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笑的艺术

2021-09-10 07:22:44徐哲敏
今古文创 2021年15期

【摘要】《菊次郎的夏天》是由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非常著名的温情喜剧电影。本片的主旋律是轻松、诙谐的,通过略有些无厘头的表演手法突出了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情感。通过讨论《菊次郎的夏天》这部电影中对于幽默表现手法,彰显出“笑的艺术”,能够帮助更好地鉴赏《菊次郎的夏天》这部电影,也能够使相关影视创作者更好地运用喜剧思维,进行电影创作,提高电影感染力和幽默效果。因此,本文将以《菊次郎的夏天》为核心,讨论其中“笑的艺术”。

【关键词】《菊次郎的夏天》;喜剧思维;幽默技术;笑的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8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文化理解型大学日语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21410。

《菊次郎的夏天》拍摄于1998年,导演北野武既是本部电影的编剧,也是导演,更是这部电影的主演,北野武凭借着自身的优秀才华,为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极佳的视觉和情感体验。这部电影蕴含着暖暖的温情和轻松诙谐的幽默,作为日本新电影典型代表作,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界热点讨论和学习的案例。虽然在过去北野武有着“暴力美学”的称号,但是在《菊次郎的夏天》这部作品中,北野武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更是带来了整个电影史上的特别之作。在本部电影中,纯真与温暖、柔情与幽默贯穿于整部电影之中,带来了诸多欢声笑语,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所在,讨论这部电影中“笑的艺术”将是欣赏这部电影的重要途径。

一、电影《菊次郎的夏天》的喜剧思维

在《菊次郎的夏天》这部电影里,对于幽默的表达有着特有逻辑方式,要求的是轻松、纯真、愉快的趣味表达,进而使得这部作品内呈现出近乎自然而然的喜剧效果。《菊次郎的夏天》的喜剧思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分别是:善意的表达、超常规的思维和合情合理的自然流露,整个故事的喜剧性思维都表现出既合情合理,又在意料之外。一方面是善意的表达。在《菊次郎的夏天》里,这个故事都充满着善意,进而给人以轻松、愉快和被安慰之感,体现出作品中乐观向上的精神体验。《菊次郎的夏天》的喜剧思维是热心肠的,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另一方面是超常规的思维。在《菊次郎的夏天》里,并不是完全按照常规逻辑思维进行故事开展,而是运用了更为灵活的思维逻辑,在同质性故事结构里,呈现的是反方向的思维表达,《菊次郎的夏天》的处理手法有些类似录像带通过慢放而带来的滑稽效果,由于违反了正常速度,进而就会带来似乎理所当然,又不那么正常的幽默效果;

最后,《菊次郎的夏天》的在喜剧效果上也有着一切都很合情合理的特点,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是许多细节是给人出乎意料的、令人惊喜的,进而带来意外的愉悦效果[1][2]。

二、电影《菊次郎的夏天》的幽默技术

(一)亦庄亦谐

《菊次郎的夏天》最大的幽默处理技术便是亦庄亦谐。北野武自身人物形象上便是十分端正,甚至于严肃的,但是通过巧妙地演绎,进而凸显出了幽默诙谐的效果;另外,本部電影话题也是较为严肃的,幼年丧父的小学生独自一人踏上寻找妈妈的旅途,这样的旅途必然是充满挑战与艰辛的,但是由于男主的加入,游手好闲、没有责任心的男主则使得过于严肃甚至有些悲情的故事主题发生了质的变化,注定二人旅途上会出现各类有趣的事情,也会出现不一样的情感冲突,而这便是《菊次郎的夏天》最为突出的幽默技术表现手法。

这样亦庄亦谐的矛盾处理,会把某些可笑的错误以艺术化的手段进行夸张化演绎,即便是达到了荒唐地步,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而这种处理手法有时候也会带来反讽意味,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嬉笑之中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人性缺陷进行反思[3]。

(二)先抑后扬

作为喜剧电影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法,先抑后扬也被灵活地应用在《菊次郎的夏天》里。电影首先将主人公放浪不羁、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性格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随着剧情推展和层层递进,主人公的本质似乎也在随着故事发展而变得重新需要定义起来。也许导演是想让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应该只停留在外表,人的本质是需要经过一些事情验证才能够得以真正体现,这是人性复杂的表现,也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彰显[4]。

在这样的过程中,整部剧情将变得更加温情,也能够紧紧地抓住观众注意力,使观众随着主人公本质被挖掘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成长和升华,从而使电影内涵更加高级和丰富。而且,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也能带来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使电影可以带来更多的惊喜,反差之中紧张感会逐渐消失,一种隐秘性的喜剧风格会升华观影体验。

