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练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1-09-10 07:22卢月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杉树松树牛羊

卢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仅仅依靠对教材中例题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以及规律的本质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巧妙地利用例题变式练习,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关注学生对数学专业知识的掌握,通常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只是单纯的倾听者。由于教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不可能有机会进行实践。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是跟着教师走,教师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而不会主动地、深入地探究与主动学习。在遇到一些较难理解或难以解释的问题时,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参与,而是机械地等着教师给答案。

表面看来,通过教师细致、大量的讲解,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知识点,但当学生真正自己做练习时,就会发现反馈的结果并不理想。学生遇到的只要不是教师所讲的例题,或者是根据例题有所改动的题型,常常就会无从下手,抑或不知道该如何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而不可故步自封,不能觉得只要将教材当中的例题讲透就可以,而不用再烦神操心进行改变了。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与水平,根据教材内容,将数学知识体系进行重组,改变单一练习的传统形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才能真正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其数学专业素养。

二、变式练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变式练习的必要性

所谓变式,就是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感性材料,并丰富其呈现的形式,而其本质属性并没有产生变化,其本身属性是永恒存在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变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主要以练习的形式呈现,既可以应用在学生概念形成的阶段,也可以应用在知识巩固的阶段,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以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作为例题,联系学生的具体学情,使练习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其本质特征。

(二)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而多样,也会因此逐步地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仅仅依靠照本宣科来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并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发现的参与者与经历者,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知识探索的世界,进而有效地实现深度学习。学生的深度学习并不完全是自然发生的,而有赖于教师悉心地引导以及用心地准备。

教师要想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就要引导其经历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给予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从未知慢慢地走向已知,促使自身掌握更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些都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三)线段图的变式应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题意画线段图,再将问题条件变换得出变式后,应用线段图来解决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画线段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所画线段图的含义,并且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题:校园里面有24棵水杉樹,松树是水杉树的3倍。

水杉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

水杉树比松树少多少棵?

请你根据题意画出第一小题的线段图。

水杉树:

松树:

水杉树和松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说说自己的画法,然后进行总结:“首先要能够画出水杉树24棵,再画出松树是水杉树的3倍,最后再画出水杉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

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重新表达一下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的。

学生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1+3=4            24×4=96(棵)

24×3=72(棵)   72+24=96(棵)

在学生掌握以上两种方法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将线段图修改一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水杉树和松树:

水杉树:

松树:

学生根据线段图进行描述:“水杉树和松树一共是96棵,松树是水杉树的3倍,校园当中的水杉树是多少棵?”

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刚才的线段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刚才第一题的条件,变成了问题,而其中的问题又变成了条件。而后教师再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个问题。

1+3=4    96÷4=24(棵)

之所以这样算,因为可以将水杉树看成1份,那么松树就是3份,合起来就应该是4份,4份刚好是96棵。那么,每一份就应该是96÷4=24(棵)。这里就存在一个对应问题:水杉树和松树的总数,不但可以用4段线段来表示,还可以用96棵来表示。

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第二小题的线段图。再让学生对比两小题之间的异同点,得出结论:“当表示某些东西时,可以分得很清,知道具体是多少。但也可以把它们看成几个部分,它们表示的意义却是相同的。总共是4份,就是96,那么多出来的2份自然就是48,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就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了。”

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例题进行改编,并且说说“自己如何在改编之后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自主地改变题目,而且学会解决问题,有效地提升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的变式应用

出示题目: 有两辆汽车分别从A市和B市相对开出,经过6个小时之后两车相遇。已知其中一辆车的速度为35千米/小时,另一辆车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那么,A市与B市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

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一共行驶多少千米:35+45=80(千米),再算出6小时两辆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两地之间的距离: 80×6=480(千米)。

先算出其中的一辆车6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5×6=210(千米),接着算出另一辆车6小时行驶多少千米:45×6=270(千米),再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10+270=480(千米)。

这样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能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让题型变得更加丰富,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識的本质,还使他们通过对比之后,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出示题目:一个农场里有牛羊共计300头,牛的数量占牛羊总数的1/5。农场又购买了一些牛,  购买之后,牛的数量占牛羊总数的1/4。之后农场又卖掉了一批牛,现有牛的数量占牛羊总数的1/6。那么,农场里现在各有多少头牛和羊?

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牛的数量占牛羊总数的1/5,得出:羊的数量就占牛羊总数的4/5,羊的数量就是:300÷5=60(头)  60×4=240(头)。虽然农场又购买了一些牛,后来又卖掉了一些牛,但是羊的总数始终都没有变,所以羊的数量一下子就可以被求出来。

学生会再根据已知条件:农场又卖掉了一批牛,现在牛的数量占牛羊总数的1/6,  那么羊的数量就占牛羊总数的5/6。因为羊的数量已经被算出来了,是240头,那么此时的牛羊总数就应该是:240÷5=48(头),羊占牛羊总数的5份,牛占牛羊总数的1份,因此,农场里现在的牛应该是48头。

在解题时,可能会有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又购买一些牛之后牛的数量占牛羊总数的1/4,那么羊的数量就占牛羊总数的3/4。根据已经算出羊的数量,计算出牛的数量,但会发现这样计算没有意义。这样的题型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明白,在一道题目当中,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有价值,因此,要能够准确地做出判断与选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变式练习训练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探究欲望。

猜你喜欢
杉树松树牛羊
“旅月”归来出苗 牛羊有望吃上“太空草”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牛羊各几头
松树
松树
妈妈的“跟屁虫”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牛羊腐蹄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