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伟,生于1976年4月,男,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南通高新区小学办公室主任,通州区金乐小学副校长(挂职),中小学一级教师,通州区教学能手,在省市级赛课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豫教版小学《科学》编者。
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选择困难。本文提出了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可视化策略,旨在对课程群进行可见、可感、可知的建构与呈现,从而帮助学生和家长进行理性选择,防止其陷入课程选择的误区。
近年来,我校基于“金种子课程”理念,以“为了儿童的自由汲取”为出发点,从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儿童兴趣、办学特色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发了体育、艺术、科学、劳动、游戏等不同领域的校本课程,形成了班级、校级社团近70个,可谓琳琅满目、百花齐放。这样的社团规模和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但在课程实施之初,我们发现家长和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出现中途放弃等情况,而这皆是最初的课程盲目选择所致。
一、成因:课程选择乱象
(一)家长的功利色彩
现在,很多家长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孩子会弹琴,自己的孩子最好也会;人家的孩子会跳舞,自己的孩子最好也会。显然,这些家长把“别人家”的标准放置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并未对自己孩子的天赋、兴趣、能力等进行考量,在选择课程时带有浓郁的功利色彩,是一种盲目的、自私的行为,不利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
(二)学生的扎堆倾向
有些家长出现另一种极端,即把选择权完全交给孩子,这虽是一种高度尊重孩子的方式,但这种过分放手和未加有效的引导的方式,会使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即哪种社团报名人数多,他们就会跟着凑热闹。其后果是一旦热度减弱,大部分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社团活动中或是“消极对待”,或是半途而废。
(三)学校的过度推荐
学校在设置校本课程时,一般会对学校资源、师资力量等进行考量,也有学校为打造特色课程,而把重心放在某些重点课程的设置上。我校在推广社团活动之初,也没有摆脱固有思维,不仅设置了特色课程,如机器人和创客,还对特色课程进行了大力宣传,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是:特色社团人满为患,一般性社团无人问津;特色社团压力骤增,一般性社团不成气候。
由此,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只有把课程做到有机呈现,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时才会少走弯路。
二、可视化:课程群建设的优化策略
课程群建设的可视化基于课程开发的生本定位,即为了学生的自由汲取,把丰富的校本课程有机整合,通过物型、空间、过程等进行可见、可感、可知的呈现。其具有如下优势。
(一)源于兴趣的自由选择
兴趣不仅影响着主体对认识对象的选择,还是推动人完成认识任务尤其是艰巨而漫长的认识任务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未知的对象不可能产生兴趣,更不会形成学习的内驱力。高慎英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要素就是学生喜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只有将课程做到可视,使其立体、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兴趣才会闪现在其眼眸里,体现在其行动表现上。如果学生尝试着模仿,久久不愿离开,他遇到困难时表示能够克服,那么这种表现就指向了他的兴趣。例如,我们对泥塑课程可视化的展现,是通过学校橱窗呈现泥塑的制作过程(包括和泥、制作胚胎、上色等)、知识和技能简介、优秀作品展览来实现的。这样,学生就会对泥塑课程一目了然,喜欢动手的学生就会找到兴趣点并将之作为课程的备选项。
(二)基于对比的理性汲取
课程建设的可视化还为学生进行理性汲取提供了平台和依据。理性汲取是学生在对学校课程资源进行比较后所做出的选择,是对自己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结果等综合研判后的理性选择。我校的“金种子科创谷”容纳了机器人、创客、VR、无人机等科创课程,喜欢科学的学生一听课程的名字就会产生浓烈的兴趣。但很显然,“唯兴趣论”的选择是片面的,况且学生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课程建设可视化要做到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三、开发与实践:可视化课程群的建构
学校课程群建设的可视化呈现,需要总体的构思和巧妙的整合,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开放的思维、明確的定位、卓绝的智慧、积极的行动,以及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并最终指向“儿童的自由汲取”。我校对课程群建设的可视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
(一)空间可视化
空间可视化就是课程资源在校园各空间的有机呈现。崔允潡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校本课程观的阐释是:课程即教育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笔者认为,空间可视化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触景生情。为此,我校致力于打造校本课程“景”观群。一是重点建设学校的物型文化,将之与课程深度融合。比如,将生态园建设融入生物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在生态园直观了解生物的进化与多样化,还可以参与制作动物标本等体验活动;学校“金种子科创谷”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神奇,而且能让学生与机器人亲密交流。二是课程教室的精致打磨,倡导教室即课程,课程即教室。课程教室是我校实施走班式社团活动的升级版,要求班班有课程、室室有主题、课课有特色。走进每个教室,你或置身于蓝印花布的海洋,或徜徉于剪纸的世界,走廊、教室、黑板报都有课程的介绍或作品的展览。社团走班化之初,学生就像逛超市一样,亲临各课程教室体验。三是整合资源,课程规划有序。我们根据楼栋和场馆的功能、用途等分区域整合课程资源,既能统一营造氛围,又方便学生选择课程。比如,我们把科技创造类课程统一规划到“金种子科创谷”,把艺术课程统一规划到“萌芽秀场”,把体育课程统一规划到体育馆和运动场,把游戏课程统一规划到活动区域。
(二)过程可视化
过程可视化就是课程资源在活动过程中的呈现,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我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秉持“你不知道哪颗种子会发芽”的理念,不局限于一小众体,而是指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去发现萌芽的种子。这个过程可以是参与一次校园足球联赛,从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到足球文化的初步感知,从经历比赛的全程到足球技巧的初体验,总有“几颗小种子”会萌发出对足球的兴趣;也可以是观摩一次“萌芽秀场”的小演出,看到台上“小明星们”的精彩演绎,学生会蠢蠢欲动,继而萌发了艺术的种子,一发而不可收。种种实践表明,过程的可视化为学生理性选择课程插上了翅膀。
(三)成果可视化
成果可视化是课程实施中对所达到的目标效果以各种成果形式的逐一呈现,旨在帮助学生明晰各课程、各阶段的收获及可达到的水平。成果具有直观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带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校对课程成果采取多样的呈现方式,一是以平面方式展现,如将学校书画、摄影社团的学生作品办成各式展览,将阅读、写作社团的读后感和习作通过公众号推送;二是以汇报表演的方式展现,如歌舞器乐等社团的学生通过“萌芽秀场”或集体晨会,集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三是以“社团超市”进行立体化展现,即在学年初,各社团进行开放型的集中展示,家长和学生如逛超市般游历各个社团,领略各个课程的魅力。
(四)评价可视化
评价可视化是我校在课程实践中实施全程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我校利用多种平台,如红领巾广播、校园电视台、学校公众号或专门的集会,对课程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学员事迹进行宣传,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坚持和负责的态度。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方向和载体,我们只有对学校课程群进行可视化建构,才能实现课程的全面引领。我校将不断加强实践,探索出更为有效的课程建设的策略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