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效率的医疗公共服务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2021-09-10 07:22王健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养卫生医疗

王健

公共医疗服务既是投资品又是消费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和基本医疗保障方面都投入了巨资,旨在从供需两方面提高医疗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医疗公共服务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照护、老龄事业等薄弱环节愈发凸显;二是信息化在医疗公共服务增效中尚处于起始阶段;三是医疗公共资源的配置集中在资本密集型三级甲等医院,在社区层面上针对生活方式和环境健康影响因素的医疗公共资源严重不足。在这些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创新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的前提下,以更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来推动建设健康中国。结合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就贯彻落实规划建议、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对我国医疗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医养融合公共服务效率

随着我国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9年底,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亿,较2018年新增945万人。与此同时,虽然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達77.0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平均有8年多带病生存时间。如何满足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需求,如何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解决他们的健康保障问题和生活起居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着力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度

目前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了护理服务外包、公建民营、合作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改革模式。在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动下,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府建设运营养老机构的负担逐渐得到改善。民间资本已逐步成为养老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民营机构无力与政府机构在价格方面展开竞争,民营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明显限制。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营利性养老机构中只有不到10%的机构实现盈利,在盈利的养老机构中,净利率超过5%的仅占22%,盈利能力整体较弱。因此完善整体市场化体制将成为未来医养融合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

养老服务产业存在养老服务占比过低、养老服务配套机构分布结构不均的情况。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入,对于日常养老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量非常大,然而现阶段居家养老未能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此外,护工数量严重匮乏,且未能形成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从业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知识与资质认证。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约150万人,具备专业资质的不足50万人。为此,在供给方式方面,应加强医养结合深度,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依托乡镇卫生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居家医养结合;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协议合作。在人力资源支持方面,应建立以家庭医生、护士为核心,专科医生协同的医疗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医疗、护理、康复等从业人员进修轮训制度,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着力构建医养结合健康产业政策体系

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现在,有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反映,政策环境还不是很理想,还存有弹簧门、玻璃门等问题。应将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配套,健全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对已出台的好政策,坚决落实到位,切实为提高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二是推动政策创新。医养结合,养是重点,医是保障,关键是做到养者能医。医养结合机构反映比较集中的是,绝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法纳入医保定点,影响了老年人的入住意愿。为此,应整合社区预防保健经费、社会医疗保险、养老机构运用建设补贴等,形成统一支付体系,加强资金支持。同时,要做好定点单位的规范和监管,避免发生套取医保资金的情况发生。

(四)推进改革优化布局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多业态融合发展,做好结合文章。要进一步推进医养健康产业结构改革,建立涵盖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中医中药、健康养老、健康教育、健康金融、健康管理、健康信息、健康食品、健康旅游、健康体育、生物制药等全产业链的健康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合度,打造医养健康产业集群;二是推动医养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依托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强化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带状集聚。科学统筹规划医养健康产业布局,整合各地市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医养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医养健康相关企业与当地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相结合,形成专业分工合理、创新系统高效、地方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综合竞争力的特色医养健康产业。

(五)鼓励科技创新

一是鼓励医养健康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和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协调医养健康产业的产、学、研、用各部分关系,加强一体化体系建设,科学合理的利用配置医养健康产业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利用健康医疗大数据为社区层面医疗公共服务赋能增效

(一)“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传统医疗业务的交叉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201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有序发展医联体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支持平台在就医等领域协同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医疗模式下医疗机构间的信息沟通壁垒,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

然而,“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医保报销渠道阻碍了这一新模式的发展。大多数患者习惯于到医院线下接受治疗和进行报销,但这种方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目前世界各国在探索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来承担部分门诊病人和常規慢性病病人的诊疗负担,实行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平等的医保支付政策以提高医疗公共服务效率。

由于我国老年人和部分慢性病的患者数量较多,但这两部分群体可能也往往对网络环境比较陌生。一方面,加大“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宣传力度,对他们或其家人进行互联网+医疗健康就诊培训;另一方面尽量采用相对简洁的就诊和支付端口,规范网络诊疗平台,引导患者使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进行就诊。此外,由于每个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差异,以及对病人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考虑,医院间难以实现跨医院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孤岛”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各个地区可以统一标准,建立EHR系统(Electronic Health Record,即电子健康档案),满足医联体内部不同医院之间患者信息共享的需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提高诊疗效率。

(二)信息化支撑医疗公共服务增效

全民健康信息化是深化新医疗改革和建设现代化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医疗健康事业在信息技术时代下的必要革新。健康信息化的建设能解决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提高诊疗、报销、监管等相关工作的规范性等。全民健康信息化的完成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增加信息化预算投入,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亟需且必然的选择。

