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歌中的阅读观

2021-09-10 07:22王晓美
今古文创 2021年19期

王晓美

【摘要】 以“读书”为主题的诗歌,既是诗歌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阅读文化的一部分。从古到今,“读书诗歌”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反映了一定的阅读观。本文通过广泛搜集和梳理,列出了唐朝部分有文化内涵、有生命力的代表性读书诗歌。

【关键词】 阅读文化;读书诗歌;阅读观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9-0032-02

赵缺《无咎诗三百序》中曰:“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诗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二者统称为诗歌。诗歌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词和歌曲的总称。本文归纳了唐代著名诗人写过的读书诗歌,展示了中华诗人的读书情节和阅读思想。

一、初唐代表:王梵志

王梵志在《全唐诗补遗》中曰:“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珠珍。”这是一首褒扬读书治学的白话诗,读书治学这种文化修养胜过黄金珍宝。

二、盛唐代表:李白、杜甫、刘慎虚、颜真卿、钱起、李隆基、岑参、 戎昱

(一)李白。“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此诗是李白在翰林院供职时,因随时可阅览罕见书籍,有感而发,会心一笑,这种闲情逸致难能可贵。此诗是一首“读书闷”的佳作,作者借翰林院读书生活中的快事和烦恼,抒发处境荣辱而理想落空的闲愁。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这是一首嘲笑书呆子的讽喻诗,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皓首穷经,死扣章句,未达时事,不懂治国策略的迂腐的鲁儒形象,并指出这种腐儒是不会被重用的。

(二)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句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介绍了杜甫年少苦读勤学,博读是善写的基础。

《宗武生日》曰:“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作者引用古典故事教育孩童熟读精通《文选》,才能写出好诗妙文以取悦父母,不要学老莱子穿着彩衣庸俗地逗父母开心,那是没出息的表现。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这两句为劝学诗,告诫孩童承继诗业的家学传统,不要贪玩分了心。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为读书解忧诗。杜甫得知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希望他告老还乡,与书作伴,落叶归根。

(三)刘慎虚。《阙题》曰:“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作者爱好观山,故门向山路而开,这里少有人来打搅,院内的读书堂深藏在长条飘拂的柳荫下,环境安谧,气候适宜,确实是个理想的读书场所。全诗以幽美的环境为背景,衬托出令人向往的深山里专心致志读书人。

(四)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首是提倡珍惜青春、刻苦读书的劝学诗。

(五)钱起。《和刘七读书》中曰:“夜雨深馆静,苦心黄卷前。”这首读书苦的立志读书诗。

《送集贤催八叔承恩括图书》中曰:“还劳五经笥,更访百家书。”这是一首送别诗,感谢崔八叔搜集图书的恩情,使自己能够读遍百家书。

(六)李隆基。“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盛唐贞观之治,李隆基亲自推行广开书院,此阅读推广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七)岑参。“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是反映读书人心理动向的读书诗,表达了不甘落后,攀高求荣,希望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仓颉作为最早整理汉字的人,历来受到读书人的崇敬,这首诗用悲怆的笔调描写造字台的荒凉景象,表示愤懑不平。

(八)戎昱。《韩舍人书窗残雪》中曰:“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作者描写了雪夜读书的清净环境,构建了一幅清幽安静的读书景图。

三、中唐代表:白居易、孟郊、韩愈、王建、张说

(一)白居易。“舒之济万民,卷之善一身。”此诗是有关读书策略之诗,应从对社会有益和完善自我方面看待读书作用,值得称道。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每次读汉元帝、汉成帝时的史书,都悲叹西汉末的衰败历史,此诗是指出读书原则即:借古鉴今,以史为鉴。

“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这是任翰林学士时写的一首松斋读书诗。生活颇为安定,思想却相当空虚。因而“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他并不满意过这种“昏昏复默默,非智亦非愚”的日子。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这首读书诗从谢灵运的生平、思想、性格入手,揭示了山水诗的“泄欲”底蕴。“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白居易不愧为谢灵运的知音。读者和作者达到意会神交,恰是阅读追求的境界。

