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网络社区文化把准网络“云”思想扎实做好新时代网络群众工作

2021-09-10 21:08杨海松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

杨海松

“群众在哪里,领导干部就要出现在哪里,群众路线就要落实到哪里。”习主席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APP软件的不断涌现,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社交的主要渠道,直接影响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情绪甚至是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当前网络不仅有追求青春、童真、温暖的“萌文化”,对陷入颓废和绝望自嘲的“丧文化”,审美降级、直接反映底层生活的“土味文化”,淡化目标、随遇而安、消极应对的“佛系文化”,也有狂热追星、不计回报、对自我价值的偶像化映射的“粉丝”文化,随短视频、直播等发展而崛起的“网红文化”,还有打破传统惯性、追求新奇另类、或夸张或戏谑的“流行语文化”,造就了“葛优躺”“网抑云”“蓝瘦香菇”“小鲜肉”等代表性文化现象,反映出不同时期网民群体的关注焦点、社会热点、思想动态,展现了异于主流文化的一个个亚文化。

一、分析网络社区文化,探查网络群众需求新特点

习主席强调,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我们要用好网络平台,必须首先认识网络特点,把握网络群众心态,

(一)“网”:开放自由网络环境,群众个性得到彰显。互联网自走入人民生活以来,就以其高效率、高精准度、实时便捷、互动联系、丰富生动等特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每一个人有了全新的身份——网民,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甚至精神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的影子。这个时代被称为是一个张扬的时代,网络的巨大空间给我们提供了展示个性无与伦比的丰富机会,给每一个人以张扬个性、释放自我的独特空间,成全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精神需要,使得“网”成为广大群众主动愿意亲近的沟通交流平台。

(二)“云”:城市社区沟通闭塞,促成网络社区文化发展。云,原指的是基于云计算的,利用电子产品,通过互联网提供包括云服务、云空间、云搜索、云浏览、云应用等一系列资源分享的一种互联网技术。网络社区高度发展后,各种社交APP为群众在网上搭建一个个文化“圈”,为寻求帮助、信息获取、资源共享、聊天交友等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可以看出,云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我们传统社区发挥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量村镇百姓涌入城市,高楼大厦阻断了人民的聚集性活动,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正在大量减少,而科技的高速发展直接导致网络社区取代传统社区成为社交主流,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交流互动最多的新空间。

(三)“亚”:物质极大丰富之后,愈显精神文化缺失。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其中“美好生活需要”更多的反映了指人民在精神上特别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精神上的缺失就需要精神食粮的填补。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疼痛文学”“丧学”逐步走进青年群众的文化生活,从“咸鱼”“葛优躺”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调侃中也真实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理想信念缺位和思想情绪焦虑,以及对生活的磨难和未来发展的无力感。现实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群体正日益壮大,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各种“亚”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出社会问题。

二、认清新时代新特点,把准网络群众工作重点难点

新时代,科技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给了人民群众新的生活样式,同时也给党在新时代开展好群众路线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一)群众诉求更加多元多样,群众思想掌控难度增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展现了极大的关注度,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且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发展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从以往的“单核主流”向“多核多样”发展。同时,由于互联网覆盖范围巨大、用户群庞大,实现了信息的跨时间、空间传播,形成了对信息的超常的聚合能力,使得网络成为展示社情民意、汇聚舆情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网络空间具有隐蔽性特点,网络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无形中增大了准确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的难度。面对海量群众“大数据”式的不同诉求,网络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困难度不言而喻。

(二)群众思想更加多变化,群众工作跟踪服务变难。时代在发展、科技在更新、流行在变化,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按需定制、精心“备菜”,动态调整。但是现实中群众流行文化需求如同“潮流服饰”一般,时时更新、刻刻淘汰。正当我们以为get到群众的口味时,流行文化却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受时代发展影响,社会、文化、科技快速发展,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需求都在快速变化。把准时代脉搏、听清群众呼声、紧跟群众步伐,不被群众抛之身后,成为网络群众工作的重要课题。

(三)群众社区更加宽泛化,群众工作环境错综复杂。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逐渐形成各种网络社区,从“部落格”到“群”“论坛”“贴吧”“圈”,再到“云”,現如今已经构成以BBS(论题)、USENET(新闻组网络)、MUD(多用户网络游戏)为主要几种形式的网上社区,学术界又将网络社区划分为“交易社区”“兴趣社区”“关系社区”“幻想社区”四种类型,这些社区超越完全传统社区概念,其规模小到三五个人的朋友圈、QQ群,大到上亿注册用户的微信、抖音等,无不在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群众吸引力。同时,每个人又参与了几十、上百个不同社区之中,同时受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前开展人的工作难度陡升。

三、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依靠群众力量化解矛盾问题

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的事情终究还得靠群众来办,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开展网络群众工作的力量之源。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网络群众之中不断完善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网民是群众的一部分,网络民意是民意的一部分。习近平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积极转变网络群众工作态度。主动运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了解人民群众的关切热点,使网络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新的桥梁。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做到人民走到哪里,群众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哪里有群众,哪里就应该落实群众路线。要积极转变网络群众工作方式,通过践行网络群众工作路线,使广大官兵贡献互联网发展成果,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

(二)注重凝聚群众力量,构建平等对话平台准确掌握群众网上真实想法。必须坚持相对平等的对话平台。网络去中心化特点,更加凸显群众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群众表达真实的想法,列宁指出,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要坚持放低姿态主动对话。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决策、自下而上的服从接受模式,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递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网络平台的出现减少了信息传递中间环节,架起了更为直接的沟通桥梁,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好这个平台。必须坚持交叉互动的良性沟通。群众工作不仅在于情况了解,更加注重思想灌输。只有确保真实、正派的思想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避免糟粕、负能量的文化侵蚀。要确保正能量文化的主导地位。任何社会都难免存在一些社会矛盾问题,与群众糟糕的沟通必将导致社会不满、愤怒情绪的积聚,衍生出社会对抗情绪和负面社会心态。

(三)秉承一切为了人民,依靠广大群众力量建设完善网络群众工作环境。必须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我党的利益是始终是一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始终是我党的宗旨。要不断完善网络制度规范。不加限制的自由,必将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思想意识上的剥削尤为恶劣。要想更好的对网络群众思想理念的守护,就必须不断完善网络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必须用好群众的集体智慧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主席多次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发动群众的力量监管建设网络空间。内部因素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网络监管中来,才能出最好的网络工作环境。我们党的干部要拜群众当作主人、拜群众为师,毕竟我们一些人、个别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动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网络群众工作中去,才能缔造更加良好的网络工作环境,让网络成为听民声、聚民意、纾民怨、解民忧的重要平台,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

猜你喜欢
社区群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