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分析法的高等院校学报社会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2021-09-10 01:39王康民袁华
经济师 2021年4期

王康民 袁华

摘 要:文化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时下热点,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又为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面对学报长期以来定位不明、目标不清的特点,以知网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学报的历史渊源和整体情况,以受托代理理论为依据梳理了学报社会效益评价的逻辑关键。并采用AHP分析法,对学报社会效益评价体系的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进行了定位,最终对评价体系的实施和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受托代理关系 社会效益评价 AHP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4-234-02

一、引言

如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在注重文化企业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让文化企业牢守政治站位、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下热点,同时也触动了期刊出版等领域的社会效益评价研究。2020年初,科技部下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中,提到的鼓励在国内期刊中发表高水平论文,破除SCI等国际刊物影响的政策导向会影响学术成果流向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发表的回流有望带来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和学术生态的改善,对中文学术期刊既是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期刊质量的提升,往往成为了期刊社会效益评价的重要依据。而期刊质量的评价往往也依赖于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情况、综合影响因子情况。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针对报刊编辑部,出台了体制改革的相关意见,要求期刊杂志尽快实施转型,部分杂志要做到自行办刊、自负盈亏。基于历史原因,高校学报在办刊之初综合性期刊的形式使其专业性、学术性限制了受众范围,而综合性、校内宣传功能性又阻碍了其上升空间。基于现实情况,转企改制改变了高校学报的经营模式,高校学报既要保证学术期刊的站位,又要和商业性期刊进行竞争、保证经济利益。这导致了学报的公共产品地位向半公共产品发生了转变。而其性质的转变也导致了一方面为保证经济效益、忽视期刊质量间接造成学术道德滑坡、学术不端、学术环境恶化的情况;另一方面,监督机制、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又致使企业员工满足感不强,工作劲头不足的现象频生。因此,摸清高等院校学报刊物的现状、做好基础分析,回溯学报的办刊目的、找回初心明确方向并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将尤为重要。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报的渊源

高等院校学报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重建以来,国家学术刊物要求的产物,其始于1950年代,并以学术传播和学术交流的为目的、采用“编研一体”的运作模式。其内容体现为学科的综合性和稿件的内向性。教育部在1978年的《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中明确定义了学报是用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基于《意见》的发布,逐渐形成了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办刊模式,并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要求各高校设立编辑部,自此加快了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办刊的热情,学报也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刊”的布局,并一直沿袭到现在。

(二)学报的现状

目前,根据中国知网出版来源检索,可查的以学报命名的学术期刊共有2000余家,剔除合并18家,停刊117家,以及部分信息不全的,选取了剩余1925家作为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可以看出创刊时间一般集中在1980年到1985年间,绝大多数在1995年前完成了创刊,其中影响因子差异较大,复合影响因子最大值为9.803,最小值为0.069,并且其中有304家学报没有影响因子。剔除304家后,复合影响因子在0.3以下的达25%,复合影响因子不足0.6的超过半数,可以看出学报的整体质量有所保证,发文量、被引量水平较高,但后劲不足,影响因子较高的依然为少数。

三、学报社会效益评价逻辑分析

为提升学报的社会效益评价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应当率先梳理学报办刊过程中的所有者、经营者、受众等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高校学报的委托代理问题和一般企业有很大不同的是:第一,学报的所有者和委托人是不一致的;第二,学报的委托代理层次复杂,而且委托代理链条中多有较多的行政行为干涉,市场化程度低。在学报办刊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明显,其中国家和高校的目标是促进学术发展、提高学术水平;刊物主编的目标是平衡收支,保证企业利润;而编辑以及基层人员的目标是做好本职工作、获取劳务报酬。基于上述原因,办刊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出现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不注重刊物质量“代理”收稿等情况。

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当找准学报的基本定位,注重管理过程评价、实行目标管理。其核心观点是要以“自我控制”的思想观念,取代“压制的管理”模式。弗鲁姆认为,人的潜能源自于人的欲望,而激发过程中目标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其关系可以表示为: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值。尤其考虑到社会效益评价,其特点是直接评价指标少、间接评价指标多;定量评价指标少、定性评价指标多;反映期刊收益结果的指标少、反映期刊经营过程的指标多,与其建立量化的结果导向评价体系,不如定性、定量相结合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评价体系。

