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发祥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态,虽然细微,却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可谓细微之处有精彩,点滴之中见精神。细节描写的成功范例在课文中俯拾即是,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细节描写。
一、写人有个性
细致入微的描写,能够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选自《背影》)
选段细致描写了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如“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细化分解,生动传神。一个肥胖的父亲需要做出很多努力才能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其艰难之状都在细小的动作之中。父亲做出的这些艰难的努力,饱含着他对儿子深沉的、无言的爱。正是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让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活,使读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除了動作描写,神韵同样令人物形象鲜明呈现。要想把人物的神韵刻画到位,需要有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从细微处入手,精心刻画。例如: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选段通过长妈妈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和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两个细节描写,把她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此外,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写,同样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活呈现。例如: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选自《秋天的怀念》)
母亲一个“挡”的细小动作,看似随意,实是有心。这一细节描写,展现出的是母亲不愿“我”看到落叶的心理,因为树叶飘落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母亲不愿意“我”看到这些,是怕“我”触景生情,由此生出烦躁的情绪和绝望的心理。一个“挡”的细节刻画,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呵护。
二、叙事更生动
写人需要细节来支撑,叙事亦少不了精彩的细节。叙述中运用细节描写,能够增强文章的画面感和表现力。例如: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段文字以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呈现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让捕鸟这件事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画面感极强。再如: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选自《伟大的悲剧》)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斯科特在临死前写日记的场景。“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这一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人物内心的坚定和顽强;“悲伤地、坚决地画去”让我们看到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复杂,所有的无奈与清醒的理智都融入在这一细节之中。
三、绘景添神韵
运用细节描写,除了使写人凸显个性、叙事更加生动外,还能为绘景平添神韵。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节能在不经意间成为经典。比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该用哪个动词,王安石曾比较了“到、过、入、满”等多个字,最后选用了“绿”字。一个“绿”字,写出了春的动感,春的色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再如: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选自《济南的冬天》)
从“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一句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济南的水的与众不同,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水的温暖。
再看《老山界》中的描写: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这里关于“之”字形火把的细节描绘,表明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以及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展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有位作家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精妙的细节设置,写人如见其人,写景如临其境。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让笔下的文章在细节中呈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