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秋萍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候,多因消化道的炎症、溃疡、肿瘤、血管病变、机械性损伤等引起,也有因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严重时可迅速导致病人休克。在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护理对此类疾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估预判。消化道疾病患者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乏力、上腹部疼痛的突然减轻或消失、四肢湿冷等情况时常提示消化道出血的前兆。患者突然出现呕血,解鲜血便或者是黑便,或者是柏油一样的大便,同时伴有心慌,出冷汗,甚至晕厥等循环系统的表现。若属于胃部或十二指肠发生出血,患者胃部将感受到灼热感,并出现呕血与便血现象,对患者呕吐物进行检查,可发现呕吐物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若属于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患者将明显感受到胸骨区域具有灼烧感,且极有可能出现大量呕血的现象。多数患者呕出的血液色泽鲜红,且含有一定程度的血块。此外,若患者出血区域处于幽门以上,大多数表现出呕血现象;若患者出血区域处于幽门以下,则表现出便血现象。
出血护理。在发现患者存在消化道呕血与便血现象时,护理人员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对急救用品与药物进行准备,以此为输血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患者出现急性出血现象的情况下,应确保其保持静卧状态,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避免在呕血过程中出现误吸而发生窒息。在护理工作中,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呕血、便血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患者实际呕血与便血量进行详细记录,供医生准确判断,以便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一)若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存在乏力、头晕的现象,且出血量大于400ml,应每隔30分钟对患者进行一次血压脉搏测量,并详细记录,以供后续参考;(二)对于患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极强的反复性,因此在患者停止出血后,应进行持续关注,避免患者再次出血。此外,若经过观察后发现患者仍存在头晕、烦躁以及莫名口渴等现象,提示患者有再出血的可能,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进一步处理;(三)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进而为患者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对血容量进行补充的过程中,应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若护理人员发现患者脉搏高于120次/分,尿量每小时少于20ml且心肺功能表现良好,遵医嘱每小时可为患者补液1000ml,每小时输全血300ml。在治疗过程中,应降低输血与补液速度,避免患者出现肺水肿以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从而导致再出血现象的发生;(四)严格遵循医嘱对止血剂进行科学利用。在对患者使用止血药物后,应紧密关注患者病情进展,充分掌握治疗效果;(五)采取冰盐水胃内降温止血措施的过程中,应对盐水量进行严格把控,并遵照医嘱添加去甲肾上腺素,使胃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六)若给予患者三腔管气囊压迫止血,应随时注意观察胃液颜色,从而进一步判断出血情况,同时要注意口腔护理以及防止咽部分泌物误吸;(七)经过治疗后,若患者未得到明显改善,医生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促使患者对手术治疗形成正确认知,并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从而形成良好的治疗信心。
饮食指导。禁食措施在消化道呕血与便血护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治疗效果与护理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禁食。此外,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给予流食,保障其基本营养需求。
心理干预。考虑到患者在出现该种现象时极易产生负面情绪,致使血管出现扩张现象,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对患者健康产生影响,故而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与关心、安慰,促使患者消除負面情绪,认真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在必要情况下,护理人员可遵照医嘱为患者注射镇静剂,促使其情绪保持稳定。
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应确保自身每日能够摄入足量的蔬菜以及新鲜水果,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食用鱼肉;刺激性食物极有可能对消化道产生影响,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入量,降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进而避免自身出现消化道呕血及便血现象;严禁食用未完全煮熟的肉类或蔬菜;对个人卫生给予重视,避免与他人共同使用餐具;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保持乐观情绪,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强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