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直
许多年后,我又完整地看完了春节联欢晚会。
因为疫情的缘故,我第一次在外过春节。和我的家乡,一座相对偏远的东北小城相比,在春节这件事上,北京呈现出的更多是极具辨识性的不同。
比如,在家的时候,春节往往从小年开始;三十到初五那几天几乎都被鞭炮声叫醒;整个春节都在忙碌中度过。
而且,这种由串门、吃饭、打牌、喝酒等活动组成的忙碌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意义的。但恰恰是这些习惯让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身处全年里最特别的一个假期。
当春节来到北京时,一切似乎都变了模样。
春节从大年三十准时开始;每天叫醒我的不再是鞭炮声,而是遥远的路程。当你睡眼惺忪地走出家门时,整个城市的装扮会让你误以为自己正处在十一假期里。
最重要的是,空气里不再弥漫着那股你熟悉的年味儿。
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一样的习惯,可能大致相同,但细微之处必然千差万别。很多道理听着是一回事儿,亲身体验之后是另一回事。
在几年的地域化探索之后,我想是时候讨论一个紧随其后的话题了——本地化。
我曾看过一部讲述暴雪游戏本地化的纪录片。记得很深的一幕是游戏角色台词的翻译,把一句俚语翻译成汉语。在工作人员的讲述里,这一步通常是困难的,直译往往行不通,意译又要维持特殊的语境。无独有偶,《GEB》的序章里也特别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些挑战意味着,对于同样作为内容的电竞赛事而言,本地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記得前几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时候,官方曾邀请过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当红主播做解说。虽然这么做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吸引流量,但弹幕里却充斥着对口音的口诛笔伐。
另一方面,把比赛放在火锅之城重庆的《穿越火线》赛事破天荒地在观赛现场放置了巨大的火锅。
前几年,里应外合之下,电竞赛事开始进入越来越多的城市。不完全正确地看,这是一个为了找到适合电竞赛事或俱乐部落地的土壤的探索。
许多城市从中脱颖而出,成都、重庆、西安、佛山、博鳌……这些城市开始迎接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频率的电竞赛事。
比如PEL的固定举办地被定为西安,大众赛事王者荣耀全国大赛连续两年落地佛山……
固定的赛事和固定的举办地,很明显,一个开启本地化试验的时机到来了。
当提到电竞赛事本地化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从两方面考虑的问题。一方面是内容本身,另一方面是观赛体验。前面提到的两个例子也分别对应这两点。
对内容来说,宏观地看,本地化的操作空间很大,比如地图上的元素、游戏角色的皮肤等等。这是电子竞技赛事独有的优势——虚拟带来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TI、S系列赛时游戏内会出现相应的地图或皮肤元素,那么在添加本地化元素上,这一点也一定是成立的。而游戏之外,开幕式、解说、音乐、场馆也遵循着类似的道理。
2018年KPL秋季赛总决赛时,为了配合开幕式的主题,总导演谢逸仙特别让现场充斥着淡淡的竹香。他希望嗅觉可以成为现场体验的一部分。这是现场和直播分开处理的结果,也指明了内容之外本地化的方向,在观赛体验上做文章。
火锅、烧烤、精酿、功夫茶、甜点……极具地域特色的观赛体验一定好过千篇一律。退一步讲,就算受制于场馆的安全因素,那么在线下观赛里,这些也都是值得尝试的选项。
本质上看,这还是老生常谈。作家李敬泽曾说:“我常常提醒自己,我如果坐在北京的高楼里远远地来观看这复杂的历史和现实,99.9%的可能是在发表高级的胡说。”
电子竞技走出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恰恰在于此。这也是为何前面我说将过去几年称作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不完全正确的。
打个比方,过去几年,在地域化上,我们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把一个“在上海举行的电竞赛事”原封不动地搬到其他地方。一旦遭遇水土不服,那么自身本地化的不足和当地的不适应到底哪个是主要原因?没有深度全面的用户调研,只有上帝才知道答案。
同样,入乡随俗也是个老问题。仔细观察的话,不止是内容,餐饮、娱乐,带有地域特色的商业形态都面临着本地化的问题。
几年前,当MSI在大连“遇冷”时,我们曾试图找到背后的原因。
回过头来看,一个不太成熟的思考是,如果我曾经在上海看过比赛,那么当同样的赛事来到我的家乡时,去和不去的理由就同时存在。前者自不必提,后者存在的理由很简单,没什么不同。
之前大家很喜欢讨论的差异化其实就是本地化里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我想就是归属感了。
而且,赛事运营方和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本地化也许是电竞彻底“激活”城市的关键。一些赛事已经开始或多或少地开始了本地化的探索,不知道2021年会不会成为本地化试验的开端。
这个春节一定有很多电竞爱好者被迫不能回到老家,不知道异地的习俗是否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火锅、烧烤、精酿,哪个更适合春节?哪个更适合电竞比赛?
我想来自不同地方的电竞爱好者一定有不一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