对于政府而言:由于全民健康信息化的建设模式通常分为横向模式和纵向模式,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在不同的建设模式中有区别。由于在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化的过程中,国内不同区域的医疗资源和经济水平有显著差距,导致健康信息化的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横向模式主要应用于医疗资源发达的地区,由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牵头,横向整合优质医疗资源集中进行信息化建设,此模式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纵向模式主要应用于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地区,健康信息化的建设通常与医联体、医共体的体制结合,以大型医院为中心联合其它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纵向整合形成技术共享、协调统一的整体进行健康信息化建设,此模式中大医院是执行主体,政府的主要角色是监管者和指导者。

对于社会而言:1.由于社会资本具有管理经验丰富、创新性和竞争力强及市场反应灵敏等特点,将社会资本引入健康信息化领域有利于信息化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与政府产生优势互补作用;2.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短期经济效益较低。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支撑卫生信息化建设长久发展,因此,社会资本拓展融资渠道,成为政府财政投入的补充;3.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信息化建设积极度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高,市场嗅觉灵敏,有利于开拓新型管理模式。

三、供给侧增效和需求侧赋能的双思维模式

优质的医疗资源还集中在大型城市的少数三甲医院当中,而大力推广建设的社区和农村医疗机构资源投入较少,导致人们就医时仍优先选择大型公立医院,极大地阻碍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因此,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者共同发力,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为指导

将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药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中国战略相适应。改变医院重治疗轻预防的理念,在加强医疗实力的同时,还要重视疾病预防和康复,树立“大健康”的观念。积极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二)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整合现有卫生资源,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区域分布、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照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标准,以改、扩建为主,按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建设,不搞重复建设,不搞“形象”工程。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保障机制的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三)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积极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逐步覆盖统筹区域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加强付费总额控制,建立医疗保险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通过谈判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大力推进异地就医结算,逐步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四)推动分级诊疗的施行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行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进一步调整医疗资源结构、将患者按病情分流、有利于提高我国医疗公共服务整体效率, 并且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

首先,分级诊疗制度可以充分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性。从设立目的和承载的功能上,三级医院主要职责是提供危重症、疑难病等技术含量高的诊疗服务。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可引导患者按病情在不同层级医院就医,缓解三级医院的压力,使其有效开展复杂疾病、疑难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其次,分级诊疗制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三级医院和医疗水平高的医院的医疗资源长期以来都是较为紧缺的,百姓们因对大医院的信赖性较高,因此会盲目选择大医院,造成“挂号难、排队久”现象十分严重。最后,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可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日益增多。分级诊疗制度能够促进三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和康复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使需要健康管理的人群获得长期医疗服务更为便利,实现了对这一类人群的病情实时监测和健康管理,并可以节约三级医院的门诊医疗资源。

自我国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起,分级诊疗制度在逐步推广完善,取得了可观的进展。要想进一步提高医疗公共服务效率,逐步引导形成分级诊疗的就医格局,我们应该加强完善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2)完善医院等级评审标准,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并完善分级监督管理制度,使患者更放心安心的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3)合理布局医疗资源,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促进医疗公平性的提高。(4)政策上加强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和待遇调整,让全科医生能够投身于基层。

(五)加强卫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人才是保障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些变化对卫生人才队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卫生人才队伍能力的建设十分迫切。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1.进一步优化我国卫生人才队伍的规模与结构。首先从规模来看,卫生人才规模应当与我国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相适应。目前应当完善基层卫生人员职称晋升、偏远岗位补助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在基层服务的吸引力,确保基层卫生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使得城乡和区域间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其次从结构来看,我们应当使得医护比、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等结构性指标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有效配置卫生人力资源,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2.进一步完善我国卫生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应当完善医学教育协调工作机制,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划,促进医学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再次,应当加快人事薪酬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试点与实施,加快提高医生薪酬待遇政策落地,特别是针对基层医生,通过薪酬体系设计,引导好的医生、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最后,建立健全医学终身教育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卫生和教育资源,远程教育的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素质。

3.完善卫生人才评价体系。应当推行以岗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人才使用评价机制,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以品德、知识、能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卫生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的考核,完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对照岗位职责、承担的任务,衡量各岗位人员的德才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彻底纠正唯论文、唯课题、唯奖项,光环多、头衔多更容易冒头露尖的评价倾向,看重能力与业绩贡献,引导人才多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急需成果,提高科研成果含金量。研究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评价制度,培育、发展和规范卫生人才评价中介组织。

4.进一步加大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医药卫生工作的公益性质,根据新医改的有关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卫生人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實施高层次卫生人才集聚工程,采用用人单位聘用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对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在科研立项、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并提供工作补助、安家补贴等优惠政策。

总之,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特征、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特征对医疗服务市场进行适当干预是必要的。然而,不同干预手段可能具有效率成本,因而在设计和评价干预政策时需要权衡利弊和损益的大小。也就是说,如何提高医疗公共服务效率是关于政府与市场角色作用的一个永久话题。

猜你喜欢
医养卫生医疗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基于互联网医疗的居家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场景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智取红领巾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加快疏通医疗体制梗阻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卫生歌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