“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全诗劝导后辈认真读书,研究历史,总结兴衰祸福的经验教训,不要争名逐利,而要做一个廉洁的人。

“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抒发与庄子不同思想的读书诗,是一首典型的高扬阅读主体意识的表现。

(二)孟郊。《劝学》曰:“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这首诗道出阅讀学习的道理:一是自读自学,他人的心得不能长自己的智能;二要少年早读,决不可虚度青春年华。

《苦学吟》曰:“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此诗强调一个“苦”字,通宵达旦的苦吟,能使神鬼发愁;自强不息的恒心,能使懒散屈服。人死亡时遭受的肉体痛苦是短暂的,而不学无术带来的精神羞辱是漫长的。

《游终南山》曰:“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全诗在“阅读”终南山,写景用语奇险,抒情意味深长,末句点题,堪称一首“读书悔”的佳作。

“得善如焚香,去恶如脱腥。”此诗细腻地描写了两位老人阅读佛经后的心理状态。烘托了一种宁静、芳香的阅读氛围,表达一种得善去恶的阅读志向,辨识了佛经、儒经的阅读异趣,也提供了阅读文化交融的生动范例。

(三)韩愈。“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描写了年轻时苦读经史的典型场面。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虛。”这首著名的教子读书诗,以生动的比喻劝勉孩子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增长才干。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这是一首介绍读书方法的诗,作者提出读书四患:读书不多、思义不明、满足不学、知道不行,正是阅读的常见病。去除四患才能养成阅读好习惯。

(四)王建。“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以种田人的耕凿、施肥、锄理为喻,教育稚童要像朝暮饮食那样勤勉不倦地学习,才能分善恶,辨是非,变愚昧为聪明。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熏一架书。”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墨竹点染、香薰扑鼻的幽静雅致的书斋,抒写了一位狂放不羁、“爱读英雄传”的读者,闲适中蕴蓄着“欲立功勋”的进取精神。

(五)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曰:“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这是自述在书院宫廷读书做官的感恩诗,陶醉之心,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两句却道出了“读文学名著知社会人情,读哲学名著懂自然规律”的真谛。

四、晚唐代表:杜牧、李商隐、李群玉、皮日休、

司空图、翁承赞

(一)杜牧。“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这是劝学诗,读经使人明理,读史使人明智。“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读韩杜集》此诗描写的是读杜甫诗歌、韩愈古文后的阅读心境,读到忧国忧民共鸣处,像搔到心灵的痒处。

“西岩曾到读书堂,穿竹行莎十里强。”《读书早曾游览》作者游览西岩读书堂后,引发绵绵愁思,感慨年华易逝,鼓励人们要珍惜时光,及早读书。

(二)李商隐。《读史》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此诗是作者读史书后发出的感慨,读史可以明智,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后创作出的治理国家的信条。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娇儿诗》作者从自己读书无成的痛苦中,告诫孩子不要死守经书,痴迷科举。

(三)李群玉。“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常伴读书人。”《书院二小松》作者先描写了幽静雅致的阅读环境,含蓄地表现了人在松声琴音中读书的自得心态。

“片玉若磨唯转莹,莫辞云水入庐峰。”《劝入庐山读书》勉励少年珍惜年轻时的阅读黄金期,遇到庐山如此好的阅读环境时,应毫不犹豫地进山读书。

(四)皮日休。皮日休曰:“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作者以夸张的笔调抒发对书籍的挚爱之情。

(五)司空图。《退栖》曰:“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此诗描写作者晚年读书生活和读书心态。

(六)翁承赞。“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此诗描写对池塘、篱笆维护的小茅斋传出的读书声表示自豪,反映了古代人民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面貌。

参考文献:

[1]曾祥芹,刘苏义.历代读书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徐雁.在“悦读”中享受人生[J].图书馆杂志,2005,(5):90.

[3]任文香.《历代读书诗》的“阅读学三昧”[J].图书馆杂志,2010,(5):93-95.

[4]成晓东.以“读书诗”劝学: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新形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90-93.

[5]莫砺锋.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J].浙江社会科学,2003,(3):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