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思维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法宝”。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保障。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着力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立足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阐述不同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数学是具有思维性的学科,数学学习活动是需要思维的活动。传统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抽象思维不发达、缺少数学思维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数学思维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基于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数学课堂上践行此要求,需要老师摒弃知识灌输法,结合教学需要,在不同教学环节应用不同的策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驱动学生深入思维,指导学生建构思维,借此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具体而言,在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应用如下策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调动思维积极性
思维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简单地说,在缺乏思维积极性的时候,学生是难以有效地进行思维的,影响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因素有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情境是其中之一。所以,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会利用情境教学法,立足数学知识和挖掘到的数学教学资源,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与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增强思维积极性,并自主探究情境中的数学内容。
以《圆》一课为例,圆的特点是学生这节课需要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围绕这个知识点,笔者从生活中挖掘了多样圆形物品,并利用课件直观地展现这些物品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观看图片的时候,笔者提出问题:“你们发现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呢?这些物品的形状有怎样的特点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思维,观察数学现象,以思维为桥梁,探寻数学规律。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数学课堂导入环节创设生活情境,不但顺其自然地展现了数学新知内容,还使学生产生了思维积极性,并在思维的作用下,深入地探究数学内容,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提出问题,引导深入思维
针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提问的建议。提问,是指老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维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計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思维,借助对问题的解决,理解数学知识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驱动”。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少不了不断地思考问题。小学数学中很多教学内容是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所以,在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根据教学需要,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思维,使他们潜移默化地锻炼思维能力。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学生经历推导过程获取的。基于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之前学习了其他的图形面积公式,是如何学习的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维,温故知新,通过梳理所学,发现学习方法——转化法。对学生的发现,笔者给予肯定,同时鼓励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探究如何对三角形进行转化。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继续思维,与小组成员进行思维碰撞,想出多样的剪切三角形的方法。之后,再根据想出的方法动手操作。动手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地获取数学现象,发现数学结论。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不仅受到问题的影响,自主思维,还通过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究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梳理总结,建构数学思维
建构数学思维,是指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继续思考、梳理知识,尤其是在思维作用下,发现知识联系、实现知识融会贯通的活动。在此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了作用,同时可以进一步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思维导图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继续锻炼思维的主要“工具”。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笔者会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引导他们制作思维导图,边制作边动脑,发现知识联系,建构知识结构。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任务:梳理所学过的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所有内容,建立思维导图。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边阅读教材边思考,找出一个个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并分析知识点间的联系,建构出思维导图,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完整认知,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特点,立足不同环节,应用多样策略驱动学生体验多样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性的作用下,积极思考,理解数学内容,锻炼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