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马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

2021-09-10 22:55鲁凤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鲁凤龙

摘要:在“马原理”课的教学中推行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由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以及“马原理”课的性质决定的。在“马原理”课中推行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主要有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课堂理论讲授和以经典著作品读法为基础的课堂实训两个主要环节。在“马原理”课的教学中推行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要注意处理好经典著作的抽象性与可读性以及经典著作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教学法。

思政课中的经典著作解读法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组织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宣传政治工作中的学理性与理论性的强调,“以学术讲政治”的理念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读原著悟原理”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开始逐渐引起重视。

本科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马原理”课)是学理性和理论性特点最为明显的一门课程,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结合度最为直接和密切。在“马原理”课教学中推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是新时代“马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在“马原理”课教学中推行经典解读法的必要性

(一)理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要求

在思政课中推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以及高校思政课的特点中对理论性的要求所决定的。

第一,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理论与事实对人进行说服、引导与培育的教育。从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来看,人们只有真正理解理论才会认同理论从而把理论转变成自己的信念与行动。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11。而对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只有建立在理性认识,也就是理论性的基础上。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4学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须通过理论性来达成教育目标。习近平强调,学校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所以,要上好思政课就必须凸显其理论性。

第二,这是由高校思政课的特点决定的。高校的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相比有着更高阶段的理论性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将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课程名称概括为“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概括为“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概括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增加的“理论课”三个字可以看出,大学阶段思政课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思政课的主要区别即是对理论性的要求。所以,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二)理论性是“马原理”课性质与改革创新的要求

在“马原理”课中推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是由“马原理”课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改革创新的要求决定的。

第一,这是由“马原理”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马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中对理论性要求最高的一门课程,其是其他思政课程的理论基础。“马原理”课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这些基本原理都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概念界定、理论阐述与理论论证的。所以,对理论性的强调是由“马原理”课性质决定的。

第二,这是“马原理”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由于“马原理”课教学内容具有的抽象性特点。在教学改革创新中,主要存在两个偏向:一是研究性较强的学术化方向。这一方向虽然强调了理论性和学术性,但却忽略了课程的公共课性质,挑战度较高,从而无法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另一个是偏重于生动性的感性认识方向。这一方向虽然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但却往往以牺牲理论性与学理性为代价,从而失去了理论的说服力与持久力。所以,在“马原理”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中需要找到一条既凸显理论性又不失生动性的恰当路径。

(三)提高“马原理”课理论性需要回归经典著作

理论性主要体现在对理论概念的科学界定、对理论内容的科学阐述以及对理论正确性的严密论证三个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为准确、权威与经典地体现了这三个方面。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4]。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既包含科学的理论阐述也包含着严密的理论论证,同时还包含着大量生动的论据材料,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丰富的结合体。

“马原理”课是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联系最多、最为直接与密切的课程。其涉及到大量的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原理”课教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量引用也体现了这一点。自2015版教材出版以来,“马原理”课教材就是高校思政课教材中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篇目最多的教材,且呈现逐版上升的趋势。据学者统计:“2018新版教材对经典著作的引用量比2015版教材多58次,增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引用比例。”[5]所以,推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提高“马原理”理论性必然要求。

二、“马原理”课教学中推行经典解读法的主要环节

(一)以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进行课堂理论讲授

“马原理”课作为理论课,理论讲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法为基础的讲授方法主要分为理论阐述与理论论证两个环节。

第一,以经典阐述理论,以原著出原理。理论讲授的前提是理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的判断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大都在经典著作中有着经典的界定。基本原理是通过判断的形式得到阐述的,而这些经典的判断就存在于经典著作中。“马原理”教材的编写时,为了可读性,往往省略或节略了这些经典的界定与阐述,又或者只是将这些经典的界定与阐述作为一种名人名言的论据进行呈现。如果单一地依托教材,基本原理经典的理论性就得不到很好地体现,甚至还会出现教师进行主观定义与阐述的弊端。基本原理的权威性、准确性就会出现弱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进行概念的界定、判断的阐述,以原著出原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概念与基本原理主观地定义与阐述,保证了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准确性、权威性与经典性,又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学术与理论素养。

第二,以经典论证理论,以原著证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包含着经典的概念界定与经典的判断阐述,其还包含着对基本原理的经典论证。这些经典的论证分为,经典的理论论证与经典的事实论证两个主要方面。经典的理论论证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通过逻辑思维对基本原理所进行的理论论证,这是对基本原理最为雄辩与经典的论证方式。经典的事实论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以事例为论据对基本原理所做的事实论证,其是对基本原理论证最经典的范例。如果脱离这些经典的论证,既会失去基本原理的说服力,也难以把握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所以,在“马原理”课的讲授中,采用经典著作对基本原理的论证方式与论证论据进行论证必定是最准确、权威与经典的论证选择。既有利于增加基本原理的说服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

