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少数基层干部出现了走形式的“马上就办”现象:面对上级检查发现或者群众指出的问题,以解释、搪塞来达成“马上就办”,有时甚至不惜造假。反映该问题的记者调查《变了味的“马上就办”》一文发表后引发了网络热议。
“马上就办”是对上级的要求、群众的需求及时积极响应的工作态度,是区别于为官不为、推诿扯皮的务实精神,是一种以求真务实的干事作风把工作抓在实处、干在实处,忠诚履行职责、细致对待工作、真心服务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马上就办”的落脚点不仅仅在于“马上”,更在于“办”。并且这个“办”既不是瞎办,也不是蛮干,更不是虚晃一枪,而是踏踏实实地办好,办出高水平、办出高效率、办出高成效。
用以搪塞的“马上造假”虽然也冠以“马上”之名,看起来是及时响应,但最终结果却背道而驰:不仅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实际问题,反而敷衍、遮掩问题;不仅不能取得成效,反而还可能埋下严重的隐患;不仅不能让群众满意,反而会让群众心生憎恶、不再信赖,严重损害干群、党群关系。
“马上就办”变味成“马上造假”的背后可以说是典型的作风病。粗略一看,这种作风病的表面症状就是基层工作日常工作不实,被上级检查发现或者被群众指出问题之后,没法交差,于是赶鸭子上架,以糊弄、作假的办法应对。但就像病理学中多种疾病都可能会有同样的表面症状一样,“马上造假”这个作风病看似简单,但其“病灶”却未必相同,也需要望闻问切、仔细深挖,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发力、有效诊治。
就日常例行检查以及群众急难愁盼、多次反映的问题,无论从工作职责来说还是从初心使命来讲,都应当尽职履责,倘若上级检查发现或者被群众指出,那确实说明基层干部日常工作不严不实不细,作风漂浮。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是立行立改反而搪塞敷衍,那违纪违规的情形就更加恶劣,需要依规依纪依法从严惩治。
而就预防这种作风病来说,从源头上还是要强化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从强化管理的角度,也还需要强化建章立制,织密制度建设的笼子,挤压懒政怠政的空间;从监督执纪问责方面来讲,则需要纪检监察干部多深入田间地头、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及时咬耳扯袖,做到防微杜渐。
较难防治的则是个别上级不明就里、乱整一气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病灶”。其根源是个别上级部门自身作风不实、对基层底数不清,仅仅以“挑出问题”而不是推动“解决问题”为己任,通过各种抽查、重复填表、收集调研材料为名加重基层负担,甚至有些当天发文次日就要,这种“马上就要”的瞎指挥往往逼得基层不得不“马上造假”,这种“病灶”显然不能“上级感冒却让基层吃药”。
就这种作风病来说,第一,要强化监督,通过同步跟进督导检查,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及时发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苗头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抓工作落实。第二,则要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好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诉求,切实发现基层问题,防止闭门造车。对基层工作了如指掌,那“马上造假”就难有存在空间。第三,则是要完善考核机制,诸如因为疫情影响而导致当时无法完成的工作,就不应罔顾事实以考核为名强制要求补充台账、记录等等。
同时还需防治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防止个别上级在面上随便找几个问题,基层干部则应景式表态甚至造假,成效检查则睁只眼闭只眼,最后上级“找了问题”、基层“改了问题”,皆大欢喜……这种并发症式的“病灶”无疑是治理难点,也是堵点痛点。对这種表态调门高、实际行动少,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拦路虎”“中梗阻”的,就必须同步发力、予以严惩,同时还要做到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做好警示震慑和制度补漏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