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金昌 黄海杰
这里有壮族山歌、苗族蜡染、彝族歌舞,还有多民族的乐器、刺绣、剪纸……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谱写成一曲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动人乐章。
这里就是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新州三小)。近年来,该校以“抓民族文化,办特色学校,促团结进步”为办学思路,着力打造“非遗文化与学科融合传承”特色课程,把民族文化融入学校办学多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
“我们为不同民族的师生学习民族文化搭建了平台,有效增强了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文化自信,全校各民族师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州三小校长韦德华说。
八音坐唱与古诗的美丽邂逅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选录的一首绝句,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新州三小语文教师苏彩云用八音坐唱的曲调来教学这首古诗。
上课伊始,苏彩云先唱了一小段壮族山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用普通话朗诵该诗,并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接下来,就进入了用八音坐唱方式唱古诗的环节。
苏彩云用壮族山歌常见的“嗯”“哪”“嘞”“啰”等语气助词对这首绝句进行了改编,再用八音坐唱特有的调子演唱,实现了古诗词与八音坐唱的完美融合。
课堂上,学生们有时跟着教师唱,有时分成小组对唱,期间还配上笛子、小鼓、镲等壮族“八音”乐器,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学生学得十分专注,课堂参与度很高。
据了解,壮族八音坐唱是隆林当地壮族传承久远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通常使用笛子、小鼓、小镲等八种乐器伴奏,配合当地壮族的语言特色,是一种独特的装饰音唱法。2016年,该艺术形式入选第六批自治区“非遗”名录。
将壮族八音坐唱的曲调与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合,是苏彩云进行的一种教学尝试。她告诉记者,当地壮族山歌曲调优美,但以前的歌词不太适合现代学生传唱,因此急需找到更加适合学生传唱的内容,而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是语文教材,于是她萌生了把八音坐唱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想法。
“古代诗词都有韵律,八音坐唱也是按照韵律来唱,二者很容易融合起来。”苏彩云说,“经过几次尝试后,学生们普遍欢迎,教学效果非常好。”
该校学生韦佳榭告诉记者,他原来对古诗词不感兴趣,觉得拗口,不好背誦,后来老师用八音坐唱调来唱古诗,他和同学们一起跟着唱,不用一节课就能背下一首古诗。“八音调唱古诗,真好!”韦佳榭说。
苏彩云告诉记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古诗词都可以用壮族山歌或八音坐唱的调子唱出来,这种方式可有效破解学生害怕学习古诗词的难题,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和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真是一举两得。
目前,新州三小已形成了一系列“非遗文化与学科融合传承”特色课程,其中用八音唱古诗《村居》《绝句·迟日江山丽》、用汉族山歌唱《自古百善孝为先》等实践课例最具代表性。
校园里的“最炫民族风”
杨沙梨目前就读于新州三小,是一位苗族小姑娘,也是该校蜡染技艺传承“小能手”。
“我是苗族的,看妈妈做过蜡染,感觉很神奇,没想到现在学校也教我们做蜡染。”杨沙梨高兴地与记者聊起了蜡染技艺,“我觉得刻蜡的时候比较难,需要细心、专心才行,如果刻蜡刻得不好,染出来就会歪歪斜斜的,这就失败了。”
蜡染是隆林当地苗族传承久远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做法是用一种特制的蜡刀点蜡,以蜂蜡熔汁绘画于白布上,染色后水煮去蜡,图案就会显现出来,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新州三小把苗族蜡染引进学校,建设了蜡染工作坊,成立了学生蜡染兴趣小组,邀请当地优秀蜡染技艺传承人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经过几年发展,目前该校蜡染技艺传承教学成绩突出,形成了蜡染技艺校本课程,受到学生的喜爱。
“学习蜡染,让我做事更加细心、更加专注。”杨沙梨说,“希望更多同学来学习蜡染,大家可以自己染书包、染笔袋、染围巾,共同努力把蜡染技艺传承下去。”
相比蜡染,新州三小学生潘耿屹更喜欢民间剪纸。“文章中描写的画面、平时生活中所见的情景,都可以用剪纸展现出来。”潘耿屹说。在她眼里,“一张纸片就是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幅图”,她的剪纸作品曾在全校进行展示。
与蜡染一样,民间剪纸也是新州三小引入校园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之一。该校把民间剪纸与美术课程进行融合,建立了剪纸工作坊,按照造型、设计、欣赏、综合四个版块重组教材,从“线描表现”“生活设计”“本土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融合教学,校本课程《这里的剪纸会唱歌》同样深受该校学生喜爱。
新州三小还将民族歌舞、民族传统体育等与文体活动相结合,把当地的八音舞改编成特色课间操,改变了传统的广播体操模式,在校园掀起了“最炫民族风”,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
“作为一所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学校,我们有责任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让这些优秀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失传。”韦德华说。近年来,该校用团队分工协作的形式,安排教师们分头搜集民间音乐、传统体育、传统美术等“非遗”文化资源,并进行分类整理、研究提炼,形成了一系列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资源,编撰了《五彩隆林》《趣味壮语》《蜡染技艺》《五彩音韵在校园》《民间传统体育》等校本教材,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身怀绝技”的教师
在新州三小,很多教师“身怀绝技”,吹、拉、弹、唱样样都能来几下。
校长韦德华就是一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人与积极推动者。他会很多种民族乐器,还能依据少数民族山歌曲调创编新歌词,指导本校师生共同传唱。在他的带领下,新州三小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浓郁,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上文提到的苏彩云,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歌妈妈”,因为她经常带领本校师生传唱隆林当地的壮族山歌,受到师生们的爱戴。作为隆林“壮学会”理事成员,苏彩云经常深入当地的大街小巷、壮族村寨,收集壮族山歌的曲调、歌词,向老一辈山歌艺人学习。
“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苏彩云说。她在学习壮族山歌时发现,很多歌词不太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歌词进行改编或创新,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传唱。近年来,她创编的许多壮族山歌颇受该校师生喜爱。
每个星期,隆林“壮学会”理事成员罗素都要到新州三小一两次,指导该校学生唱壮族山歌。作为专业的壮族山歌传唱人,罗素很喜欢这份进校指导的工作,经常创编一些适合学生传唱的山歌带进校园。
“学校很重视,学生都积极参与,我相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一代代传承下去。”罗素说。
聘请校外民间艺人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是新州三小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方式。目前,该校共聘请了11名民间艺人作为兼职教师,这些艺人经常到校指导学生学习山歌、民族乐器、民间剪纸、苗族蜡染等,形成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合力。
用心浇灌,花开正艳。新州三小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成效显著:自治区文化厅在该校挂牌成立隆林壮族山歌传承基地和八音坐唱传承基地;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获评百色市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近年来,该校民族文化展示团队每年接待参访团30多个,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1次,参加广西电视台专栏展示8次,办学特色及成果得到广泛认可。
“下一步,我校把党建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深度融合,让更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传承、在传播中传承、在创新中传承、在融合中传承,持续提升学校文化育人水平,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韦德华说。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