(二)以经典著作品读法为基础进行课堂实训教学

理论的说服力依托于学生的理解力。如果学生无法准确地理解理论,理论自身的说服力就无法得到体现。而学生的理解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的训练和培养的。“实训”教学是思政课程中介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通过实际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素养、使其深入理解与内化理论的方法。在“马原理”课中进行实训教学的最好形式即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品读教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三个环节组织实训教学。

第一,按照教学内容要求布置经典篇目。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板块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拟定经典著作的阅读书目以及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拟定品读的经典节段。并按照这些经典著作的内容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按品读实训的要求安排学生进行提前学习研究。

第二,进行经典著作品读的课堂实训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课时作为实训课时。在某一单元或专题结束后,结合本单元或专题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按照事先安排的顺序让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经典节段品读。品读需要以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展开:一是学生的品读必须包括“读”和“品”两个环节。“读”就是原原本本地呈现经典著作的经典节段。“品”就是结合社会与自身的实际来解读经典著作的经典节段。二是组织课堂的互动答辩。品读的学生在品读中可以就相关的问题对师生进行提问;品读结束后师生需要对品读学生在品读中涉及到的内容与观点进行提问与质询。这样的形式既可以对品读学生进行培养理论素养的实训,也可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第三,进行经典著作学习的课外延伸教学。为了把读原著悟原理、读原著用原理变成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实践方式。可以采取三种主要的方式进行课外延伸教学:一是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品读兴趣小组。在学生的课前准备中组织兴趣小组,对经典著作进行集体研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又可以提高课堂实训的质量与效果。二是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品读的期末展示活动。这样既可以检验课堂实训的效果,又可以通过展示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搭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实践平台。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和宣传政治工作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的成果参与宣传实践,达到读原著用原理的目标。

三、“马原理”课教学中推行经典解读法的要点把握

(一)把握好经典的抽象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存在概念界定的专业性、理论阐述与论证的抽象性、所涉及理论背景的复杂性等特征,作为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大部分本科生来说,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难度。如果不处理好经典著作理解中的难度问题就难以取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把握好经典著作的抽象性与可读性之间的恰当关系。

第一,精选好经典著作的经典篇目与节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涉及到的篇目数量庞大,同一个基本原理有时候在不同著作中都会有所论证与阐述。这个时候就需要精选好经典著作篇目以及经典著作中经典节段。具体来说应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选择:一是以教材引用到的经典著作与节段为依据。教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是相对权威的,其往往在对某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中都会引用该基本原理在经典著作中的经典阐述,这是选择经典著作及节段的权威依据。二是以总结概述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篇目为重点。经典著作中的导言、序言、跋、以及经典作家为经典著作写的书评等往往都有着对基本原理的概括性总结,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入门篇目。三是选择具备人文色彩的经典节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往往通过对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背后的人的存在境遇,并有概括性的升华与总结,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神髓与学生的兴趣点所在。

第二,编写好经典著作节段的导读性材料。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情况存在差异性。所以,应该在综合评估本校学生的特点与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把精选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经典节段编写成导读性材料。导读材料的编写应该把握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需要介绍该著作的背景、意义与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对该著作有整体的了解与把握。二是对涉及到的经典选段需要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进行注解与阐释,并指明其和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通过导读材料来阅读经典著作以及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来理解其所阐述的基本原理。

(二)把握好经典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一种历史文本,其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但其所使用的论据材料不可避免的具备当时的历史特征。这种历史性的论据材料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揭示基本原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最为经典的论据以及思想史材料。另一方面又会与当前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如果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据材料,就会失去对基本原理论证的经典性、权威性;如果拘泥于这些论据材料又会失去论证的时代性与吸引力。这就需要在这些论据材料的选择中把握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恰当张力。

第一,选择好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论据材料。只有选择与现实联系较为紧密的论据材料才能够解释现实、以现实论证理论,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吸引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据材料中,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论据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学生所关心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相联系的材料。尽管经典著作中所涉及到的论据材料是一些历史的材料,但是那些涉及普遍性问题材料,放到今天依然是具有时代性的。二是与中国相联系的论据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着大量与中国相关的论述与论据材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中所采用的论据材料绝大部分都是当时中国的实际材料。选择这些论述以及论据材料就能够使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与经典性又增加了论证的现实性,从而增加了对基本原理论证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第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新的阐述与论证。所以,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阐释与论证是一种经典性、权威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阐释与论证方式。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对这些伟大成就的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处理好经典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01).

[4]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01).

[5]郭瑞萍,李丹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经典著作的直接引用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