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时期对曹正古筝艺术成就的影响

2021-09-10 07:42郭琳
乐器 2021年5期
关键词:古筝影响

摘要:曹正是中国著名的古筝艺术理论家、演奏家,其艺术成就的取得是各个时期艺术实践经验的积淀。在徐州工作期间,是曹正古筝艺术重要的发端阶段,深入分析他这段生活历程,能够发现此时期对他的古筝艺术成就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观和艺术观基础的初步奠定、古筝艺术走大众化发展之路理念的形成、古筝演奏与理论相结合实践的开启。这四年余的工作生活是曹正古筝艺术生涯的重要一篇,为他后期古筝艺术成就的取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曹正  古筝  艺术成就  影响

曹正原名郭成学,字缉光,是中国著名的古筝艺术理论家、演奏家。自1936年到北平求学结识古筝大师娄树华先生并拜其为师之始,便开启了他毕生追求古筝艺术的发展之路。纵观曹正古筝艺术生涯历程,其成就的取得与各时期的艺术实践经验的积淀密不可分。特别是1943年末至1948年春在徐州生活的四多年时间,是他古筝艺术重要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曹正在人生和艺术价值观、古筝艺术普及的理念、演奏技术与理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对他古筝艺术成就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人生观和艺术观基础的初步奠定

在到徐州以前,曹正对古筝艺术更多的只是出于爱好和兴趣。他曾在《献身筝艺 其乐无穷》[1]一文中说:学古筝只是出于儿时渴望能掌握一门乐器演奏的技能,对音乐抱有美好的向往。后在北平求学时,有幸结识了古筝大师娄树华先生,遂拜其为师学习古筝。年少的他认为古筝只是作为一个业余娱乐、满足自己儿时梦想的工具,甚至都不能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与娄树华先生一道在北京“道德学社”尽义务时,除了不断精修筝艺外,他对自身发展及努力的方向也是倍感迷茫。离开“道德学社”后,也曾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想投身革命,但因多种原因受挫回到家乡教书,只是业余时间弹弹古筝而已。

1943年末,曹正离开家乡来到徐州青年油面厂担任普通职员,当时徐州的依然处于日本人统治之下,1945年初他到徐州下虹村小学任教,曹正曾自述“当时为了生活疲于奔命,那个筝基本没有用”,其时他虽然有熟练的筝艺,却不为徐州人所知。直到1945年冬曹正来到徐州铜山中学任职语文教员时,依旧是一位纯真的青年,铜山中学的同事黄雲于1947年10月在《徐州日报》发表的《郭缉光先生古筝独奏会的演出》描述,初次见面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他绝不像我们想象的《老残游记》中,介乎儒道之间的黄龙子一样,他更没有一点道貌岸然与老学究的习气……”。在铜山中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馍馍宁可一日不吃,但筝不可一日离之须臾……”便成了曹正当时的口头禅,但也不过只是以筝会友,常在月明风清之夜,给同好们奏一奏古筝,消一消满腔的俗虑而已。

徐州是历史古城,交通发达,历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不少的爱国艺术工作者在此汇聚,为支援抗战,弘扬国乐,提振民族斗志而努力着。正如当时曹正所言“徐州这个地方,欣赏国乐的人,差不多一听古筝之后,就會引起同好的兴趣来……”。在中学授课业余之时,他经常与艺术爱好者接触交流,通过参与组建社团,积极参与徐州文化艺术活动,在这些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徐州工作生活中,他逐步认识到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总要有一种音乐来代表他们独特的国性民情,不同的音乐陈述了不同的国性民情,也是间接说明了音乐的效能。认为音乐的功用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匪浅的,懂得了艺术是要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特别是了解到虽在极为艰窘万状的八年抗战里,众多艺术者依然为音乐救国而前赴后继,使他对自己人生奋斗方向和音乐艺术观的认知有了新的高度。