(三)无厘头表演

主人公的表演是十分无厘头的,以此来凸显其无拘无束,甚至有些放浪不羁的性格,有一句台词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能够充分体现出主人公无厘头,不合乎人类社会规范的行为特点[5]。菊次郎(对正男)说:“你这个笨蛋!别挑那些受伤、坠车的!你可真够犀利的,也许你是神童?他妈的!”“你这个白痴,为什么不说9和7?你是不是有毛病?”菊次郎在与比自己小两代的孩子进行对话时完全不像一个长辈,更像是同龄的朋友,有指责、有脏话,看起来那么不符合社会的约定俗成,不按规律,甚至令人生气,语言和行为存在冲突,粗俗而随意,但是正是这样的无厘头表演,才能够将貌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进行了有机地串联,才能够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也会带来特殊的喜剧性效果和讽刺意味,让观众不经意间发出笑声。《菊次郎的夏天》在无厘头手法使用上,寻求的是一种与社会常规逻辑完全不同的矛盾冲突,进而寻求一种特殊的喜剧娱乐效果,与常规人们习以为常的进行反差,会带来强烈的幽默效果。

三、电影《菊次郎的夏天》的笑的艺术

对《菊次郎的夏天》所具备的“笑的艺术”进行分析,本文将引用电影中的三个情节来进行分析,以电影中角色笑的表达,来突显出《菊次郎的夏天》在喜剧表现手法上的艺术性。

(一)笑点分析一

在《菊次郎的夏天》中,有一段成年男主人公菊次郎和未成年小主人公正男一起进行赌博的剧情。对于这段剧情表演,电影采用了类似与中国相声的手法,以二人对话的方式,进行剧情的推进和幽默表达。故事开头,菊次郎带着正男去单车赛场赌博赚路费,菊次郎输钱数次,终于输红了眼,竟然让正男去猜测中奖号码,二者之间的对话就十分像中国相声,菊次郎是逗哏,正男是捧哏。

菊次郎一直在骂骂咧咧、唠唠叨叨,甚至妙语连珠一般吐出一串又一串的骂人话,正男则是完全不配合的,用几个字来应付菊次郎暴躁的情绪,进而就凸显出了菊次郎無厘头的表演,使得这段剧情有着耍宝一般的趣味,给观众带来诸多愉快、轻松的幽默体验,使观众既能够看到菊次郎老顽童一般的天真可爱,也看到了正男单纯、善良的一面,进而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这两位主角,愿意陪伴两位主角一同走完某个夏天里的特别旅程[6]。

(二)笑点分析二

电影中另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笑点来自在旅途的归途中,菊次郎与另外三个外形不佳,甚至有些龌龊的男人一起逗小正男开心的剧情。菊次郎在理解正男的善良后,归途中竭尽所能地逗正男开心,而且在其他同样有着面貌冲突的角色配合下,整个剧情不仅充满温情,更有着强烈的幽默趣味,使观众也在剧情的矛盾冲突引导下,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幽默惊喜。剧情中,几个面向凶恶的大叔为了逗正男开心,陪他一起玩小孩的游戏、穿裸露的草裙、轮流荡秋千,看起来是多么幼稚、小儿科,甚至是有些愚蠢的,但是大家都是那么投入和开心,正男不再孤独,几位大叔也在正男的影响下,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大家一起大笑,也会一起哭泣,与他们外形格格不入的冲突下,人性中隐藏的温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菊次郎的夏天》中,导演北野武用一种近似于反讽却温情的方式,向观众们,甚至是向世界宣告着,脸谱化地去看待别人是错误的,外在形象不佳不代表不具备善良美好的心灵[7]。

(三)笑点分析三

影片最大的笑点,也是最大的伏笔,便是男主人公最后向正男告白,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原来大叔才是菊次郎,原来这部电影之所以叫《菊次郎的夏天》而不是《正男的夏天》是有原因的,而这个伏笔一旦揭晓,将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惊喜和愉悦感受。在影片中,我们不仅会体会到各种幽默的表演手法,并在这些表演手法的带动下笑着、感动着,更会体会到菊次郎在这个特别的夏天旅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他更加认清了自我,人性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更愿意直观面对自己,在陪伴正男寻找亲情的过程中,也被真挚的情感所感化,重新获得了童真、友谊和温暖,他陪伴着正男一起告别了孤独,而不是只有正男摆脱了孤独。明白这些以后,观众们也会会心一笑,使观影体验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在流畅、幽默、诙谐的表演过程中,将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进行了完整表达,使观众在嬉笑中感受到别样的感动和温暖。《菊次郎的夏天》中笑的艺术是值得深思和玩味的,值得我们反复观看和赏析。

参考文献:

[1]郭译之.浅析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的省略式剪辑与留白式幽默[J].汉字文化,2020,(14).

[2]陆利芳.《菊次郎的夏天》:痞痞大叔与呆萌男孩的奇妙旅程[J].知心姐姐:奇妙语文故事,2019,(8):38-40.

[3]汪微微.《菊次郎的夏天》:长大后,你就是自己的屋檐[J].时代邮刊,2019,000(002):66.

[4]鹿雪.人性的温情——浅析《菊次郎的夏天》中菊次郎人物形象[J].青春岁月,2019,000(005):48.

[5]修倜.解构批评与笑的艺术——兼论当代喜剧电影[J].天津社会科学,2006,6(6):96-100.

[6]连文光.笑的艺术——喜剧电影的几个问题[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96-102.

[7]郭红莲.动画艺术的娱乐性探析——以影院动画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D].厦门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徐哲敏,男,汉族,江苏泰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本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