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地方粮食储备管理研究

2021-09-10 20:09杨帅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4期
关键词:储备粮储备粮食

摘要:国家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考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充裕的粮食库存,目前我国具有较为完善的储备体系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储备库存。地方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本文通过研究现阶段地方储备粮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该问题的解决方法,给我国地方储备粮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粮食安全;地方粮食储备管理

地方粮食储备是我国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储备的职责是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加强市场调控的最重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城乡居民对优质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在确保储备粮足量、安全的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我国地方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是一个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储备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储备粮监管水平仍需提高

1.储备粮管理主体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机制。中储粮和地方储备粮之间以及各级地方储备粮之间,缺少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往往在管理目标和方式上存在冲突。在粮食购销和轮換时,出于各自利益考虑,承储企业相互压价销售、竞价采购的事情经常发生。

2.国有企业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依然存在。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依靠政策、依靠补贴的观念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面对国家政策的改变,许多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不主动思考如何面对现状、改变现状。陈旧的思想意识,导致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缺乏。

(二)地方储备粮规模结构不尽合理

1.储备规模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缺少资金和动力发展粮食储备,一些地区对粮食安全风险存在侥幸心理,至今都没有完全落实“产区三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销区六个月”的规模要求。

2.储备布局不合理。地区布局存在不合理性,产区储量大,销区储量小,粮食销区往往是人口密集且粮食市场的敏感地区,这些地区对粮食的需求较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省际调剂受到交通运输能力的制约,粮食运输难度大、成本高。

3.储备品种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我国的地方储备以原粮为主,成品粮比例较低。然而在应对突发性事件、自然灾害中成品粮能最快地保障人民群众的需要,具备更实际的应急作用。从质量结构上看,一般品质的储备粮比例较大,优质品种偏少。出库粮食缺乏市场竞争力。

4.储备规模管理的科学性仍需完善。粮食储备规模应与粮食生产保持反比例关系,即“丰增歉减”。然而,当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地方政府往往不愿意增加粮食储备。当粮食歉产、粮价上涨时,地方政府又不得不增加储备,甚至为了完成储备计划对储备价格不加限制,对粮食价格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发展滞后

1.粮食储备仓容不足。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七连丰,给粮食仓储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东北地区,部分原粮只能存放在罩棚等简易设施中或形成“地趴粮”,露天储粮比例逐年提高,不仅容易造成粮食发霉变质,同时也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

2.仓库老旧问题突出。我国约60%的收储设施陈旧老化严重,整体配套设备仍然落后,已不适应现代化储粮技术要求。“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的四散化比例不高,导致粮食储备的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

3.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国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数据共享程度不高、标准化工作滞后、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和粮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偏弱等问题。而北美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粮食储备的机械化、智能化。

(四)储备粮轮换机制僵化

1.财政负担加重。储备粮轮换形成的新陈价差需要由财政负担,同时还需要负担粮食出入库费、贷款利息等其他费用(每年全国用于支付农发行的粮食贷款利息超过千亿元),所以需要每年耗费大量的地方财政资金,导致地方财政负担加重。

2.承储企业亏损严重。近年来全国地方储备规模增加,轮换集中交易期大量原粮轮换出库销售,新粮有最低收购价支撑,陈粮只能随行就市,新旧粮价差增大;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将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储备企业无法通过对轮换出库粮食进行加工经营获得收益来弥补轮换亏损。

二、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地方储备粮监管能力

1.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协调机制。一是确保中央与地方储备粮轮换动用相协调。应当出台政策,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确保中央与地方储备粮的轮换动用正常有序。二是在管理地方储备粮计划、存储、动用、监督检查时,要寻求一种合适的粮食、财政部门、农业发展银行和承储企业间的协调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协调效率。

2.优化地方储备粮管理体制。精简政府储备粮层级,明确储备功能定位。撤销市、县级地方粮食储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垂直管理,提高储备粮管理效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储备粮粮权统一归省级人民政府,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储备粮的计划、存储、动用等工作提出建议,各基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储备粮监管工作,保证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贯彻落实好各项涉粮政策。

3.激发粮食储备企业发展动力。要强化粮食储备企业市场意识,一方面,粮食储备企业应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找准企业发展方向,激活企业发展新动力。另一方面,粮食储备企业应破除计划经济惯性思维和“吃政策饭”路径依赖,将被动参与竞争转变成为主动融入市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合理调整地方储备粮规模结构

1.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地方储备粮规模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粮食产销情况、人口总量相协调。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地方储备粮规模因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具体为保证粮食产区3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销区6个月的市场供应量,同时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满足10到15天的成品粮储备。

2.优化地方储备粮结构。一是调整现阶段储备粮主要集中于主产区的格局,适度增加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储备的规模,实现各区粮食储备的基本均衡。二是地方粮食储备应考虑当地居民口粮消费习惯,以防储备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应增加本地无法生产或生产量较小的品种储备。适度增加优质粮食的储备比例。

(三)提升完善储粮基础设施条件

1.推进现代化粮食储备库建设。充分整合利用合现有资源,扩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储备库建设,逐步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加快推进地方储备粮库的增容扩建,不断提升粮食仓储的现代化水平。

2.打造现代化粮食物流园区。打造集粮食收储、加工、交易、销售、运输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产业园。从畅通流通渠道,保障供给安全,推动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带动粮食储备企业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

3.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结合“互联网+粮食”战略,提升粮食仓储信息化水平,推进全国粮食仓储信息化全覆盖,依靠信息化技术对粮食和物资实时存储数量和质量进行监测,为粮食储备布局优化、产能建设、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指挥调度提供信息化支撑。

(四)创新地方储备粮轮换制度

1.探索粮食动态存储新模式。在保障政府静态储备规模不低于安全规模数(90%)的前提下,建立一定规模的“动态储备”。动态粮食储备依托本地粮食加工企业,粮权归属地方政府,规定加工企業始终保有数量、质量、品种符合政府要求的库存粮食,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储存补贴,根据加工企业生产需要轮入轮出,始终保持动态平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企业库存粮食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查。

2.提升交易平台服务能力。结合储备粮轮换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强储备粮轮换网上竞价交易,优化硬件设施和交易服务水平。做好粮食产销衔接,构建粮食合作关系,拓宽覆盖面,增加用粮购粮企业会员,为储备粮采购推荐和储备一批实力强、信用好的供粮企业参与交易;加强粮食市场行情发布,为储备轮换企业提供信息参考。

参考文献:

[1]宋娜.基于粮食安全的陕西省储备粮管理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6

[2]张伟.朝阳市地方粮食储备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2016

作者简介:杨帅(1986.5-),女,汉族,河南省沈丘县人,经济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粮油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对贵州省粮食改革发展重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思路举措,为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领域政策体系建设和制定出台重大政策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储备粮储备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储模式及优化对策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关于地方储备粮轮换业务会计核算处理办法的探讨
衡阳三塘粮库储粮质量管理初探
把粮食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