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东民间舞蹈是齐鲁历史文化的艺术结晶,在民间舞蹈的动作、韵律中凝结、蕴含着齐鲁文化之“根脉”。有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提炼、归纳山东民间舞蹈风格与文化属性来探求“齐鲁艺术与文化根脉”的总体思路,在阐明这一举措对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山东民间舞蹈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背景观照”“密切结合民俗活动”“密切联系姊妹艺术”这三个方面着手,提示了提炼、归纳山东民间舞蹈风格与文化属性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山东民间舞蹈;风格;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093-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高校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立项号:ZD201906100)研究成果。
谈起山东民间舞蹈,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山东“三大秧歌”,即鼓子秧歌、海阳秧歌与胶州秧歌。“三大秧歌”固然属于山东民间舞蹈的代表性品种,但并不能涵盖山东民间舞蹈的全部资源。除“三大秧歌”之外,山东各地还分布着多姿多彩的其他各类民间舞蹈资源。所以,对于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属性探究,将有助于人们在民间舞蹈表演和教学实践中更全面、丰富地拓展山东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展现山东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一、山东民间舞蹈资源概貌
如果仅列举属于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资源品种,就会发现山东实际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座“大观园”:像济南梆鼓秧歌、青岛莱西秧歌、临邑德平大秧歌、高密地秧歌等其他各种类型的秧歌舞,像朵朵花儿般绽放在从黄海之滨到沂蒙山区的沃土上;而台儿庄鲁南花鼓、淄川磁村花鼓、冠县柳林花鼓、莱芜花鼓锣子、广饶县花鞭鼓舞等花鼓类民间舞蹈,又沿着历史时期的商贸大通道,自南而北跨越山东全境形成了一条花鼓类民间舞蹈传承带。除了上述的秧歌、花鼓两大系列之外,山东境内还保存有大量其他类型的各色民间舞蹈,比如,临沂市龙灯抬阁、淄博市周村芯子舞、鄄城县商羊舞、武城县抬花杠、新泰市独杆跷、齐河县绣球灯舞、邹城市阴阳板、济南长清区手龙绣球灯、临淄踩寸子、莘县温庄火狮子、昌邑县小章竹马、寿光市月宫图、成武县担经、苍山县猴呱嗒鞭、枣庄市四蟹抢船、东营市盐垛斗虎、鄄城县三皇舞、东明县羊抵头鼓舞等洋溢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如夜空繁星般闪耀、点缀在齐鲁大地上,促使山东民间舞蹈资源呈现出了“百花争春”般的盛况。
二、提炼、归纳山东民间舞蹈风格及文化属性的必要性
山东民间舞蹈是农耕时代本地区先民创造并馈赠给今人的宝贵艺术遗产,也是山东地区文化发展成就的艺术结晶载体。要继承好、运用好这份丰厚的艺术文化遗产,不仅要观其形,更要传其神;不仅要继承,更要对山东民间舞蹈进行创新发展。要做到“传其神”,就必须从根本上提炼、把握山东民间舞蹈的风格,并且探索、归纳出各舞种之所以形成今日风格神韵背后的文化动因。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把握山东民间舞蹈形体动作与风格神韵的基础上,对其展开有的放矢的创新发展,从而在当前多元并存的文化环境中将山东民间舞蹈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具体来说,提炼、归纳山东民间舞蹈风格及其文化属性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这是进一步完善山东“非遗”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 “顶层设计”工作的需要。山东民间舞蹈种属既繁,风格各异,这也对“非遗”类民间舞蹈保护、传承工作的“顶层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所以,为了更加高效地推进山东“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就有必要对山东各地民间舞蹈的风格以及形成此类风格背后的文化动因加以提炼和归纳。这样,山东省文化部门以及群艺馆站等机构就有望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寻到民间舞蹈中凝聚的齐鲁文化“根脉”。进而以此为切入点,面向社会推出类似“非遗”民间舞“文化叙事”等新型的宣传与推介工作方式,在强化公众对于山东民间舞蹈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挖掘、培养更多的民间舞蹈潜在传承人才。
