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愈“气盛言宜” 的文气论

2021-09-10 07:22:44韦思羽
今古文创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韩愈

【摘要】在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概念中,“气”因与文学的关系非常紧密而备受评论家们关注。韩愈受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说的启发,吸收儒家将“气”与主体人格相连的思想,提出了“气盛言宜”的文气论。本文将探讨韩愈此论的具体内涵、韩愈本人著文时对此论的回应以及他的文气论对后世乃至今日的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气论;韩愈;“气盛言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24-02

“气”是中国古代对宇宙万物本源及其活动规律的一种认识。先秦两汉时期,哲人多将气与人体养生相结合,并未进入文与气之关系的研究,但孟子的“知言养气”论,可称为后世以气论文的开端。魏晋六朝政治动荡而思想自由,追求创作个性的文人推动了哲学气论向文学气论的转化:曹丕最早提出“文以气为主”,认为人身上个性、气质的清浊会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刘勰则称文风差异由人的才气差异造成,而且重视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是否爽朗,把气理论化,认为“养气”——保持节制、从容的精神状态,能够帮助作家冲破构思阻滞,进而文思泉涌。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频有战乱;仍盛行的骈文形式华美却内容空洞,无法与社会现实相契合。为匡扶国难,修正时文,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复兴儒学,改良文风,发出“气盛言宜”的文气论之声。他这一文气论的含义是什么?实践是否有效?有何意义及影响?本文将从以上三点展开讨论。

一、“气盛言宜”的意蕴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言宜”。首先,他指出言与气的关系:“氣,水也;言,浮物也”,就像物体一定要依附于水才能浮起,言也要依靠气而存在;而只有当物体浮动起来才能展示水的载物功能,因此气的功能也通过言得到呈现,二者相辅相成。其次,韩愈介绍养气法则:“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可见这气是如硕大果实、耀眼光芒般美好之物,要像栽培树根、添加灯油那样细心养成。随后,韩愈道出“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仁义”既然能影响人言,“气”为何物已经揭晓,和《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所言“配义与道”“集义所生”的气一致,皆指道德修养。不同的是,孟子只揭示了气的“知言”功用:培养自身道德人格后,就能从别人说的话辨别其修养如何;而韩愈进一步指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道德成了写作文章的指导思想,只要作者修养足够,著文表达就会顺畅,强调道德对文学的影响。

怎样才能让道德修养很好地服务于文学创作?韩愈也给出他的“养气”步骤。第一,仔细研读圣贤的经典作品,吸收他们文章中的思想精髓。择书要精挑细选,首推“三代两汉之书”与“圣人之志”,读后也要懂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立意和文辞,“惟陈言之务去”,写出自己独有的所思所感。第二,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后,要有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能力,“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用辩证的眼光看思想不纯正或思想正统但还不尽完善的书籍。第三,写作时的琢磨、推敲是必要的,养成平和不焦躁的心态,文思来临时,“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把观点提炼再写,才会下笔如有神。这三步不能半途而废,韩愈对自己要求就很高,他是将“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作为“终吾身而已”的任务去修炼的。

王运熙、顾易生指出“气盛言宜”的“气”是“作者的精神状态”,具体内容为“道德学识的修养”,“气盛”是作者因为对阐明的道理充满自信而产生的高亢兴奋的心理。两位学者看到了“气”的两层意思,但只从“气”对作者本身的影响阐发,似乎还少了一步。

“气”的深层内涵的确是道德,但“气盛”应是作者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的文章气势。韩愈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胸中有“浩然之气”,写作胸有成竹,文章自然气势非凡,因此,韩愈文气论的“气”应有三层意思:道德学养之气、对自身修养的坚定之气、文章之气。

二、“气盛言宜”的实践

有学者说,韩愈提出“气盛言宜”,只是对儒家修养论的延伸,有了修养,未必言宜。但学界对韩愈文章的艺术价值向来是十分认可的,正是因为他在创作时自觉实践“气盛言宜”,一边追求道德上的气盛,一边要求自己务去陈言,形成与众不同的新文气,可见韩愈并非“重道轻文”,而是文道均重。

