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苏凌
3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学科交叉与新文科视野:中国美育2.0普及审美观念与测量方法》高峰论坛。这场云集了各路教育专家的盛会,正在酝酿一场引发中国教育根本思想的改革,这场关于教育认知的思想改革势必对整个中国民族的人文素质必将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次会议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政策很好的支持。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美育教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简单说来,组织学堂的学生演唱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长亭外,古道边”一曲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唱了近一个世纪,中国民族的现代化教育拉开序幕,“学堂乐歌”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才是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全国两办对美育工作下达“任务”
由于教育不当引发悲剧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在惋惜和悲愤之余,社会呼唤教育的改革,社会的公民也需要被再教育。教育不再有围墙,教育应该是伴随终身的学习。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到2022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意见》要求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
在中、小学阶段,學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
在师资方面,《意见》要求各地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
《意见》表示,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从“应试教育”转向 “素质教育”
今年“全国两会”,涌现出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提案,两会期间,一位女政协委员的发言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的提案很落地:让孩子多睡1小时。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中国父母的无奈与心声。在中国传统文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下,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课外班、大量的作业是中国孩子家常便饭,在社会需求之下培训市场由此滋生出了各种乱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习总书记也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给与了明确的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谈“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从国家政府对教育改革的急切心情和教育部门马不停蹄地教改,表明了中国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而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定位则要结合中国国情,同时也要环看国际环境,与国际个国家教育标准接轨。
“全人教育”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
这次教育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涉及各个学科的教育观念到测量方法,而美育教育在这次教育改革中,是唯一一个 “全人教育”教育体系,这也是美育教育从1.0时代,到2.0最大的不同,将校内、校外教育体系融为一体,从0~100岁都是社会教育的范畴。除了校内教育,改革后提倡“社区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也是此次美育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在各个媒体的发布,教育部表示力争在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进中考。美育将从“提升青少年创新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塑造阳光健康个性”等多个方面发力。为新时代社会塑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019年底,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牵头开展社区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研究与实践项目,联合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26家学术单位,共同推进艺术教育通用性教学大纲与教学标准的落地。为此记者采访了全程参与项目的专家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杰副教授,就美育2.0的工作部署进行了了解。
王杰说道:“项目开始到今年两年整,成立专家组后大家不断开会研讨,深度学习达成思想的共识,在去年10月份进行了第一轮发布,首先发布的是青少年艺术教育核心素养测评标准暨评价体系。到今年6月份,幼儿、成年和老年阶段艺术教育标准也会陆续出版。专家团队是在2019年初就已经开始进行项目调研和数据搜集,美育2.0社区教育这块我们铺垫得很早。”
改革最困难是改变思想
