竞赛;自主学习
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培养一个人自主生活、学习的能力是何等重要。目前,多数在校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只习惯于课堂满堂灌模式,完全依赖于教师,课下也只是勉强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对于需要探讨、交流的口语表达,口语展示作业很少能完成。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过级证书,完全不在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就要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一、将学科竞赛融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意义
高校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目前,我校英语学习竞赛项目主要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专业组、非专业组)、“外研杯”全国英语系类(阅读、写作、辩论、演讲)赛事、“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让有不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以便学生更好的运用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己的学习意识和动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科竞赛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创新的渴望,是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些竞赛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外国语学院工作室,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实现竞赛成绩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性互动。
二、学科竞赛与自主学习培养的关系
学科竞赛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着常规教学不能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体自主学习素养的形成,全面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科竞赛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营造宽松环境。宽松和谐的教学、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参加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在备赛过程中,许多学生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表现出很强的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综合实践创新能力,而这种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取得的。学科竞赛能真正发扬民主,尊重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创新氛围。
2、学科竞赛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供专业场所。学科竞赛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参考资料,查阅文献,开拓专业知识视野;并且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信息共享平台,必要的硬件配套设施等专业场所,让他们在竞赛中得到强化锻炼,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学科竞赛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供现实条件。学科竞赛在促进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等方面有着日趋重要的推动作用,引导高校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科竞赛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平台。通过竞赛活动的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课程有机融合并熟練掌握,使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学科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随着竞赛的深入开展,各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竞赛的行列,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普遍的提升。
三、依托学科竞赛为载体,工作室运行实施路径
依托工作室,提升竞赛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此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专业组、非专业组)、“外研杯”全国英语系类(阅读、写作、辩论、演讲)赛事竞赛为平台,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感受、感知,将理论学习具体化、实际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长榜样传帮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以赛带练,以赛带学,促使学生在竞赛中发挥自身出色的专业技能,以独特的创意和实用价值赢得认可。
1、利用竞赛的激励机制,能让学生在竞赛学习中不断增强竞争意识、积累学习经验、完善知识结构、改进学习方式
竞赛的激励机制,鼓励一批专业突出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肯定学习先进,塑造示范形象,激励普通同学共同进步。学生学科竞赛的模式,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客观需要。从竞赛准备到参赛实战需要学生对自己现有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经过分析问题、构建思路、选定方法以及验证方案,最终完成从掌握理论知识到切实解决问题的跨越。学科竞赛相当于提供了一块试验田,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融入自己最新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从竞赛过程反馈应用情况,根据竞赛成绩恰当评定成效,从而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同时,一些获奖的优秀学生在学生中也受到受到尊重和欢迎,他们对其他同学能够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其他学生以学习先进为榜样,积极探索个体自主学习的途径,从而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依托“工作室”,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实现竞赛成绩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性互动
首先,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科竞赛管理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室应与学校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组织实施。如工作室依托外国语学院团委负责系列竞赛组织管理和宣传发动工作;指导教师由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为主并邀请校外英语专业家进行指导;工作室负责指导教师选配以及对竞赛参与项目的选择;教务处对参与学生的创新实践学分进行认定;依托学校相关经费对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工作,各个组织单位都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各种方便。
其次,建立以学科竞赛为主体活动的各种创新激励机制。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奖励者,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大型总结、表彰和动员大会,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一激励机制对激发和诱导学生主动性创新意识的形成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建立项目立项资助和可供竞赛项目申请的创新基金制度。就申报的项目组织教师进行论证,对有前途和可能产生创新成果的竞赛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意向、愿望和设想,进一步促使学生竞赛动机的形成。相关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促使和诱导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各个学科竞赛都必须配备相关的指导老师。竞赛中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具备,只需要多参加竞赛就可以形成,而竞赛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指导老师,才可能更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创新意识的大门。在各个学科竞赛项目的备战过程中,坚持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要求指导教师重在激发学生进取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一些创新思想要给予肯定和及时评价,尊重他们的意见,提倡启发和讨论式指导,让学生在启发和相互探讨中培养创新意识;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何鸿杰,女,汉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
第二作者:张文鹏,男,汉族,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