目标导向的过程评价体系就是要以办刊目的为宗旨,提出完成目标的准则,用准则支撑目标;再通过具体的执行方案,去支撑准则,形成一条从整体到局部的链条。在评价时,关注的是刊物思想引领情况、经济责任情况、机制创新情况等宏观方面,将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打造成引导企业绩效评价的平台,监督企业规范发展的抓手。

四、AHP模式下学报社会效益评价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通过将企业战略实施分解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几个层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其特点是,逻辑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能帮助决策者量化经验,解决复杂且缺乏数据的情况。

(一)AHP评价体系构建

对于高等学校期刊而言,其目标层应当采将学报打造成“为高等教育服务、为国内外学者服务、为一切对社会科学感兴趣、有需要的读者服务”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准则层制定的过程中就应当充分考虑思想阵地作用发挥、期刊质量提升、期刊运营情况、期刊受众群体满意度、期刊职员满意度五大方面。其一,思想阵地作用发挥主要满足的是价值引领需求,用以评价期刊办刊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能否弘扬主旋律,可以分设价值观情况、时政热点关注度情况等子准则。其二,期刊质量提升主要反映的是服务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布拉福德定律,刊物高水平文章的影响力往往会决定刊物的实力,因此可以下设最高被引率情况、四分位下载量和符合影响因子等子准则。其三,期刊运营情况,主要反映的是刊物的经营效果情况,用以满足企业自身的经营需要。因为期刊属于传媒行业,期刊边际成本弹性较高,因此,在子准则选择上,应将期刊发行情况以及财务经营比率作为子准则。其四,期刊受众群体满意度可以衡量读者服务的情况,基于学报服务学校师生的初衷,可以将校内稿件刊发情况、收稿用稿评审标准作为子准则,用以评价期刊能否守岗敬业,真正做好师生服务工作。其五,职员满意度情况,可以用以衡量期刊行政管理水平。由于学报的办刊性质所致,在人员流动、绩效激励等方面与一般有限公司差距较大,做好员工激励往往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更为关键,因此可以设置薪酬分配情况、制度创新情况等子准则。

方案层则是以具体的指标和做法对子准则进行支撑,在考察过程中,方案层应由学报来制定和提供,用以展示在经营过程中如何根据准则开展具体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那些不足、对以往的不足之处又通过哪些方案进行调整。以各类做法定性地去评估、以各类指标定量地核算。

(二)学报社会效益的评价与调整

AHP评价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评价的整体框架,而AHP评价体系的评价过程依托于判别矩阵来实现。其通過比较判别矩阵表现每一层次中不同要素对上一层的贡献度。为了定量化地确定各层次各因素间的权重,往往通过一致矩阵法对各因素两两进行比较。假设有元素a1,a2,…,an,则比较判断矩阵为:A={aij,i=1,2,···,m;j=1,2,···,n}。采用相对尺度进行对比,尽可能减少因为因素性质不同而产生的比较困难,提高准确度。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评价部门应当建立相对权威的专家库,以求准确地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对学报通过办刊单位的地域性、刊物水平、刊物的文章方向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现有2000多家学报分成几十类,这样就能进一步保证社会效益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

最后,在进行评价后,国家应当进一步对学报进行规范,根据期刊性质进行调整,避免一校一刊、千刊一面的情况,要提升区块合作,促进刊物的特色发展,形成一刊一面、格局鲜明的学报市场环境。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体系研究”(2019B118)]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EB/OL].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

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l,2020-02-25.

[2] 孙显军.关于高校学报评估的几点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6):19-23+118-119.

[3] 邹强,余朝晖,陈拥彬.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困境分析与路径选择——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出版发行研究,2020(11):64-71.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作者简介:王康民,黑龙江大学干事,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经济、财务管理;袁华,黑龙江大学财务处副处长,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