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角落里的城墙

2021-09-10 21:08王栋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城墙古城

城墙的故事始于新时期时代,各部落间为了防御,挖掘了壕沟,成为城墙的雏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向上堆砌墙体,城墙由此诞生。此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中央都城,亦或是边防重镇,环城而建的城墙,包括横更于整个中原大地的长城都在时光角落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记忆

城墙的发展史从最基本的以防御外敌入侵为目的,上升为皇权至上的象征,再到火器出现后的没落,更推至如今古城墙的维护与振兴,城墙的兴衰故事屡屡缠绕在城市的文化命脉上。它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使边境防御的典范,也是新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成之始

大同,坐落于三晋大地与内蒙古草原的交界处,位于太行山余脉中的盆地中,多条水量季节性变化大的河流如桑干河,御河流经其中,也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美丽的地方都有故事。上古时期,一只美丽的凤凰被猎人射伤后降落在这里,凤头向南,长啸三声,化为大同城,故其又得名“凤凰城”

实际上大同在战国时期已经为代国,后并入赵。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就是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界处,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废分封,设36郡,而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同时征集民众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的河谷中,据史料载:“筑城武周塞外,以备胡”

汉初,刘邦在北击冒顿单于中被四十万骑兵围困于距离大同城东五千米的白登山,截断补给长达七天,最后凭借陈平买通冒顿妻子阙氏,匈奴又恐大汉援军导致腹背受敌,便弱化包围圈,刘邦这才逃过一劫——这也直接推动了大同地区城墙建设工程的大面积开展。

魏都平城——一代王朝的梦想

大同历史上第一次建城高峰始于魏晋南北朝的北魏政权,鲜卑人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鲜卑,发源于东北大兴安岭嘎仙洞的古老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渔猎齐射的生活。公元元年后,他们跨越崇山峻岭,来到了内蒙古草原之上,定都盛乐(今内蒙古何林格尔县)。东汉末年,五胡内迁,北方社会动荡,各民族之间战争不断。鲜卑一族在道武帝拓跋珪的带领下异军突起,

天兴元年(398)六月建国,国号为魏

七月,迁都平成(大同),始营宗室,建宗庙,立社稷

八月,正式规定了京畿范围,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

十一月,治礼仪,考天象,建立中央集权体系

十二月,拓跋珪称皇帝,改元天兴,为北魏道武帝

而其第二个都城——平城,历经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瑞,献文帝拓跋弘修建,直至孝文帝拓跋宏时迁都洛阳。96年的建城史对于一个都城的营建颇为短暂,却成为大同城墙发展的一个高峰

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洛阳与长安在一次次的铁蹄践踏下成为残垣断壁。鲜卑家族作为一个善于并乐于学习的民族,也致力于把平城打造为“第二个长安城”。效仿中原的建城方法,整个平城像一把面向东南而展开的巨大折扇,其覆盖范围有记载曰“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极参合。”

这样的地形选择一方面便于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另一方面,桑干河及其支流淌于其间,既适于农耕,又可以放牧,符合少数民族要求,这也为大规模人口迁入提供条件。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平城共有两次兴建高峰时期,第一次高潮从天兴元年七月到延和三年七月,共经历36年。主要营造宫城,重点是宫城内宫殿,宫室以及宗庙,社稷和城池。

据记载,当时的大同城墙,城高十仞,其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宫殿更是雕梁画栋,绮丽无双。由此,平城成为了北方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而都城的營造也带来了一次移民潮,主要有两个特点

(1)时间集中,次数频繁。迁都前夕移民出现高峰期,迁都当年人数最多,迁都三年后并未发生大规模迁移现象。可见,迁都一事是道武帝长期考虑而决定的

(2)数量之大,波及面广。据不完全统计,道武帝时期迁入人口达到150万。其中不乏能工巧匠,这些人也多成了城畿的居民,集中在宫城之外

承明元年第二次建城高峰,至太和十六年,扩建和改建原有宫殿建筑,并大规模修筑郭城,《魏书》记载:“南因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之东西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据现代张畅等七位专家测算后

同时,平城建设也开启了大同作为漠北地区与中原交通枢纽的历史。从平城出发,经并州大道,贯穿黄土高原,可进入中原腹地;经定州大道,翻越崇山峻岭,可抵达河北平原;走幽州大道,行进山海之间,直达辽东半岛;西北而行,于一日之内直达盛乐;沿黄河河套平原西行,可进入陇西乃至西域;经由白道北上,即可深入漠北