其二,提炼并归纳山东民间舞蹈风格与文化属性,也是推动此类舞蹈艺术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实现创新发展的需要。山东民间舞蹈要在今天多元文化并存、竞争的信息社会环境中实现长远而有效的高质量“活态”传承,就必须在把握文艺市场需求趋势的基础上展开行之有效的创新与发展。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样,山东民间舞蹈必须以创新保传承,以创新促传承,形成艺术创新与遗产传承两项工作的一体化有机联动机制,才能确保这些宝贵的舞蹈艺术遗产资源能在今天和未来发扬光大。然而,对山东民间舞蹈的创新并非盲目行动,必须扎根于历史文化的沃壤,探寻山东民间舞蹈文化属性与当前文娱市场发展新业态、新趋势之间的契合之处,才能顺应文娱市场需求来对山东民间舞蹈艺术展开有的放矢的创新和发展。而这一切工作的前提就都在于系统地提炼、归纳山东民间舞蹈的风格与文化属性。唯其如此,才能谈得上古老的山东民间舞蹈与當前文娱市场有效接轨的问题。
三、提炼、归纳山东民间舞蹈风格及其文化属性之方法
其一,把山东民间舞蹈置于齐鲁地区历史文化长河的宏伟背景之中,来观照其风格韵律与本地区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从中提取出山东民间舞蹈之所以呈现当前艺术风貌的内在文化动因,以便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山东民间舞蹈的决策及具体工作提供翔实的参考。
以知名度最高的山东“三大秧歌”为例。同样是着力运用双膝部位来展开的步伐,鼓子秧歌的“行颤步”表现出了沉实有力、舒缓大方的风格韵律特征。这是对上古时期“鲁文化”中和、质朴特性的一种反映。所以,鼓子秧歌呈现出沉、稳、劲、健的风格特点;而胶州秧歌的“碾拧步”则更能展现一种灵活、柔韧、妩媚、飘逸的风格韵律。这实际是对上古时期“齐文化”作为商业文明灵活通融、求新重变这一特性的特殊体现形式。由此可见,将代表性的山东民间舞蹈放到齐鲁历史文化的背景当中去考察,就有望从动律和风格两方面提炼出民间舞蹈中所凝聚、蕴含着的齐鲁历史文化“根脉”,进而为从“复兴齐鲁文化”的传播角度找准山东民间舞蹈的创新推广之路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
其二,密切结合民俗活动来解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深厚文化内涵。山东民间舞蹈诞生、传承于传统文化的沃壤之中,而民俗活动往往又是某一地区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形式。所以,民间舞蹈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和艺术结晶,常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成为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鄄城县的商羊舞就起源于古代先民模仿商羊鸟祈雨的民俗活动。商羊鸟是一种传说中的鸟类,每逢天降甘霖之前,它们就结群飞至低洼处,屈腿跳跃,欢鸣起舞。所以,古代先民常模仿商羊鸟动作起舞祈雨,便形成了鄄城商羊舞这一独特舞种。在鄄城,商羊舞通常在祭祀“三官庙”(供奉天官尧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的民俗活动中表演,以模仿商羊鸟的“抵头式”“咯噔步”“踌躇步”等特有的动作与步伐来象征大禹治水时的艰辛步态,故又被称为“禹步”。而根据道典记载,大禹治水时模仿鸟类步伐,实际上为了团结上古的东夷部落。因为东夷以鸟为图腾,所以大禹模仿鸟行步伐姿态,更容易唤起东夷人协同治水之热情。由此可见,在祭祀“三官庙”的民俗活动中上演的鄄城商羊舞具备丰厚而深远的文化内涵。通过解读这一文化内涵,可以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更加自信、更具针对性地复兴鄄城祭祀“三官庙”的民俗活动,进而将商羊舞这一独特的艺术瑰宝带进广大公众的视野之中,促使其在当代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接受与创新发展。
其三,与其他姊妹艺术相联系,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解读山东民间舞蹈的风格与文化内涵。山东是歌舞艺术之乡,舞蹈与音乐等姊妹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这也为解读、归纳山东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流行于成武县一带的“担经”舞,就是著名的山东民歌《包楞调》的艺术载体。也就是说,《包楞调》是在民众开展祭祀活动跳“担经”舞时所唱简单歌曲的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成的。因此,通过联系《包楞调》作为民间“花腔”歌曲质朴、明快、爽利、脆实的风格特征,就很容易把握“担经”舞质朴、轻快、明朗、飘逸的风格特征了。在此基础上,将“担经”舞加以改编,配合《包楞调》作为背景音乐录制为音画MV投放到新媒体平台端,则就比较容易为“担经”这一舞蹈艺术招揽更多的“粉丝”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山东民间舞蹈,是历史文化的艺术结晶。而民间舞蹈中所凝聚、蕴含的齐鲁历史文化“根脉”,就体现在各舞种特有的风格韵律当中。有鉴于此,应从齐鲁历史文化的角度切入,密切结合民俗活动与姊妹艺术,来提炼、归纳山东民间舞蹈风格及其文化属性。这样就有望为保护、传承山东“非遗”民间舞的顶层设计工作以及面向文娛市场的创新演艺活动提供一手的、翔实的艺术参考资料,以期从根本上盘活山东民间舞蹈资源,促成山东民间舞蹈文化在当前信息社会环境中更为广泛的传播、接受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军.从山东三大秧歌看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文化[J].中国文艺家,2020,(02).
[2]陈曦.海阳秧歌文化研究[J].人文天下,2019,(20).
作者简介:
李宇,男,山东泰安人,讲师,泰山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