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媛
摘要:奥苏伯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教育学界颇具影响力,被应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本文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其与王君老师《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的契合之处,探索以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认知同化理论;三大驱力;有意义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是美国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理论,主要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三大驱力动机、先行组织者等四个方面。该理论对后世教育学者影响甚大,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研究及教学实践中,而王君老师的语文课堂,充分契合了奥苏泊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要点,贯彻落实了将理论指导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王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其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有如下环节体现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的应用。
一、导入部分,重视学生认知结构中对知识的同化
同化指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认知结构中是否已有了相关概念。所说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内部的知识结构,涉及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包括学生当下能回想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王君老师在《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教学导入中,以西湖诗句作为切入点导入,激发学生个体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从而展开教学。
该篇课文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此时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地理风貌常识等应有一定的积累。故西湖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底蕴,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九年级的学生对此不为陌生,而以“西湖的诗句”为导入,更是激活了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概念。在过去九年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应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有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在王君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等诗句,充分体现了奥苏泊尔认知同化理论中激发学生个体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这一目的,从而教师才能继续深入开展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同化机制,获取新知识。
二、朗读部分,发现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
认知驱力属于三大驱力动机之一,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即求知的需要,它源于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外部环境的心理倾向。
师:再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生:前文还說“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从朗读出发,让学生在三次不同的要求下进行朗读,并且在学生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二次朗读之前,抛出了一个疑问。问题一出,学生纷纷诧异,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已被激起,学生便会带着问题去进行二次朗读。在二次朗读中,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说明此时的学生已经深入课文,迫不及待寻求答案。契合奥苏泊尔认知驱力理论。
三、对话引导,激发学生附属驱力
附属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教师或他人的赞扬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既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也不是为了自我增强,而是希望获得教师、家长或他人的认可,这能使学生获得一定地位,但这种地位不完全是由他的成就水平决定,而是由别人的认可所决定。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从“痴”字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讨论,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着重处理这两个字,这样的一种朗读处理方式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一致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而有意识地夸大处理文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附属驱力。
四、循循善诱,促使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发生
有意义接受学习,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一般性到特殊性的原则和学习中的准备性,认为学生进行学习是有条件的,当条件成熟时,学生的学习就水到渠成,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生蹙眉思考)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教师想要让学生探究张岱的人生追求,但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逐步引导,从一般到特殊。让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一步步靠近作者张岱,共同得出作者的情感意向,从而点明文章主旨、升华主题。王君老师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在课堂中创造有意义学习的情境,答案是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得出来的,体现了学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固有知识。
结语
本文在奥苏伯认知同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课例分析,旨在给一线广大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理论思路。从教育心理学出发进行教学活动、教学对话的设计,更契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达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南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