97年的北魏古城墙,埋葬着一个少数民族一统天下的野心,留下了民族融合的烙印,记下了巍峨耸立的飒飒英姿,从兴盛到衰亡,无不是一个王朝不可更改的宿命。

大明重镇——将军和商人的梦想

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大同城,并增设东小城,北小城用于屯兵。此次修建过程体现了中原建造技术的精湛,城墙内部用三合土夯筑,外部包裹着17斤的青砖,上刻有烧造者的信息。整体高14米,周长7.4千米,其上设有大量·垛口,望楼,角楼,箭楼。四座城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五座楼阁四牌楼,太平楼,魁星楼,钟楼,鼓楼。构建起“四门五楼”的城市格局。更有意思的是,修城者巧妙运用大同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不仅在西北角修剪了最高的乾楼,而且运用西北角的小河,挖出沟渠,引水至深五米,宽十米的护城河。这样小河的水绕城池一周后,从东南角汇入御河,不仅使护城河水源稳定,也使其变为了活水。大同城市建设特别一点在于其在角楼外设立四座控军台,独立于城墙之外,以吊桥与主城相连,既可以瞭望敌军,在危险时可弃置而保护主城。

明早期和中期的大同城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持续发挥着屏障三番,拱卫京师的重要作用,多次为京城解了兵戎之祸。历代大同总兵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大量长城和烽火台,设置“七十二堡垒”承担起维护边境安全的重任,也让战火。烽烟,刀光剑影,血与泪成为这座英雄之地的真实写照。

而明末的大同城功能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纵观古今,人类种群的发展方向,是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支配下,在自然选择和社会干预的共同作用中,通过和平迁移,交融,暴力移民或战争最终趋向于“全国一家,天下一体”。明末,蒙古和大明主张和为贵,互利共赢。隆庆十四年,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第二年五月至八月先后在大同得胜堡,宣府张家口堡,大同新平堡,水泉营堡分别开马市,以银购马,另有抚赏甚厚。自此,大量粮食,绸缎瓷器等中原货物通过马市输送到蒙古草原,大量的马匹通过马市进入山西,贩卖到江南各地。

“江南各地,赖召买盐引,接济军需,岁有常额。往时召集山西商人,乐认淮浙两盐,输粮于各堡仓给”《明经世文编》,可见曾经拼杀得你死我活的不同民族之间,通过贸易,亦可达到战争无法得到的利益

右玉的“杀虎口”下,绵延于群山上的土城墙巍然耸立,若干烽火台穿插其中。我沿着古老的青石板拾级而上,抚摸着斑驳的土墙,无论是曾经的刀光剑影还是血泪往事都以化为一抔黄土,只剩下独属那个时代的烙印

无奈衰落

1644年,清军入关,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李自成,建立大清。1648年,大同总兵姜襄投降清军,第二年降而复叛。次年,爱新觉罗 多尔衮围攻大同城,联攻十个月未能拿下。气愤之余,多尔衮使用离间计,诱副将打开城门,随即下令削城三尺,制造了大屠杀,大同城自此元气大伤,一阕不振。同时,由于清朝边疆远在长城之外,大同城逐渐废弛,到民国时期,大同地区屡经战乱,从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日军攻占大同,解放战争中大同集宁战役,城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1914年,晋北镇守使张汉杰拆毁北门楼和零散建筑,用于修建私人宅院和蘭池戏院。后来在北城门原址上修剪了不伦不类的欧式城堡,梁思成评价其为“恶俗不堪”

我的姥爷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大同人,他见证了古城的衰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大潮,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淡薄,就连知道这些土墙是干什么的都寥寥无几。基本到了六十年代,城墙上的包砖都被扣下来做了自家院子的墙壁。城墙仅残余内部的夯土墙,上面杂早丛生,孩子们爬上爬下。有的人将城墙作为自家院子的后墙,还有的在夯土层中挖洞来做保存蔬菜的地窖。

当时的大同作为北方重要的煤炭工业中心城市,自建国以来为中国提供了23亿吨优质动力煤,堪称中国重工业发展的支柱之一,支持着中国五大火力电网,三大港口,六大城市的煤气发生炉,涉及全国20多个省和自治区2800家国家或省市重点企业,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此“煤都”取代“古都”成为大同的城市名片。

然而在煤炭产业光鲜的背后,是对城市古迹及其包含的价值的长期忽视,是对城市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对环境保护的忽视······

