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印
【摘要】数学是一门实践性、思维性、逻辑性很强的综合性、基础性学科,其以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导向,借助具体概念、公式、定律等就其予以渗透、融合、迁移,以实现对学生认知能力、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的塑造。自进入初中阶段开始,随着数学难度增加、内容增多,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倦怠与恐慌,其不论在意识还是态度上,均表现出应对乏力、无所适从、疲于应付等现状。而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则可以切实改变这一不利现状,且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学高质量、深层次推进提供保证。进而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获得思想认识与认知定位的切实转变,以达到全面拓宽教学范畴、切实丰富育人内涵、充分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在数学活动课的驱使与引领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充分开掘,初中数学的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也会得到全面释放,更利于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塑造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由此可见,将数学活动课引入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已成为新时代、新课改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最好途径与必然选择,且必将诱发初中数学育人导向、教学方式、教育途径的革命。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课;感染力;针对性;创造性
全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基本途径。其从全新视角与更高站位出发,深度诠释了数学活动课的教育功能与育人价值,也进一步说明了数学活动课开展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开展数学活动课时,应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领的原则,将问题作为载体,使活动成为辅助,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数学综合素养培育为目标,来构建活动课。将一些具有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发散性的素材、资源、工具等引入活动领域,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模式下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借助操作性活动来发展自身动手能力,依托观念性活动来提升自身动脑意识,获得观察、猜想、推导、论证、归类、整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切实改变数学学习中长期存在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的不良现状,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与核心素养的塑造。
一、在寓教于乐中设置趣味活动,增强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感染力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让学生在玩、做、试中感知数学之魅力,获得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基本育人导向。而趣味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则切实契合了这一教育目标,也必将全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实践的主动性,使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感染力、生命力得以充分释放。因此,教师应以灵活选用游戏、竞赛等活动为载体,并将其深度融合至活动课领域,切实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激发下萌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欲望,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例如,在完成“二次根式”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入“快算24”活动,让学生以扑克牌为工具,开展数学游戏。具体规则是:4人一组,每组一副扑克牌,抽取其中的大王、小王,并对剩余的52张牌进行混合,每人随机抽取4张牌,所抽到的红色代表正数、黑色代表负数,可以随便使用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符合开展计算,最终结果等于24即可。限时12分钟,看看那个小组的找到的算式最多。到达规定时间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判每一小组的表现,并让找到算式数量最多的前8个小组将本组的算式在黑板逐个罗列展示。随后,再开展第二轮游戏比赛,游戏规则不变,按照重点照顾后进学生的原则重新划分小组,游戏时间调整为10分钟,继续开展“快算24”活动,并在游戏结束后对表现最好的前3个小组进行奖励。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课丰富体验中获得数学兴趣的激发与潜能的开掘。
二、在合作实践中引入探究活动,提升初中数学活动课的针对性
活动所独具的实践性、探究性特质,使得其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且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以合作实践为引领,加强对探究活动的构建,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获得认知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例如,在完成“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教学后,教师可以即时引入“动手拼图,了解平面镶嵌”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彩色折纸,剪出不同类型的多边形,并分发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随机分发10张,所分发的图形包括:(1)相同的正三角形、长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2)任意相同的三角形、四边形;(3)正三角形、长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混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开展拼图,在实践中判别所拼接的图形是否处于同一平面?活动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的“拼图”成果在黑板予以展示、分享,并交流本小组在“拼图”过程中所总结的平面镶嵌的规律。这一建立在“合作共赢”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从不同层面实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与数学思维的塑造,更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在拓展延伸中渗透创新活动,确保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创造性
不同数学活动课的构建,所蕴含的育人目标都存在一定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则切实释放了其魅力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各方面能力、素质、意识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说,活动的结果是活动课的一部分,而在体验、感知、创造的过程,更是初中数学活动课中应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实施初中数学活动课时,应多融入一些创造性、创新性项目、资源、素材,就活动课的路径、形式、手段予以延伸、拓展,鼓励学生在开放式、发散性体验中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例如,在完成“轴对称”教学后,教师可以即时构建“吹画学对称”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白纸,对其对折后展开,并滴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拿出吸管对准不同颜色的颜料朝不同方向吹气,吹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造型等,再次沿着折线重新对折后继续展开,并观察白纸上所呈现的图形。此时,以个个精彩的图案便跃然纸上,面对魅力的雪花、对称的花瓶、点点的梅花等,学生的思维自然无限开阔,其对于“轴对称”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入,而这种成功与快乐的体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四、结论
总之,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创设了条件,提供了助力,使数学教与学的开展方式、手段、途径更加丰富多彩、鲜活生动,且使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复杂的数学问题、深奥的数学理论显得更为具体、直观、形象,更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认知需要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学生动手机会的增多,很多思维、认知、理解层面的问题与困惑也会迎刃而解,学生的数学自信必将慢慢确立,数学活动课的育人功能自会切实凸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活动课并非所谓的手工课、游戏课、制作课。只有以明确的活动目标、科学的活动规划、有效的活动指导为驱动,活动与数学的融合方可更为紧密,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育价值方可切实彰显。因此,教师在构建初中数学活动课时,必须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并结合具体数学知识与活动项目,就活动课的目标、方案、要求、策略等予以科学设计,切实提升其开展的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从不同领域实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意识的培养,以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效率与质量,为促使每一个孩子全面、充分、更好发展而助力铺路。
参考文献:
[1]纪建新.重视数学活动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初中数学“数学活动”教学浅思[J].教师,2019.34.
[2]李钱芳.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点[J].新智慧,2019.29.
[3]刘亚群.浅析初中数学活动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6.
[4]周雷.立足数学课本,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
[5]海金兰.浅谈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J].北极光,2016.12.
[6]顾丽.理解數学新课标实施教学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4.
[7]雷红萍.浅谈教育反思与成长[J].成功,2018.12.
(贵州省威宁县岔河中学 55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