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视野下的电视散文发展简史

2021-09-10 22:55任华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编导审美历史

任华龙

摘要: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专业知识为理论基础,从艺术审美视野出发,总结电视散文的发展历史,力图通过对其艺术创作的部分特征进行归纳和对该类节目的过去、现在进行梳理呈现。

关键词:艺术,审美,编导,历史

“电视具有双重属性,兼有媒介属性与艺术属性双重属性” 。电视散文是散文与电视的结合,通过屏幕声画形象,以叙述、抒情为方法手段,创造散文意境。它是以电视这种传播媒介实现文学意境的电视文学样式。电视是诗画结合的艺术,它把诗歌与视听艺术相结合,本质是散文诗歌,具有形散神凝的纯真的审美特点。“美并不依赖于审美者的感受而独立存在”。 一般情况讲,电视散文就是文學样式的视听化、形象化,即以电视屏幕表现文学作品抒情写意意境的电视文学式样。但是,电视散文绝不是将文学样式简单、机械地照搬,而是通过电视的独特艺术技法和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出诗的意蕴和散文的气质,进而形成的一种诗意的审美。

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兴起

1984年被认为是电视散文的肇始,江苏电视台用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作为蓝本,制作出一部淡雅脱俗的电视散文,节目广受关注。从一开始,它所强调的意境与情景交融,形成了后来电视散文的主要特色。而此类作品由星星之火的个别优秀作品发展成广受关注的电视现象,则要从8年后江苏电视台的《电视散文》专门栏目开始。在固定电视频道中周期性地播出以电视文学形式出现的电视散文类作品,使得这种诞生并不久的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全新形式有了更好的传播和推广的可能,由此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客观上也对它的兴起起了相当重要的助力作用,为它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电视散文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很甚至影响波及全国。1993年“全国电视散文大奖赛”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举办,比赛中展播了电视文学作品,奖励了优秀作品并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文化关注,引起了业界的讨论。

电视散文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散文在各地荧屏上出现、蔓延,还主要以栏目化生存的状态。1998年,由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栏目推出的“全国首届电视诗歌散文展播”活动真正把电视散文提高一个高度,形成全国性的热潮的。在将近一年的展播中,93部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的作品分列于26期节目之中,这个展播节目备受瞩目,收到全国111家电视台的参展作品共279部,是当时全国形成广泛影响的一次展播活动,电视散文这一电视文学样式因此成为当年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热潮还在延续,在初尝胜果之后,央视在随后两年把“全国首届电视散文展播”改变成了一个年度性,并且具有品牌性的固定展播活动。1999年共收到预备参展作品229部,“第二届全国首届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于26期共播出了其中的77部。2000年,截至到同年12月底,“第三届全国首届电视诗歌散文大赛”收到作品146部,共播出47部。1999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直到2010年停播时,都是国家电视台播出电视散文作品的一个重要平台,长期性录制和播出大量优秀电视散文作品。

在1999年至2000年,很多地方电视台也在当时那样一股热潮中开播了类似电视散文的栏目。在新千年新世纪时,电视散文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高潮期,成为中国文艺界尤其是电视界的焦点和热点现象,这其中有巧合的因素,但也有历史的必然性。这种电视文艺形式,融合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意蕴和现代电视生产、传播手段于一体,符合处于世纪之交的大众在科技、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创新求索的共同心态,而就节目自身来说,当时也具有继续发展的环境和深入探索的主客观条件。

电视散文的内容与形式

电视散文是以诗、音、画来表现文学的声画作品,“要追求一种情趣之美、风格之美” 。它们旨在用一个个诗意的镜头演绎出撩人心弦的艺术境界,体现出大千世界的真善美,产生出出人意料的视听效果。

如中央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的一些优秀作品:《问路世界屋脊》以纪录片般的手段展示了青藏公路的建筑史,壮阔、雄奇;《毕业了》系列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大学毕业生身上,引起读书人的广泛共鸣,另外《中国古诗欣赏》《天一生水》《可可西里生存日记》等作品,在以优美的视听语言演绎经典文学作品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它使“电视诗歌散文”这一具有相当要求的文艺栏目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刚开始时它的选材为名家大作,后来发展为唯作品是举,不问作者名气,这也使得题材日渐广泛,风格日趋多样,并且佳作连连。总体上讲,它以抒情性作品为主,因为叙事性强的作品,比如一些故事、纪实更适合于改编为电视剧或作为纪录片播出。而它倾向于使用短小、精练而不失意蕴的语音特点更显得突出。电视散文的文字都配以字幕,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诵读的作品,也体现了栏目本身的文学性,使作家匠心独运的作品不被直观的图像所掩盖。它又具有导演处理作品的全部特点,比如对演员的挑选、表演、镜头语言的使用、画面的构图、配乐、音响等,让文学作品的文字得以以电视的形式加以更加形象深动的表达,给文本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它是典型的阳春白雪的电视产品,有的带有现代艺术风格,可以陶冶情操,既让观赏者得到艺术的享受,又让观众心灵远行。

“中国电视在一定程度上还缺少文化意识和美学规范”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的《电视诗歌散文》是中国电视散文创作的优秀代表。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每年都有所创新,与之前的有所不同。如在《名家名言》系列推出后,又播出《中外抒情诗歌欣赏》系列,采取名曲、名诗结合和语音工作者朗诵的方式,让广大电视受众在温情、诗意的氛围中享受诗的恬淡和隽永。

电视散文的衰落

甚为可惜的是,人们创作的高峰和栏目本身发展的高潮持续得并不长久,尽管之后的《电视诗歌散文》等栏目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也不乏新的作品问世,但它在业内外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远低于1998年至2000年间的那一段黄金时期。即使在那三年中,从前面的数字中也不难看出,参展作品和播出作品总量皆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它们暴露出了这一栏目走低的苗头。之后,随着游戏娱乐节目、其他类型综艺节目、新闻播报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作为经典艺术的电视文学类节目的观众数量也在逐渐分流,加之播出时段的局限更让其受众数量减少。

客观地讲,从为期不长的高潮之后,电视散文就再也没有引发新一轮的视听热浪,而是逐渐进入了一个死水微澜的漫长的低潮期。一方面,节目创作的艺术观念日渐开放、审美要求与日俱增,制作水平精益求精,佳作连连,但另一方面更不容忽视——电视诗歌散文整体关注度降低导致收视率降低,观众的减少也减少了潜在的客户,节目存在方式与此类节目的停播成为一个严肃的话题。

①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②王志敏《元美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版,第40页。

③史可扬《电视栏目和频道辨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页。

④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23页。

猜你喜欢
编导审美历史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新历史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