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原妃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基于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究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辩证统一的观点,从我国的实情出发确定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两者之间既有同一性一和相容性,又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之上托提出的。
关键字: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 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剥削阶级的食人主义面孔,批判了由资本主义社会中旧的分工造成的人类的片面发展。 它不但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还创造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争取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价值。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背景
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因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完成从手工业生产时代到机械工业时代的变化,故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利益,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从事单一的机械式运动,成为了机器的附属品,这严重阻碍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约束了人的个性和自由性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的大多数财富被资本家所占有,不平衡性产生在人与人之间,严重影响着他们,工人和资本家没有平等的生存权。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和东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阐述了阻碍人的发展的因素,同时,进一步发现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理论中仅就人的劳动能力而言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这种人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评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些也为我们指明了人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理想。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要想更好的把握人全面发展的思想的首要前提是能够正确理解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中最基本层次的含义便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也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所在。人在劳动中被创造,人们在实践劳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但让自身得到了改造也让世界得到了改造,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获得。智力和体力作为人从事一切劳动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人的各式各样、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都都能够使潜藏人体内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发展。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的体力和智力会存在片面发展是由资本主义旧式分工所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体力和智力应该统一发展也是马克思强调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智力的完善与发展,智力劳动也被他看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体之间正是因为与他人不断地交往,心理,情感,信息储存等得到了有效的沟通,才会受到启迪,相互之间互通有无,因此丰富、充实、发展和完善自我。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之中,个体需要通过越来越多地参与不同层次领域、领域的社交活动,从而使得个人摆脱各方面发展的局限性,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领域,在服从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得到来自社会和历史的尊重,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因此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在交往中形成。
全面发展理论也应反映在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中。人的需求由人决定,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劳动和其他社交活动是满足自身需求并在工作和社交互动中自满的一种重要方式。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包括许多需求,例如物质,精神,道德,情以及其他需求。人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而且生活在有意义的精神世界中对于他们自己的发展也是必要的。在自然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迫于生计,人们的物质需求远远超过了其他需求。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但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不能同步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大大丰富,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本阶段,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了各种准备。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人类的需求才能不断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物质需求的迫切性和相对重要性逐渐降低,而精神和发展需求的重要性则相对增加,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在社会大背景之下更具体准备的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将个体和社会统一协调起来,这便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不能被孤立分割出来,人是具体的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的实践活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是统一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有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高度完善作為条件,又要以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普遍需求。它定义了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还规定了受过教育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这是对受教育者的总体要求。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标是受教育者发展的普遍要求。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规则。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有人总结了塑造国家的目标: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好,热爱劳动,富有个性,身体健康,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从而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靠拢。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确立依据
如上述所述,人的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都是劳动能力而言的——体力或智力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所提倡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生硬的将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唯一理论基础是欠妥的。因此在确立我国的教育目的时不但要用坚持和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要看到人的发展和生产发展相一致的规律、看到生产关系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只有这样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才能较全面地把握住人的发展内容和方向。
个人发展自身的各种需要。确立教育目的不能忽视作为个体的人发展的需要,若不顾及受教育者个性、兴趣、才能、智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完全依照统一的要求,流水线似的把人放进同一个模具,这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既要看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其它因素对人的发展制约和影响,也要考虑到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文化、身体等多方面的需求。
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教育目的的确立应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考虑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只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所阐释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以培养出一般意义上质量合格的人,但要符合我国国情,还必须要考虑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现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加之受教育者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个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就不能是一个模式,不仅各类大学应有各自的特色,也应该确立各自独特的培养目标,这样受教育者就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个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同时这样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是要达到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最终也将是人类的最终目标。我国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于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也是我国由现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培养高素质和多样化的创新人才,才能更好的承担起迅速发展生产力、科学和文化的重要任务,并未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将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可剥夺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心智和心身的全面发展,又包括人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人的心智的全面发展。总结人们的心理素质的总体发展,将人们的心理素质分为道德,情感,智力和三个方面。 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通过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共同促进个人心理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在真、善、美的统一中形成理想的人格。这不仅是培养合格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终极目标,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的现实需要。
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从人的思想和生理方面总结全面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多么完美,如果他没有强壮的身体,它仍然是单方面的、是片面的。 因此,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和许多教育政策,德、智、体、美、劳应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方针和目标的指引下, 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从人与社会的协调与统一的角度来看,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和历史的理解。人不是一个抽象和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中的现实存在物。社会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是人的本质的外在体现。因此,不仅人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而且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互为因果,并相互制约。仅从理论上讲,脱离社会谈论人的全面发展有可能会实现。但如果用作现实的教育目标,它将不可避免地失败。
前面提到的人的心智、身心、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和统一,我们才能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如今,我们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教育领域的混乱不可避免地必须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以往毛泽东的“三好”学生,邓小平的“四有”新人,江泽民的“五种人”,所有这些都是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和要求, 都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和要求, 都是对这一方法论的正确认识和运用,都为我国各個时期教育方针确立了永恒的主题—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飞:对我国教育目的进一步的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2008(3).
[2]张楚廷: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4]陈一鸣: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5]张翼根:教育是什么[M].湖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