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玮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其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哲理。教学本课,我以“发现”作为主线,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发现故事蕴含的寓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寓言故事中隐藏的“劝”文化;补充相关资料、发现文言文创编的妙趣,从中悟到文言文故事教学的门道。
[教材分析]
本文被编入统编版三下第二单元,选自《韩非子·五蠹》。单元导语充分体现课标要求,指明要读好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尝试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该文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一则文言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古文韵味。通过学习,学生将再次习得文言文的特点,并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第二,它还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学习,学生能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并尝试创编故事。
[教学目标]
1.深刻了解文言文蕴含的大道理,鼓励多元解读。
2.初步感受寓言故事中隐藏的“劝”文化。
3.初步认识文言文创编的几种方式,并尝试现场创编。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言文创编的几种形式,尝试现场创编。
难点:初步感知寓言故事中的“劝”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与众不同的魅力。
[教学年级]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设计流程]
一、多种形式诵读,发现蕴含道理
1.背诵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文言文《破瓮救友》,温故知新,顺利导入新课。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在巡堂中帮助部分同学解决生字词障碍。
3.结合注释,重点关注“因、走、耒”等与现代白话文意思不同的或当今不常见、不常用的生字,并相机指导“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语句的朗读。
4.再次诵读。通过同桌互读、学生自读等方式,力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甚至当堂背诵。
5.师生互助——教师说现代文句,学生猜出与之对应的文言语句。在轻松对话的过程中习得讲故事的语言和动作,为具体了解故事内容和接下来的“现场说故事”环节预热。
6.当堂故事演绎,并谈体会。
(预设: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天上不可能掉下馅饼;不能心存侥幸,不能将偶然现象当成必然之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文言文当以诵读为先。只有以充分、多样的朗诵作铺垫,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为此,我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读”“悟”并重的方法,帮助学生领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所在。
二、深入研读文本,发现隐藏文化
1.出示《韩非子·五蠹》中的《守株待兔》完整原文,探讨用故事劝说的妙处。
(1)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寓意。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发现。第二个发现又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守株待兔》完整文本):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
(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3)联系上下文,教师出示《韩非子》一书的创作背景及韩非子的政治理想抱负,结合朗读背诵,让学生明白韩非子写《守株待兔》的目的。
(用故事这种喜闻乐见并极易被他人接受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劝说君王要开拓进取,不要用过去的治國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
2.补充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深入体会用故事劝说的妙处。
3.小结: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故事中隐藏着“劝”的文化。古人运用大量浅显的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于我们而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设计意图]《韩非子》书中记载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学生对“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等故事耳熟能详。这些生动的故事,蕴含着深隽的道理,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从“用故事劝说”这一教学点出发,让学生初步了解用故事劝说的妙处和与劝说有关的文化,不仅寓教于乐,更寓教于生活。
三、师生互动交流,习得创编方法
1.发放资料,了解文言文创编的几种方式。
教师发放对比材料《猫捕鱼》《猫斗》和《龟兔竞走》的原文和创编文章,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创编的常见方式。
2.以《守株待兔》为例,教师指导学生现场创编。
[设计意图]文言文创编架起了古今文化比照的桥梁,打通了学古文写作文的读写通道,为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路径,使学生写作有迹可循,有本可依,有话可写。
[板书设计]
5.守株待兔
“劝”的文化
[教学片段]
师:紧接上面的故事情节,我们知道这个农民成为了宋国人的笑柄。那么“今欲以……之类也”的意思是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啊。猜猜这个故事和这些话其实是想写给谁看呢?
生:(异口同声)君王!
师:韩非子借《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劝告君王什么呢?
生:不要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要学会创新。
生:不能做那个只会守着树桩的农民,“兔子”自己撞上来的事情并不是天天都会发生的。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用故事劝说和直接劝说,哪种方式更容易让君王接受呢?
生:用故事劝说会好一点。例如我读完《守株待兔》的故事,就很有体会,相信君王也是如此。
生:用故事劝说会好一点,因为故事本身很有意思,比较能够吸引人。
生:直接劝说君王,君王可能不愿意听,甚至会动怒。
师:(点点头)再与你们分享一个与“劝说”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同样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心想扩张领土的吴王想攻打楚国,可他却忽视了背后的越国正对他虎视眈眈。众大臣怎么劝说都无用,吴王甚至说出“谁劝说杀无赦”的话,最终吴王有没有出兵呢?又是谁对他进行了劝说呢?请阅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阅读故事)
师:真是高超的劝告技巧啊。我们一起来夸夸这位青年吧。
生:这位青年真有智慧,他给吴王讲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吴王被打动了,就退兵了。
生:别的大臣怎么劝说都无法改变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还是这个青年以讲故事的方式劝住了吴王。
师:古人是很有智慧的,他们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借助故事的形式进行委婉、巧妙地劝告。这就是故事中隐藏的“劝”文化!
[教学反思]
文言文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多是贴近儿童生活且趣味性较强的独立故事,非常适合独立阅读和欣赏。教学本课,我摒弃繁琐的分析,围绕“发现蕴含的寓意、发现隐藏的文化、发现创编的妙趣”等三大“发现”展开教学,初步悟得文言文故事教学的门道。
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悟”并重,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领悟了故事的寓意所在。结合《韩非子·五蠹》中《守株待兔》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并拓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深入探讨故事劝说的妙处,感悟“劝”文化的魅力。借用学生创编作文样式,对比呈现同一故事的不同作品,打通学古文与写作文的读写通道,为三年级起步作文寻得一个合适的切入路径,激发了写作兴趣。
一则文言文,一份令人深省的寓意;一个故事,一种含蓄委婉的劝说文化;一次创编,一段读写结合的难忘经历。发现文言文,我走向通向语文教学之门的探索路上。
材料一:
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zhuì]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猫捕鱼》扩编
主人家的鱼缸多了一条金鱼,主人叫它“金金”。金金可真漂亮呀,金闪闪的鳞片,圆鼓鼓的肚子,激动的时候尾巴摆来摆去的。
老猫一下子就瞄上金金了,太阳不晒了,蝴蝶也不追了,整天围着金金转。
终于有一天,主人不在家,老猫一个纵身调到了鱼缸旁边的桌子上,可是绕了几圈也不知道怎么下手。老猫跑到左边,金金就游到右边;老猫赶紧追到右边,金金又慢悠悠地游到右边。老猫只好扒上鱼缸用爪子捞,可惜每次都差了那么一点。老猫都快急死了,抓耳挠腮的,恨不得把胡子揪下几根来。
主人可是快要回来了呀,下次机会也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老猫一咬牙,猛地向前一冲,“扑通!”随着一阵水花,老猫脚底一滑掉进了鱼缸。金金从嘴里吐出一串泡泡,仿佛是在哈哈大笑。幸好鱼缸不算特别大,老猫挣扎了半天,终于爬了上来。
不一会儿,主人回来了。看到老猫在窗台上晒太阳,金金也在鱼缸里开心地游来游去,奇怪的是,老猫身下怎么有一滩水……
(三(3)班 程烨华)
(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 深圳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