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中的大智慧

2021-09-10 07:22陈远生
阅读时代 2021年4期
关键词:典籍俗语君子

陈远生

集体智慧的凝结

俗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多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常常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比如,第一次离家出远门,老人就爱叮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是提醒我们与人交往要诚信友善,同时要多留个心眼,别被不怀好意者蒙骗;有了一点成绩沾沾自喜,师长就会说:“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提醒我们戒骄戒躁,保持谦虚;刚刚工作,漫天撒网不得要领,前辈就会说:“百艺通不如一艺精。”提醒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俗语的最初作者是谁,已经很难说,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凝结了一代代人的集体智慧。

除了人际交往中的道理,俗谚还包含了大量农业方面的经验教训和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前者如“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后者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初一雪打灯”“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指导农业生产,侦测天文物候,而这些俗谚,仍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与启发。

典籍精华的提炼

承载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古代典籍,也是俗语谚语的重要来源。这类俗语,或直接化用典籍中浅显易懂的名句,或将一个或多个历史故事高度浓缩,或简要点出事件规律。

拿《论语》这部极为重要的古代经典来说,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听其言,观其行”“欲速则不达”等名句,现在还被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运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俗语的一部分。

被尊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也犯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错误:弟子子羽其貌不扬,给孔子的最初印象并不好。但是,子羽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人们现在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这个例子。

古典小说中的许多知名情节,为人们喜闻乐见,缩成短短几字俗语,广泛使用。《说唐》里的程咬金,头脑简单,武艺不精,但是运气特别好,劫皇杠竟然一举得手,遇到高手虽然狼狈也总能全身而退。于是,人们用“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形容一件事进行得好好的,忽然遇上了阻碍,而且,这个阻碍往往不是特别讨厌。

“自相矛盾”的思考

有时候,俗语似乎正说反说都可以。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歌颂宁死不屈的铮铮气节;可是又有“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劝人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保存实力来日再战。还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人向善;可是又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似乎是劝人别那么老实。这边刚说“皇帝女儿不愁嫁”,那边就针锋相对“酒香也怕巷子深”;刚提出“忍一时风平浪静”,另一句话迎头痛击“有仇不报非君子”……是因为中国人特别没有原则吗?显然不是,因为在其他语种的国家里,照样有这种情况。

一方面,俗语并不等于绝对真理,事实上,也没有適用于一切情境的至高教条。正反兼备,避免走向极端,恰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的“不偏不倚”;何时该偏向哪方,考验一个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功夫。

另一方面,俗语也并非全都正确,有一些观念已明显不合时宜,或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被检验出谬误之处。这个时候,就需要“慎思明辨”,对俗语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择优而去劣。

被误传的俗语

在流传中产生讹误的俗语有很多。例如,“无毒不丈夫”,现多用来表示决心采取毒辣的手段做成某件事。然而,在古人眼中,“丈夫”往往指那些胸怀宽广、有所作为的男人,怎么会跟“毒”联系上呢?

其实,这句话本应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思是心胸狭窄的人不能称为君子,缺乏度量的人不能称为大丈夫。后人出于音韵的考虑,将“度”读成了“毒”,结果以讹传讹,竟错成“无毒不丈夫”,就连句意本身也发生了改变。

又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真用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岂不太残忍了吗?原来,这句话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有些地方方言将“鞋子”读成“孩子”,后人根据读音逐渐将“鞋子”写成了“孩子”。

(源自《文摘报》)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典籍俗语君子
客家俗语巧诵读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有君子之道四焉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