曹正在徐州广播电台及各种演奏会进行古筝表演后,好评如潮,让他更加感受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1947年他在徐州《广播月刊》发表的《为爱好音乐的同志们进一言》中指出:“在同一目的,同一样标帜下,是不该存有门户之见的,所以学习国乐的人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弱点,接受别人的批评,更要採长辅短,来充实我们的本身才是,至于学习西乐的人们也不能卑视国乐太幼稚要不得,以至置诸不顾,要知道正是採人之长,补己之短,力求国乐之发展,以为发扬改善的唯一的绝好机会,爱好国乐的同志们,胡不为此负起发扬音乐的使命?”这段话与其是对爱好音乐的同志发出的召唤,却更是表达曹正立志传承中国古乐,弘扬古筝的决心,而且他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正像当年署名梦萍的作者在《徐报》的《介绍古筝专家郭缉光先生》文章所述:“今科学日进,古经日黜,古乐亦因之而废,幸有郭先生缉光,不畏艰难,不求名利,以发扬古筝为旨趣,不惟筝可以传,亦国乐复兴之先兆也。”

古筝艺术走大众化发展之路理念的形成

抗战结束后的徐州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氛围,但同当时中国大多数地方一样,保守中疲于潮流。爱好国乐的人们认为国乐器贫于改良常致绝后或老得无法言状,而西洋乐器一经传入,便极力模仿,出现舍己之田而耕他人之地的局面。随着抗战胜利喜悦的逐渐远逝,徐州的大众化的艺术阵地逐渐被靡靡之音所占领,如同1947年11月《徐州日报》刊发梵熒撰写的《古筝在徐州》中所述“漫云国乐不出头,黄色歌声几时付东流”那样,古筝在徐州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如果说曹正在来徐州之前对古筝艺术是停留于兴趣,那么经过在徐州工作与生活后,则开始怀揣着弘扬古乐、传承古筝的梦想。他意识到要想古筝得以发展,就必须抢占大众化的艺术阵地。而自从抗战胜利以后,徐州这个地方只有几个弹筝的人,像张爱璇、刘渔龙、张书坤、高玉洁、朱莉贞等。曹正与他们结识后,常和他们在一起研究、并指导他们提高古筝演奏技艺,同时希望他们能够致力于古乐,肩负起发展中国固有文化的重大责任,使古筝在中国音乐史上能有一个新的发展。

为了打破徐州古乐文化的沉寂,1946年6月,曹正参加了徐州广播电台直播表演,他的演奏被形容为“沙漠里找到了绿洲”。当天莎丁(毛彭春)写了《听郭缉光先生筝曲以后》,描写播出当时的情景是“……才两三声后,一群人聚拢上来,操场上的篮球也不打了,大家都围着它——收音机静静的听着。扬声器中迸出裂帛如银铃似的声音,一个音一个音都打动人们的心弦。大家静悄悄的听着,连运动员们刚激动过的肺部也不敢大声呼出气来。大家都陶醉在这声音中了……”可以想象,当时电台中古筝的演奏在大众心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也让曹正感受到古城徐州对古乐热爱的氛围依存,是发展大众化古乐艺术的有利条件。此后他经常参加徐州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1947年元旦的中原艺社音乐演奏会再次激起了徐州大众追寻古筝的激情。

1947年11月1日,在中国古筝史上具有浓重一笔,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古筝独奏音乐会的举办日。当时的徐州对此可以形容为奔走相告,《徐报》提前数日采用倒计时的方式,系列报道“郭缉光古筝独奏音乐会”。当日因盛况空前,座位无多,致门堵塞,于次日加演一场,音乐会后,《徐报》刊载各界评述文章源源不断,再次掀起了徐州大众崇尚古筝的热潮,曹正发展徐州古筝艺术走大众化之路的理念渐见雏形。

曹正认为要能够使古筝大众化,必须要破除既往那种口传心授的模式,还要对古筝曲谱进行修谱,使筝谱的本身健全起来,力求简易,使爱好古筝的同志们人人可以无师自通,故1946年编有油印版《古筝谱》。同时认识到要发展古筝艺术大众化,古筝的型制必须还要进行改革,应根据科学方法制成合律的乐器,更求产量增多,这样古筝的前途才会有希望,当时铜山中学的黄雲刊文所述,曹正的寝室中经常摆满了他自己监制的、不断改进的大小不一、式样不同的古筝。

