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蓓
明朝时,福建长乐县有个叫陈振龙的读书人。起初,他想好好读书为家族争光,不到二十岁便中了秀才,可之后学业再没有什么长进。他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前程,决定来到吕宋(现在的菲律宾)经商。
在吕宋生活了几年,陈振龙注意到当地人种植的一种皮色朱红的番薯。这种食物生吃甜脆多汁,熟吃甘香绵软,夏种秋收,适应性强。他想到家乡多山,土地贫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加上常有台风肆虐,一遇荒年歉收,父老乡亲便会挨饿受苦。陈振龙意识到,这壮如拳头的块根要是能引进家乡,必能成为保丰补歉的备荒作物。于是,他潜心钻研番薯的种植技术,决心把薯苗带回福建,让家乡父老的粮仓多一份保障。
勤奋好学的陈振龙很快就掌握了番薯的栽培技术和贮存技巧,他花重金购买了一批种苗,打算运回家乡进一步试验、推广。然而,当时的吕宋是严禁种苗外流的,违反者必定会受到严惩。为了将种苗带回国,陈振龙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是全都失败了。直到最后一次,他将种苗缠绕在缆绳上,然后将其涂满泥巴,让它漂浮在海面上。经过七天七夜的颠簸,陈振龙终于将种苗带回了福建。
回家不久,陈振龙让他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奏报番薯的功用和種植方法,并献上种苗。巡抚十分重视,下令推广栽植。万历二十二年,福建地区发生饥荒,广泛种植的番薯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后人在福州乌石山建了一座先薯亭,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为民解困的功德。
摘自《少儿国学》2020年5月
小测试
请问,文中提到的小番薯的皮是什么颜色的?
小朋友,你长大后想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