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叠加,中国的地方财政进了一段压力较大的困难时期。根据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的分析,“十四五”期间,大约四分之一的省份的一半财政收入要用来还本付息,财政困难不是短期的,而是中期的,未來五年都面临这个挑战。
地方财政困难主要体现在债务沉重,基层运转困难,由此带来的影响是财政金融风险的积累,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受到影响。
地方政府在相当时期内还离不开土地财政。现在的土地财政实际上就像在走钢丝,进的空间有限,无论是用地指标还是国家调控房价都构成了极大制约;但是退也不行,各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土地出让金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普遍较高,在100%以上的屡见不鲜。即使看上去依存度较低的,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在40%以下,但是绝对数字都是千亿量级的,这可不是小数目,是无法取代的。
一个不能不承认的客观现实是,越是在困难时期,地方政府越是要靠土地财政过难关。
有的办法是“歪门邪道”,比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此,中央政府的态度是鲜明的。李克强总理最近提出要求,“有的系统全面的罚没收入数目大,罚得对不对,有关部门要认真查一查”。最近,交通运输部就率先开展了乱罚款的专项整治行动。
交通大动脉的畅通关系到经济循环的畅通。整治乱罚款,既是改善民生,又是维护经济运行。中央政府的思路很清楚,财政的好转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发展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这个活水的“源头”。本期封面报道的两个百强县—江苏昆山市和湖南长沙县,都是工业强县,从疫情中快速恢复,是它们财政良性运转的根本保障。
正道还有很多,比如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直达机制保障基层运转,发行专项债搞建设,盘活存量资金、资源、资产,增加财政支出的透明度,提高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的效率和效益等。房地产税试点也有望落地,虽然不能替代土地财政,但也可以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并且,这也是个信号,预示着“十四五”时期“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的改革,开始启动了。
地方财政过难关是一整盘棋,好的办法都要用上,目前看政策工具是够的。最根本的一条还是经济恢复到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现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国内外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中国的地方政府是善于发展经济的,相信他们不会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