老人们常回忆:“那时的大同真的不适合居住,有钱人开完煤矿拿钱走了,剩下一个破烂的城市给我们。将来一旦煤矿挖空,谁还会来大同?”古城环境恶劣,粉尘弥漫,空气质量较差。俗话说:“一年吹两季,一吹大半年”春夏季频发的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但庆幸的是,由于城墙内尚存大量土地资源,拆除城墙的想法并未多强烈,故仍存原城墙夯土的四分之三,且夯土保存较完好,这也为后期修复奠定基础。

时光角落里,大同城墙沉寂着,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次涅槃。

中国古都 天下大同——涅槃中的重生

2008对大同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大同古城赢来了新时代的转机。50岁的耿彦波市长从省城太原调到大同,开启其仕途生涯“最具话题性”的5年。他提出了对大同发展的宏伟设想:

“以一贯之地坚持名城保护,新区开发,老城改造,紧紧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御东新区建设两大文章······”随后,他提出了更加具体的“一轴双城”理论,以御河为轴,将古城区与新城区分开发展,对河西古城进行整体性恢复保护,对河东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但同时,支持者认为古城复兴不仅仅是保护古城资源的最好方法,而且可以营造更好的城市文化环境,推动旅游业发展;反对者认为古城重建打着保护历史文化的招牌,但往往这些最宝贵的历史文化却在重建中泯灭。其对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会使古老城市记忆失去,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最终,这位决绝的市长以超人的气魄和胆识,计划用4年时间,恢复大同城墙。

2008年3月,该市启动古城内违章建筑综合整治,棚户区拆迁安置以及旧城区道路拓展改造

为了最好保存古城原貌,专家制定了两套维修方式。第一种是在夯土保存较好的地区,外侧用大青石条垫底然后砌砖,内铺三层普通机制红砖,间隔一层用红砖砌墙,之间用夯土填充。另一种是在夯土缺失的地方,采取钢筋水泥框架,内砌机制红砖,外包青砖(部分民间征集而来,取得一些原明城墙城砖),内部空间合理利用

东城墙修复2009年5月动工,2009年10月完工,内部建美术馆

南城墙2010年5月动工,2011年9月竣工,内设雕塑馆

北城墙2011年5月开工,2012年9月竣工

刚开始,居民搬迁引发的交通不畅,古城施工影响日常生活的论调此起彼伏。但随着三面城墙拔地而起,人们看到城墙复兴庞大的带动效应和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暗暗震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

其后,唯一的西城墙成为最大难点。该城墙集中了红旗商厦,大同展览馆等大型建筑,自当城墙合拢进程。

2015年8月5日,张吉福任中共大同市委书记,坚定推进大同古城墙和古代建筑复兴计划。

2016年11月,大同西城墙修复进入扫尾阶段。

2016年11月18日,全长7.24千米的明代古城墙修复正是完成,当天上午11点,随着3块铜质纪念砖在西城墙砌筑完成,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完成,张吉福宣布;“大同古城全面合拢,护城河全面贯通!”古城重建以明代大同城为蓝本,高度稍微降低。南部瓮城最为雄伟,三座箭楼巍然屹立,复原了有“镇楼秋爽”之称的西北角楼乾楼及控军台,重建了文峰塔,增加许多现代化元素,使其成为一座古香古色又不失现代化的城池

每一次的登城,徙步于墙砖之间,穿行于瓮城,抬头仰视清远门的宏伟,抚摸垛口上粗糙的城砖,聆听风铃的歌谣。从垛眼中目睹城下车水马龙,极目远眺,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绵绵巷都闪耀着时间的光辉。历史的刀光剑影与岁月风霜扑面而来,时间的故事,在一砖一石间愈发生动,我看到了一座古城的过去,现在,未来。

华灯初上,星光下是灯光映出的轮廓,弥红灯与灯笼交相辉映,彻底点亮了这座城市。再加上城墙带状公园,宽敞的步行道,为她晕染上更迷人的笑脸。

古城的复兴只是起点,文化遗产同当代社会相得益彰的未来之路上,人文与生态的融合,文化的深度都将成为这座城市的难以忘怀。大同,正如“是故谋避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上古大同世界理想,正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同智慧,承载着建设“幸福大同,美丽大同,富裕大同”的大同夙愿,奔向未来。

乾楼

作者简介:王栋宇 出生年月:2002年11月19日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山西省大同市 学历:高中毕业

猜你喜欢
城墙古城
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万里黄沙处,一座正在消失的古城
城墙边做游戏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神奇建筑开封城墙
城墙外边
城墙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