为进一步扩大古筝的影响,1948年曹正与范乐天、郑培新、刘玉龙、毛蓬春、童宜风等人共同发起创办了“薰风筝社”[2],不断吸纳古筝同好,对古筝的发展前途作出具体的规划,进行群众化的普及与推广,为古筝发扬光大不懈努力。他在《徐报》发表的《谈筝》中呼吁“我们一般负有发扬斯道责任的人,绝不能以古调独弹和夜郎自大的心情和行为而辱没了它的身价,一定要肩负起复兴的责任来向大众化的途径上走去,才不负发扬古筝的使命,这是一般爱好古筝同志们的共同出发点。”

古筝演奏与理论相结合实践的开启

曹正在徐州铜山中学任职时并非专业教授古筝,在此之前更多是侧重于对自身古筝演奏技艺的提升。在北平时,他的古筝演奏已是小有名气。在徐州通过电台及音乐会的表演,其在徐州的名声尽管不能说家喻户晓,但其古筝演奏技艺渐渐地也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1946年,曹正从徐州去南京观摩梁在平先生国际演奏会之际,经娄树华先生的引荐得以拜识梁先生。当时梁先生听过曹正的古筝演奏后对其十分赏识,其场景如同次年黃雲撰写的《献给听过郭君古筝雅奏的人们》中记述“……在梁先生从事古筝二十余年的聪耳中过滤,他不禁喟然称叹,暗自与娄先生说‘后生可畏!’由此可见郭君已竟坐在中国古筝界第三把交椅。”从此文中,可窥曹正当时的演技已非同一般了。

到徐州之初,曹正在古筝理论方面涉足很少。在铜山中学任教时结识了众多的同事及同好,许多人成为其亲密朋友,时为同在一起工作的教务主任窦树百便是其中之一。窦树百自1945年冬与曹正在铜山中学相识,他们彼此对国乐有共同的兴趣,不久便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窦树百曾对他诚恳地提出建议,认为他的古筝演奏技艺已是十分精妙了,也应该在理论上多用些功夫,要演奏与理论双方并进。在窦树百1947年写的《由郭缉光先生古筝演奏会谈到古乐》中说道“他采纳了我的建议,便有了《古筝谱》纂著。他这本书虽是薄薄一本,却昭示后进的古筝演奏的各方面。”尽管后来曹正曾自言“油印此《古筝谱》时,尚属业余所谓,对于艺术思想则茫茫然……”,然而,这也是曹正对古筝艺术理论的钻研有了开端。

在徐州后期,曹正对古筝的历史、古筝家、古筝的结构形制等进行系统的考究,总结撰写了《筝话》,从古筝的起源、古筝的形制变迁进行剖析考证,对古筝大师娄树华、梁在平、周希文等进行了介绍;《古筝谱》考证了古筝曲的起源及发展;《古代弹筝指法考》探寻了古代弹筝指法表现方式;《论古筝弦的颜色》对古筝弦的颜色进行了考证,阐明古代弦的颜色所表达的含义;结合自己弹筝经验对古筝的指法做了修订,撰写了《古筝指法的重要性》,介绍了古筝的弹奏方法及对每个指法符号进行了详细注释。上述理论性的研究文章分期连载发表在当时徐州的《广播月刊》上,这对古筝的普及和提高,对业余和专业者都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正是这段时期开启了曹正古筝演奏与理论相结合的艺术创新之路。

结 语

1943年末至1948年初的徐州时期,是曹正古筝艺术生涯的重要一篇,为他后期古筝艺术成就的取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此,无论是南京高校执教之时,还是投身革命后参加新中国建设之中,曹正先生一直在发展中国古筝艺术的岗位上不遗余力,贯彻始终。

参考文献:

[1]曹正.献身筝艺 其乐无穷[J].学与玩,1986(04):4-5.

[2]郭琳.曹正先生的古筝艺术生涯及成就[J].人民音乐,2007,(4):24-27.

猜你喜欢
古筝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美好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