王杰说:“教育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改变思想问题。有些老师都在问,教育改革怎么改?是不是原来教这个,现在换一个教?在以往的课程是唱歌就是唱歌,跳舞就是跳舞。没有把知识进行整体的融合。包括,对社会艺术教育普遍的认知都只停留在‘考级’这个层次。”
“2012年我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学者到美国学习,深刻地体会到了欧美国家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我当时观摩了一节小学舞蹈课,名叫《我的梦》,我惊讶地发现学生们是穿着睡衣上这堂的,老师在课堂上展开了各种关于做梦的话题进行讨论,孩子们投入地表演,使我为之一振。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相较于我们的孩子,美育教育被量化,会弹几首曲子、唱几首歌,就算是美育。”
“总体来说,1.0教育,重在兴趣和技能,2.0改变了从知识学习,向全面育人的方向发展,原来只是用掌握多少技能衡量学习成果,2.0时代关注的人格的健全,一个人的艺术素质要求。”
“以往校内常见的只有音乐、美术课,是受师资限制,改革后国家文件提出,学校要开全开齐五门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传媒艺术)大力推行,多维度的美育教育。所以美育教育内容首先扩大了,学生感受自然也就多了。第二个层面,美育2.0体现的是“人人教育”,社会艺术教育与校内教育形成一个共同体,统一教育思想。四中全会对教育提出了“要建立全民终身学习体系”。0~100岁的人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教育是伴随终身的教育。广场舞,成人艺术培训都是社会艺术教育的方式,百姓通过唱歌、跳舞、学习艺术的方式身心得到愉悦,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
“美育2.0改的目的不是多和少的問题,是方法、方向、融合的问题。国家这次下决心,我们希望能从上到下将改革逐一落实到位,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过程,但我觉得至少方向是对的!我们至少把美育教育进入中考,是硬性的。随之而来的大家就开始担心考什么。”
把考试转化为“考察”
美育素质要以考试方式进入中考成绩。怎么考?考什么?难不难?随之而来的问题都从“考”字出发。
王杰斩钉截铁地回答:“可以把“考”当做考察。对于校内的考试不存在压力问题,考试并非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美育素质的考试没有唯一答案,给孩子发挥空间。比如唱一首歌,学生可以改调,给予发挥的空间。考试,不是通过考试考住孩子,而是考察孩子文化理解高度,在某个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对音乐的背景、区域,或者是理解、自我解读。这是基本素养,也是美育最核心的要求。”
美育进中考,其实也是变相“考察”老师。王杰说道:“而这种考察形式,对老师的素养要求逐步提高。同一种教材,教师的修养、素养不一样,所教授出来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有的老师教学照本宣科,只是传授课本中简单的知识,学生可能根本就没学到知识。孩子对于知识的获取,核心还是在老师身上。如果校内老师不接受美育2.0培训,可能不具备未来教学的竞争力,因为你不改有人会改,到那时是环境逼着改了。”!
据王杰介绍,为了推行师资教育培训,北师大协同各个高校和教育相关部门展开公益讲座和美育2.0的宣传工作。全面铺开的过程不会太久,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有决心和现实意义的。
社会艺术教育有了“国标”
社会教育是美育2.0时代美育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将与校内教育融为一体并轨管理。简单理解就是:社会艺术教育与校内教育地位同等重要,社会艺术教育要实行国家标准!
王杰解释道:“社会教育部门要规范,从教学的内容和测量方法上按照教育部门的标准衡量,从教育理念上对不规范的社会教育机构慢慢淘汰。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对社会的教育进行规范和评估,对于不符合教育要求,评估不合格的机构不给予营业的资格。社会教师的师资培训也是这次改革中得有想重要工作,由于社会需要大量的老师,我们计划让原有艺术教师接受培训后,转型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也能为校内服务。”
“社区教育理念是与国际接轨。简单说来就是在家门口的教育,而社区教育,涵盖各类机构,从幼儿、青少年、老年,0~100岁的教育,社区教育的本体就更宽泛,更复杂了。我们现在校内,校外是不一致的,改革后校内、外则达成了相通体系。目前,社会艺术教育我们提出了五个核心素养要素:艺术感知、审美体验、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综合融通。”
校内外教师可“并轨”
据悉,北师大附属平台学校已经采用了一些最新研发教材。这批学生是新、旧教育改革后承上启下的一代,美育2.0教育思想的转化,体现了时代对于教育本真的呼唤和人才重新定位。当代社会随着文化科技发展,对人才的复合型性极高,跨界、跨学科的人才是未来的美育教育朝着新文化、大艺术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弟媳打破从单一学科纵向性发展,转向以通识教育为主。
“老师要有创新能力,而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要有创新能力。解读文件后背后的含义,此次改革将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艺术教,校内、外教育并轨主要基于在校学生用一个成本时间得到更高效率的学习成果,校内外统一起来,校内学习感兴趣的,校外要有更全面的补充,老师的教学相对于校内更为细化。而且发展社会教育还能解决三线城市师资教育不足的现实问题。所以社会艺术教育首先是家长思想的改变,同时要抓紧社会师资的培训。”
或许几年后,大街上的大爷大妈们已经不再是跳跳广场舞、打打麻将了,背上书包上学堂的场景或许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身上;而每天奔波在职场的成年人,或许在社区组织下弹琴、唱歌、跳舞,或者展开一场朗诵会。走出围墙每个人依然还有机会得到社会的教育,虽然不需要考试答卷,拿到分数,但是通过艺术学习让人们获得生活的幸福、健康的身心,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