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勤
摘要:为优化柳州市的营商环境,柳州市各城区特别是柳东新区以国家人社部、自治区人社厅关于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为依据,从加强五个“建设”入手,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网络,整体推进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的实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将劳动人事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积极为构建我市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柳州市健全和完善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630余个,全市共有专兼职调解员近18000人,全市2019年以来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均在68%以上。其中:阳和工业新区、柳东新区、柳南区和鱼峰区等4个“大调解”平台高标准地完成了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的实体化建设,在化解劳动人事争议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阳和工业新区连续蝉联2011年和2019年两届“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荣誉称号,柳东新区2019年荣获“全区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我市劳动关系“三方四家”联合成立了市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目前,该中心除部分人员和工作经费正在协调外,其他方面实体化建设也已基本完成。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机构建设,构建多形式、多层级的基层调解组织网络
我们采取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和分层设置的方式建设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网络。我市的基层调解组织从模式上分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委员会,主要由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工会工作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第二类是以劳动关系“三方四家”为主导的县(区)和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吸收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优秀调解员来组成;第三类是由人社部门主导,与本级工会、司法局、法院等协同,吸收辖区内用人单位的优秀调解员共同组建的县(区)和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特点是依托人民调解解决办案补助;第四类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企业服务平台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对本辖区的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进行服务和管理。
从调解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来分,主要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主要负责宣传本单位的劳动权益法律法规政策,协助单位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参与研究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等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劳动保障方面的重大问题,处理本单位出现的劳动(人事)争议纠纷等;第二层级是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第三层级是县、区和工业新区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平台。第二、三层级的调解委主要对所辖层级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进行服务和管理,处理所辖区域较为复杂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案件;第四层级是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目前,我市正在打造市级“互联网+调解”服务管理平台,市级“互联网+调解”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上线后,将实现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无缝对接,市调解中心也将对调解第一、二、三层级进行实时管理与服务,从而不断提升调解仲裁的工作效能,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彻底打通调解仲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加强规范化建设,统一各项制度和调解流程
开展基层调解组织的实体化建设,就一定要严格规范制度,统一调解流程。首先,统一了上墙的制度,明确了公示栏的内容,保证了调解委员会的制度栏和公示栏的统一和完整;其次,统一了各基层调解组织的办案流程,制定了一套从接案、调解到结案的规范化流程,供所有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使用;第三,各实体化基层调解组织与本级审计、财政等部门制定了调解经费保障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明确了调解组织的场地、经费、调解员补助、专职调解人员管理等内容,进一步规范了调解组织的各项制度,做到人员公示、制度上墙、透明化管理及业务流程公开。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队伍
为保证调解员具备过硬的能力素质,市、县(区)两级邀请劳动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资深的仲裁员对调解员提供理论专题培训、调解实务讲座、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提升调解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各级调解委还聘任了教师、医务工作者、律师、企业法务、人事经理、心里咨询师等具备专业素质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调解员,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不断提高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提升了基层调解组织的公信力,打造了我市特色多样的劳动纠纷化解的主阵地,提升了全市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化解的能力和水平。例如:为减少因劳动纠纷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柳东新区调解委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效率,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劳动关系风险“防火墙”,开创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新格局,确保后疫情时代的劳动关系状况总体稳定,劳动关系矛盾基本可控,为柳东新区营造和谐稳定的营商环境保驾护航。柳东新区调解委配备专职调解员10名,兼职调解员40名,其中,本科以上专兼职调解员占比82.5%,持有法律职业资格证5人,持有劳动关系协调员证4人,持有人力资源资格证14人。2019年以来,市、县(区)各级组织调解员培训30余批次,培训调解员1900余人,为我市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队伍。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优质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市、县(区)两级人社部门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和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柳东新区调解委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大胆开创“互联网+调解”新模式,在全市率先打造柳东新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上平台,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不断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效能建设,实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案件申请、受理、调解、结案、归档全流程线上办理,打破了传统的案件处理模式,实现了“一键立案”、文书电子送达、电子卷宗自动归档等功能,全力推动“非接触式”调解步入快车道,既确保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又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突破异地调解限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极大的提高了劳动争议立案和调解工作的效率。2020年9月该平台正式启用,至今已处理劳动争议调解案件117件。阳和工业新区的调解信息化平台正在调试,也即将上线。此外,市级的“互联网+调解”服务管理平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预计今年下半年上线。
(五)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激发调解组织的活力
在建设高质量的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调解组织的文化建设,注重将制度职责内化为调解员的行动自觉,让调解员真正感受到调解委的温暖,争做劳动者的“娘家人”和企业的“护航人”。特别是柳东新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自成立以来,每个季度组织线下调解员沙龙活动,拓展调解员的交流渠道,通过举办插花、礼仪、心理咨询、素质拓展、文体活动等形式,拉近调解员之间距离。调解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自发创制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调解员宣传片,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展现当代调解员风采。爱好摄影的调解员还为每名调解员拍摄了团队写真,并制作成PPT及图册,通过对外大屏幕等渠道进行宣传展示,不仅展现了柳东新区调解员的精神风貌,更使得调解员队伍获得了企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
我们在加强五个“建设”的同时,还始终将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贯穿于调解工作的始终,通过各类劳动保障专项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场合,运用多种手段,不断加大法律宣传教育力度,使劳动者敢于维权、懂得维权,使企业管理者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的排头兵。柳东调解委每年将当年处置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为新聘任的调解员提供最直接的调解借鉴经验,降低了调解员“上手门槛”,提高了调解效率。近年来,全市共发放各类调解工作普法宣传手册10万余份,极大地提高了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群众认可度和社会公信力。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是构建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让纠纷止于调解,是我們一以贯之的工作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党史教育中汲取力量,努力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践行“枫桥经验”,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能力,为构建我市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