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摘要: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历史文化起到了保存城市记忆,传承文化特色的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加快,新型商业街道不断增多,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价值也在不断被削弱,其地位岌岌可危。为了能够让城市的老街老巷在新时期中重新焕发出时代活力,在传承城市历史含蕴的同时确保使用价值也可以被一并增强,将以武汉市的青岛路为研究对象,探析如何对历史街区开展保护规划工作。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价值;活力提升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历史街区不仅仅是城市的景观特色,也是城市文化、历史沿革的载体。为了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摆脱“千城一面”的发展局面,需要结合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特色的保护和留存,让城市的文化意象独特且富有魅力,从而使城市历史文脉得到延续。
一、武汉青岛路历史文化街概述
武汉青岛路是整个汉口地区中最早建立的租界地,也是城市内近代建筑最集中的地区,在民国初年,因为武汉市内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青岛片区一带发生了用地紧张情况,有钱的上流阶级纷纷涌入租界,设计者们为了缓解土地面积不足的局面,在规划城区布局时采用了联排建筑的设计模式,如青岛路的咸安坊便是这一街巷布局风格的典型[1]。在2007年后,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大量20世纪中期建造住宅和厂房建筑被拆除,城市的文化特色正在被现代化建设稀释,城市历史印记也在逐渐消失。为了保留城市的文化印记,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同时通过对传统建筑展开修缮工作,延续其使用价值,为历史建筑在新时期继续具备充分活力,发挥文化传承功能提供有效帮助。
二、历史街区文化传承与活力提升的要点
(一)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框架及体系
一个系统的、科学的保护框架可以保障青岛路片区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始终不够顺畅。目前,政府已经加强了对青岛路片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出台了《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对规划地区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结构加固、机电更新及功能活化。这些措施租界格局和风貌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青岛路片区的整体保护工作应当继续加强。
(二)确保建筑肌理及建筑风貌协调一致
因为武汉长江隧道在建造时,汉口区域入口位于青岛路片区,迫使不少上个世纪的多层住宅和厂房建筑群体被拆迁,导致青岛片区的肌理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大小不一的凌乱状态。与其他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比较,不难发现,青岛路片区尽管加快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速度,但实际上不少的建筑实际上并未延续租界原本的风格,使得租界中各处分布着各种现代建筑,不仅破坏了原本的风貌也显得非常的突兀[2]。
(三)历史建筑文化建筑保护亟待加强
在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持续改造和城市化建设,当前青岛路片区不少具有历史特色的老街区和各种风格独特的会馆已经被拆除,甚至部分租界建筑因未及时列入到文物保护范畴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以往的里分建筑风格已经不复存在。长时间以内,因缺乏对非物质文化建筑保护的认识,以及对地方艺术缺乏保护意识,尤其是针对长达千年的文学艺术和戏曲艺术等非物质文化建筑,这些已经逐渐开始消逝[3]。
三、武汉市青岛路片区历史街区文化传承与活力提升的建议
(一)建立整体保护的观念
在对历史文化建筑实施保护的过程中,要树立起整体保护的观念,从传统格局、空间形态、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传统、时代元素等各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保护,促使历史文化建筑的原本风貌能够得到更好的保留与发展。
青岛路片区作为武汉市的核心区域,其不少文化历史建筑的整体风貌在城市建设中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已经无法通过冻结式的整体保护措施来实现保护,但租界的整体轮廓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街区以及各种古树名木、名人故居和老字号等,还留存着租界的余韵,仍然能够通过整体保护来实施强化,为此,设计者需要构建起一个全面、多层次的整体保护体系和架构,通过优化城市界面,让城市的形象感更强烈,住宅的朝向更合理,建筑造型更有韵律感,变化丰富。为了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活力,设计者要着重提升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优化建筑的朝向,创造宜人尺度的院落空间,顺应地块里坊式巷道的肌理感,如采取“修旧如旧”的修建方法,将建筑按照原本的特点来对其实施修复。
(二)多层次体系的保护规划重点内容
青岛路片区是武汉城市特色和传统风貌的核心区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此,历史城区的保护是其整体保护的重点,包括对整体建筑高度、传统街道布局、城市格局等。新建的建筑无论是体量、高度、风貌上都应当尽量与历史城区靠近。针对合作路、黄兴路、江汉路、一元路等街区,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能够非常真实、完整的展现一定历史阶段的民族、传统风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当采取分级保护制度,即根据其是街区的范围将其合理划分为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地带、缓冲地带以及历史风貌保护地点。其中建设控制地带主要是对街巷的骨架体系进行保护,对局部区域实施改造,但需要注意保护原本的风貌和格局,且新建筑需尽可能地与原有风貌保持一致。
归纳而言,核心地带在相关保护措施的支持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善和整治,尽可能地保护原本的街道尺寸,不得随意对街区的原有特点进行更改。缓冲地带主要指与历史建筑、传统街巷等相关的范围,对其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以便更好的保留租界的风貌,使得新区与旧区能够实现自然过渡。历史风貌保护地带则必须对区域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严格保护,在其原有格局基础上对街区进行适当改造,且风格、体量需尽量与原有风貌保持一致。
(三)协调多空间与多网络的整合
在时代发展的影响下,青岛路片区在对历史街区实施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对其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进行重新设定,在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整体保护期间,对其与新区进行协调至关重要,而在这个协调过程中实际上是对针对新区空间发展与城市机能的全面整合,在现代区域的改造过程中,应当与历史保护的重心进行错位,但在空间层面上注意避免将两者割裂,如武汉市针对咸安坊的街区设计,就采取底层局部架空的方式打开商业广场的界面,增加咸安坊的可视性,同时为了丰富鄱阳街沿街空间形态,将部分住宅高度由18米调整为24米,并将露天绿化空间优化为可供交往的商业休憩空间,以此保留青岛路片区城市肌理,确保商业界面的延续。
四、结语
在当今“平庸城市”、“千城一面”等城市形象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形下,城市建设工程更应当加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通过积极维护历史街区的建筑风格和街坊布局,让城市的地域特色得到保留和发扬,让城市记忆中的文化、风俗以及历史景观得以延续下去,赋予城市现代化建设及发展中独具特色的历史印记。
参考文献:
[1]陶丽萍,陈方方.历史街区保護中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应用策略——以武汉市为例[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0,v.5;No.23(01):63-71.
[2]张磊、张国浩、张宁.晋东南地区文化旅游街区活力营造策略研究——以长子虎西街坊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No.198(09):255-256.
[3]尚伟,张金海,吴子悦.历史街区自发性商业空间特性及其对街区活力提升研究——以汉正街为例[J].中国名城,2020,No.230(1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