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扬斯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是在以19世纪中国社会的性质、鸦片战争的起因、中国争取民族道路的情况下形成了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中国作为典型分析,研究中国的生产方式,为东方社会理论提供了案例支持。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为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世界历史理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他们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对中国问题给予评价要求完全消灭私有制,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必然出现,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解放的角度,站在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对中国革命作出了正确的预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深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指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必将独具特色,认为东西方文明并驾齐驱,交融互补。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鸦片战争是切入点,对其影响作出了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做的精辟分析和批判。
【关键词】中国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
一、马恩研究中国问题的理论之基
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整体伦之后,确立了新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起初对于世界历史的认识是青年时期,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已经表述了自己为人类幸福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表现出了极大的世界情怀。而后,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重点强调了实践在物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重大转变,从而发现了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历史形态的演进规律,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又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将世界经济不发达国家和民族发展状况纳入考察范围之内,进一步充实了世界历史理论体系。在《资本论》中,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最后,晚年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运用了世界历史的眼光分析东方社会的问题,将整个理论丰富的更加完整。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不是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 i。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总体上的演进过程,其生成也是各民族、各国家的交往历史。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把握全球化以及当代社会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总体性原则,将其作为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范式,马克思恩格斯将各民族,各区域做为全球的各个部分进新观察和解码的方法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即任何事物除了本身事件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内涵。因此,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社会,脱离世界的民族都是无法获得永恒和持久的发展的,各民族只有突破各民族间的障碍和差异,主动走向开放,才能在世界交往中引领时代的潮流。
其二、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将东方社会作为典型来进行研究,俄国、印度、中国作为东方社会中占据世界上人口的国家,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兴趣,他们将其作为样板,结合摩尔根、科瓦列夫斯基、梅恩等人的提供的有关人类学的相关资料和实证研究,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当时的现状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并创立来东方社会理论。明确指出广大东方国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严重不匹配的情况,高度发展的东方文明与封闭落后的经济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这种独特的现象决定东方国家可以而且必须吸收西方先进。俄国爆发革命以后:“俄国社会究竟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还是推翻农村公社制从社会主义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唯一可以明确的是俄国必定可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大反超” ii至于通過什么途径,还要结合俄国具体的革命实际情况才能最终做出选择。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东方社会的现实生活基础,对以俄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社会进行科学考察之后,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性变革的后发国家缩短生产阵痛的可行性方案是利用已有的先进文明成果,进行前资本主义发展,但是这并不表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无法根据自己的民族特色来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借鉴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只是一种增强民族抵抗力的手段和工具,并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方社会理论是广大落后国家摆脱殖民控制、实现后发赶超的有力依据。
二、马恩的初始之观
其一、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尖锐的指出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恩格斯说:“按本性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根据辩证否定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中国的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体制是中国历史的演进样式,认为这种循环往复的王朝历史是一种波浪式的曲折前进过程,在秦国时期,以牛耕田的方式是富国强民的典型样板。到了汉代,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不断提高。这一时期,随着赵过代田法的运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到了明清时期,为了适应人口增长,南方的长江流域出现了一年两熟制,但是农耕文明还是具有致命的入弱点,一方面,大量的劳动投入换来的是很低的产量,这样的农耕技术无法使得农业有突破性的进展,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与世隔绝,这就为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的脚步留下了后患。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充盈给予了巨大的帮助。公元476年到公元1453年,古代的三大发明不仅代表了中国科技发明的最高成就,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效应。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大大加速了欧洲的文明进程。1861年-1863年《经济学手稿》高度赞扬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三项伟大的发明,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伟大成就,并且种种成就势必在西方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视为撬动中世纪宗教社会,迎接资产阶级时代的最轻杠杆,他们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iii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说到:“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历史的就是火药。” iv火药的发明不仅改变中国的作战方式,而且有力地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
其三、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国家的天主教会利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纸币的技术,美国作家阿西莫夫指出:“如果没有印刷术,这场科学革命也许是不可能的。”1863年马克思在对恩格斯的信中对中国印刷的巨大科学价值予以了极大的肯定,他们认为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资产科技发展必要的前提。v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明之一,对西欧的航海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开拓了西方的殖民市场,对于欧洲建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开辟东方航路、建立殖民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指南针是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期以来世界通过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迈入近代文明的先决条件。西方学者亚布这样评价:“罗盘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它开放我们的眼界,领导我们到世界主义。” vi
