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理论中信念的转化

2021-09-10 07:22卢丹青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1期

卢丹青

【摘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时,做百分百的自我责任者,深入贴近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时候,感受到孩子说不出的不安和痛苦时,感受到孩子不曾被看到的价值和潜力时,孩子会活出他本有的生命力,问题消融。而这一过程,教师和学生互为成长,互为滋养,一切存在都是恩典。

【关键词】ABC理论;转化点;流动爱;自我责任者

每个班里总会有那么几个“问题学生”,或是调皮捣蛋,或是打架斗殴,或成绩低下等,如何面对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呢?

今天,我们用理性情绪ABC理论来指导我们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用“爱”来转化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这份姻缘,让存在成为恩典。

ABC理论,又叫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通常观点认为是事件本身决定了我们的看法,而ABC理论则认为事件A是引起我们结果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就是我们的信念。简单来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的看法的影响。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改变事情发展的结果。

案例:鲍同学是一名小学生,平时行为习惯差,上课不遵守纪律,经常说话、打架、下位置、成绩差,体育课上更是到处乱跑,直接和老师玩起猫抓老鼠的游戏。一年级班主任试过各种方法,精疲力尽,无计可施,最终得出结论:该生教不起,放弃。二年级换了一个班主任,过了半个月,鲍同学基本能安静坐在教室听课,很少打架,学习态度也认真了很多。通过了解,这个孩子的改变,得益于新来班主任陈老师对孩子的爱。陈老师很喜欢孩子,她认为孩子犯错是正常的,孩子到学校就是来学习的,在成长中渐渐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是通过学习和引导渐渐养成的一个过程。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在陈老师的接纳和教导的过程中,鲍同学也自然接纳了老师的喜欢和教导。

一、理性分析,建立理性信念

在这个案例中,A是鲍同学,B1是一年级班主任的信念:一个教不起的孩子,C1是鲍同学的发展结果:他行为习惯更加差,成绩更加差;B2是二年级班主任的信念:一个孩子犯错很正常,孩子就是来学习和受教育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C2是鲍同学的发展结果:孩子行为习惯越来越规范,人际关系变好,成绩显著进步。

这个案例中,两个教师的信念不一样。客观实际而言,以A(鲍同学)行为表现看,A确实是一个行为习惯严重有问题、教了也没用的孩子,一年级班主任的信念(B1)也是客观合理的;但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最终越来越糟糕,产生不良后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有悖于教师的使命。

二、改变信念,来到转化点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问题学生,如何实现B1到B2的信念转变呢?

当教师通过理性分析,在头脑上明确知道应该具有的合理信念,比如应该具有B2这样的信念,但在执行过程中屡屡,感到无力,在情绪上和心理上无法完全接受,无计可施,想要放弃,怎么办呢?

在这个案例中,B1信念的教师面对孩子这么不听话,影响教学,挑战权威时,有一个被动的本能的反应:烦躁,生气。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不要打架;而孩子在面对教师的管束时,对抗、变本加厉,也是一个本能的反应。B2信念的教师回到自身使命,变成主动结构,“自我责任者”的结构:我负我的责任的结构,我必须教育好你,教育好学生是我的职责。

三、要实现这个转化点,教师首先需要怎么做?

当教师真的想为对方好,真的希望学生的生命往美好的方向绽放的时,教师的所作所为的诉诸点就要足够深。如果表面能起作用,就在表面做功,也就够了。如果老师对孩子说“你要认真听讲”,学生就做到了,说明这个问题比较浅。如果学生明明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但他做不到,代表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纠结比较深,就不能在表面上兜兜转转,它是无果的。

如果这些问题不是表面的问题,它的复杂程度不同,原因深浅不同,难易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先更深地聆听到他的心声,用心去体贴学生内心复杂的结构所结出来的“果”,贴近“果”背后的复杂的“因”,深层面的“因”,多层面的“因”。

当心很深地贴进去的时候,原因的纹理就一层一层的张开,脉络就在眼前呈现,帮助导航。一方面教师会了解学生更多:一个孩子天天打架,天天被投诉,他难道不痛苦吗?一个孩子上课听不懂,作业也做不来,天天被家长和老师骂,被同学看不起,他痛苦!当教师感受到学生说不出的不安和痛苦时,感受到孩子不曾被看到的价值和潜力的时候,孩子才真正被感知,被感知到了就活着了;另一方面,带着一份爱去贴近学生的心的时候,就创造一份力量,一份慰藉,一份滋养。这份了解的心,这份爱的力量,就帮助学生有能力从纠纠结结的“因”中脱困而出,结一个更美好样态的“果”。

四、怎么去变成主动者?——体会别人,流动爱!

要流动爱,就要学会感受对方,就必然变得敏感,变得敏锐,必然就会去捕捉爱和美,感受到的就是爱,就是恩典,就是价值。这个心态转换过来什么问题就都没有了。我们所有的问题都从同一个逻辑衍生出来,我们把责任丢给对方,自己成为被动者,然后果然成了被动者。所以要把自己转成主动者,流动爱的责任者,创造和谐关系的责任者。心确定了,位置改变了,负起责任——流动爱的责任,创造爱和美关系的责任,自然就开智慧了。

五、一切存在皆为恩典

这是教师的不幸还是福分呢?一方面可以說真倒霉,班里怎么来了一个这样捣蛋的学生,一方面就是教师的福分:因为有这样的学生,教师生命才有机会更柔软,爱才更辽阔,才成全教师爱的品质,生命的品质。所以当教师的心在接纳和爱时,就自天佑之,自会感恩存在的神奇。

对教师而言,一个“问题学生”的成功转化,是教师幸福的生命体验和验证,会带给教师极大的自信和能量;对学生而言,蜕变和成长会给学生生命打下扎实的基础,开启学生美好的人生。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互为滋养,互为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新兰:《我明明为了他好,可他总是不听》[Z]

[2]方小娟.《基于情绪ABC理论的积极认知策略》[C]

浙江省永康市溪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