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废弃物管理与农业环境保护分析

2021-09-10 14:55于姜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于姜莉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种植环境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农药废弃物有效处理、保护农业环境生态性的有效对策:有序落实生态宣传、加强农艺科技融合、健全农药废弃物监管体系等,以期塑造农民环保意识,完善废弃物处理流程,最大程度地降低农药废弃物带来的环境威胁。

关键词:农药废弃物;农业生态;农艺科技

引言:国内食品销量有所增加,农药逐渐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规模性建设的重要条件。大量农药投入生产后,将会形成较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威胁。国内每年用于农业种植的农药总量约为250吨,相应产生不少于100亿个250毫升为单位计量的废弃物,此种废弃物以外包装形式为主。倘若对于农药废弃物不加以有效处理,将会危害农业生态体系。

一、农业种植环境发展现状

现阶段各地区农业生态体系表现出多样性,含有森林、草原等,整体生态性较为薄弱,处于土地资源逐年恶化的状态,甚至部分农业环境,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威胁,引起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风险。与此同时,在森林覆盖面积有所缩减的情况下,形成了水源区域大幅度缩小,相应带来气候骤变、灾害发生次数增加等环境行为。在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对于人们经济发展、社会生存具有一定影响。较低的生产效果、先进性不足农艺流程,将会加重农业生态恶化发展深度。在多数农村种植区,以贫困地区为主,生活资源匮乏,难以顺应人们生存需求,不科学的农艺方式,形成农艺生态失衡现象,有碍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进展[1]。

二、农药废弃物有效处理方法

(一)有序落实生态宣传

1.落实环保宣传工作

农民是生成农药废弃物的主要成员,农药使用超量、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问题,将会增加农业土地资源的自我净化负担,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相关单位对于农药使用行为,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塑造农民较强的生态意识。采取农药使用方法培训、宣传废弃物处理方法等措施,提升农民废弃物处理的主动性,减少废弃物处理的不合理问题,建设农药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以此带动农产品绿色发展。

2.加强农废回收管理

(1)相关单位需建立完整的农废回收机制,提升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性。

(2)加强各类自动化喷雾机、植保设备(如图1所示)推广,发挥智能设备的农艺作用,降低农药投产量。

(3)针对黑土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形成优化性农艺结构,维护养分平稳性。

(4)整合防治工作,构建统一的农药使用管理体系,确保农废回收的全面性,提升农作物病害防护效果。

(5)在农药生产时,要求生产单位使用具有降解性的材料,为后续农废处理奠定基础条件。

(6)将实际回收的农废资源,进行资源化改造,使其成为盖子、垃圾箱各类产品,构建完整的农废生产链,减少农废处理量。

3.农废回收实例

(1)高新区构建了完整的农废回收体系,其中农药与兽药瓶,回收单价为0.5元/个,农药与肥料的外包装,回收单价为0.2元/个,过期药无偿回收等。相关单位使用专项资金,使用农废回收,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农废回收的完整性。

(2)按类处理农废资源。各类农废资源,在回收后进行数量统计、按类存储的形式,由第三方单位完成农废运输,对其进行绿色处理。处理工艺包括回转窑、焚烧等方式。

(二)加强农艺科技融合

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加强农艺科技融合,能够增强农业生产的智能性,顺应智能农业生态发展的整体需求。比如,在农艺科技生产期间,山东省相关部门每年划拨6000万元,以此打造山东农艺科技新环境;吉林省某部门,对于化肥合理使用,开展了宣传活动,以期减少化肥使用量,维护农业生态体系的平稳性。

以测土配方移动服务为例,在此项农艺科技中,含有土壤结构勘测、合理配方设计、施肥方案设计、施肥方法指导四项功能。农户可操作手机进行土地资源定位,全程指导以语音形式为主,便于农户掌握自有土地情况,结合农户种植农产品类型,给出相应的施肥方案。借助此种农艺科技,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种植方法的科学性,显著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益。单次服务成本为1元,具有农艺科技使用的经济性。同时平台能够阶段性为农户推送相关肥料使用技巧,以有效控制农药投产量。

(三)健全农药废弃物监管体系

对于农药废弃物的各项处理工作,相关单位需要加强监管约束,以政府法规视角,提升处理农废工作的强制性。现阶段,对于农废给出了管理章程、安全用药标准等规定,以此提升农废管理有效性。因此,在后续农废管理工作中,需要结合实际存在的农药污染问题,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以此提升农废监管有效性。

(四)规范落实农药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相关单位需要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展现出政策主导功能,在增强生态型发展思想的同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效应。相关单位可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废资源处理,规划建设农废处理基地,为农废处理、监管各项工作奠定基础条件,切实回避农废二次污染问题。

比如在各乡村种植区域的合理位置,建立农废处理池,以减少农废运输成本,加强农废处理的集中性。在农废处理时,需要远离乡村种植区域、水源等生态体系中,以减少污染问题。农废处理方法有:杀虫剂产品的外包装,以纸质废物为主要类型,可采取焚烧处理方式;除草剂产品所用的外包装,同样是纸质废物,采取掩埋处理方式;对于塑料容器,在废物处理时,需要进行容器清洗、焚烧等操作。与此同时,在农废焚烧期间,处理人员需要远离处理区域。如果农废不能及时进行处理,需要采取清洗与存储措施,将其放置安全位置,再集中处理。

(五)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补贴工作,是以结构优化工作为核心,同时顺应国内农业生产需求。在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后,借助补贴资金塑造农户生态意识,使农户能够积极使用生态型种植工艺,以此有效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增加生态化肥的投产效果。比如,在2017年福建省农业种植区,全面落实了化肥零使用的种植活动;同年北京进行了有机化肥的生产实践[2]。此外,相关单位可鼓励农药生产的大规模单位,进行农废联合处理,使其在生产体系中,构建出农废处理机制,以此从源头确保农废处理效果。

(六)建立农药废弃物考评机制

围绕农废开展的各项工作,需要建立考评机制,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以提升农废处理人员工作规范性。因此,相关单位需要建设完整的激励机制,增强农废处理有效性。比如,部分地区结合农村生产农废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了农废管理规定,国内有超过30家的单位,对于农废资源开展了积极处理。与此同时,政府相关单位,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农药生产单位,融入农废处理工作,以单位考评形式,促使农药生产单位积极完成农废处理工作。在处理完成时,由相关单位对于农废处理效果进行检测,结合检测情况,给予考评结果,以完善农废处理考评体系,全面构建农废处理机制,维护农业环境生态性。

结论:综上所述,农药废弃物的监管处理工作,是维护农业生活平稳的关键措施,极具监管价值,具有落实的必要性。因此,相关单位需要以较高的重视态度,落实农药废弃物的各項监管工作,积极处理农药废弃物,打造生态农村环境,确保农艺产品的食品性。

参考文献:

[1] 高阳,周小莉. 关于农药包装废弃物环境管理的思考[J]. 农村·农业·农民B,2019(5):45-46.

[2] 宋蕾. 农业生产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 南方农业,2021,15(9):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