三、停滞的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60年代研究中国问题上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根本原因:封闭自守的政策导致自身处于隔绝的状态,腐朽的清王朝不愿与外界联系,正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的空气便必然被解体一样。近代中国处于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世界历史大環境下对中国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近代中国的评价就是停滞的生产方式。
(一)抨击资产阶级的殖民掠夺
马克思和恩格斯愤怒的声讨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海盗式”侵略,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人民战争,深信这个伟大而古老的国家必将为东方各国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带来新的曙光。
同一时期中国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马克思研究了中国革命的态势,运用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当时中国的时局,揭穿了殖民主义国家发动的侵华战争,谴责了他们对中国掠夺的罪行,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又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战略原则出发,指出这样的运动是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指出这样革命的火把在欧洲大陆的普遍危机引爆以后,就会发生欧洲的政治革命甚至是世界革命。
在马恩的研究中,亚洲社会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中,曾经是一个停滞的社会,是近代亚洲社会的主要特征,而他认为中国的这种停滞是由于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不够发达生产力的阻挠,使得新的文明无法渗入造成的,这种停滞也不等于停止,停滞会导致社会进行一种自循环的运动,而社会的运动和发展是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和刺激前进的。所以马克思得出的结论就是政治层面的停滞性就是表现为政治制度的腐朽,这必然是加速中华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但马恩对近代也不是持全面否定的态度,看到了中国革命的爆发性,从革命的层面找到了突破口。
(二)对中国革命的肯定
由于马恩看到中国革命爆发的曙光,认为东方社会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享有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所以中国作为东方社会的大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指出了就只中国道路的良方,就是摆脱偏见,敢于破除西方的模式,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才能实现后发赶超的可能。马恩将未来中国称为具有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是对未来中国社会的科学预见,马克思在文章中论述了中国将成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国,又科学的遇见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给民族去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华共和国。由此可见,马恩认为未来中国不会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四、启迪了落后民族的复兴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一直站在世界格局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的理论立脚点就是人类或是社会化了的人类,晚年马恩不仅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进行分析,还十分关注东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们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心怀世界和人类的大家。马恩的这种格局和情怀启示我们要抛弃狭隘的民族和地域观念,审视人类共同发展,打造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建立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走出来的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只能够探索出来的。要是在近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近两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总结出来的。这样的道路来之不易,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独行奠定扎实的根基。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始终要靠中国力量的凝聚,“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vii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民族复兴运动不仅对落后民族自身意义深远,还会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内工人运动解放的发展,是推动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发展以及社会主义运动振兴的积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孤立的看一个问题,尤其是民族复兴运动的独立和复兴的问题,1861年的波兰运动爆发的反对沙皇俄国的民族起义促成了第一国际的成立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了我们波兰兄弟的利益,现在应该见诸行动了;并且像我们在座的德国民主主义者向波兰民主主义者伸出手来一样,所有德国人民将庆祝在第一次战斗的战场上同波兰人民结成同盟,因为在这次战斗中,我们共同的力量将战胜我们共同的压迫者。” viii
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力量的削弱,更对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了悲观,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坚定社会主义信仰,马恩的复兴思想告诉我们,当前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场社会主义运动,这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共产主义事业遇到了挫折,面临困难时,当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在逆境中苦斗时,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革命一直,有无迎接挑战,走向光明的信心和勇气,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ix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使中国成为振兴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将对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积极影响,我们每一个阶段性胜利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都会给全世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以巨大的鼓舞,并且都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的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注释:
i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ii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9
iii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iv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1
v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2
vi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vii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12
viii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ix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0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
[7] 顾海良《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8] 靳辉明、荣剑《超越与趋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9] 江丹林《马克思的晚年反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10]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