他的文气首先体现在宣传儒家正统思想的文章,其中《原道》最有雄奇豪放的气势。这种气势源于他对儒学道统的了然于心以及自由的文辞书写。无论是开篇对“仁”“义”“道”“德”的定义,后文对佛老危害的指责,还是对圣人救世济民的描摹,他都立足于儒学之道,慷慨地表情达意。他引《大学》《论语》《诗经》增加说服力,又用反问冬天穿皮衣的人为何不穿夏天的葛衣,饥饿的人为何不以喝水代替吃饭来讽刺为了简便无事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引用与反诘都透着势不可挡的真气,难怪茅坤阅读此文会发出“正譬杂沓,各无数语,笔力天纵”的感慨。

韩愈讲儒家之道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用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古为今用,这也是一种创新。用道德修养之气充实于文章之气,用文章之气服务于社会,这样的文章也是有气势的。士大夫阶层不愿求师、耻于为师,给国子监的管理造成麻烦,韩愈在《师说》由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出发,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通过发展圣人之语质疑封建师道,自有底气;奇偶骈散结合的语言不受束缚,平易畅达中也不乏生气。

韩愈虽学孟子加强儒道修养,但是并未囿于儒家“安于乐命”的中庸之道,而是养成一套自己的道德价值标准,以此为本去批判当时社会上的黑暗现实。《杂说四首·其四》用饲马者未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比喻讽刺了当权者埋没人才的乱象,并未直接说理却能让人对中心论点一目了然,因为他对心中的道德足够坚定,对文辞音韵高低的把握足够精准,让文章有了令人信服的气势。“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语气助词“是”表强调,连接词“虽”表转折,“且欲”表递进,感叹词“安”使反问十分有力。这一唱三叹,唤起读者对人才的同情,可见道德之气盛了,就可指导文辞使之言宜。

三、“气盛言宜”的意义和影响

韩愈的“气盛言宜”对文学创作意义重大。首先,这使作家明白学养是创作的前提条件,更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气盛言宜”与韩愈“文以明道”的主张相呼应,这本是针对安史之乱后的混乱时局提出的。考虑到只有明君臣大义才能稳定政治,他对在思想领域过于泛滥的佛教、道教进行清理,所以他的“道”是儒家之道,养气时读的《诗》《书》也明显指向儒学思想。但韩愈论文气的实质是呼吁作家在创作前先学习优秀前辈的研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格学养,这不但能改变当时文人只专注于佛经的风气,直到今天,也可成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著文前,先学做人,是对作品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其次,“气盛言宜”又促进了文学样式为内容服务的文学观的形成。从六朝起,文人一味追求文章形式上的优美,内容被对偶和音韵限制,文章徒有其表、华而不实,韩愈希望文坛回到先秦两汉的样子,以正统道德思想为内核的文章应能骈散相间才更挥洒自如,文章气势也因此深入人心。这同样给今人启示:若已通过阅读养成美好品德,笔下的观点就已经足够有力,自然地发挥也能气势恢宏,刻意寻找华丽辞藻反而可能限制思想表达。没有内涵,谈何审美?对文学而言,思想深刻比任何表面上的包装都重要。

后世受韩愈此论影响的文人不少。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拼凑、雕琢写成的作品只像缝补而成的百家衣,只有积累了深厚的修养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独创见解。方孝孺又讲“道明则气昌,气昌则辞达”,把韩愈用“气”连接“道”与“文”的思想重演并具化。气相对于道,是有形的;相对于文,是无形的。由道到气到文,是越来越具体的过程。苏辙继承了韩愈的观点且有所创新。他推崇孟子的“浩然之气”,也说“文者,气之所形”,并有为文而养气的意图,但他在养气方法上比韩愈视野更宽。首先,他的阅读面比韩愈广,读的是包括佛道儒在内的“百家之书”;其次,他更倾向于在周游山川、结交豪杰中提高内在修养,重视生活经验对文学作品的功用,这比韩愈闭门研读书籍更有进步意义,也更符合文学创作规律。可惜的是,这种积极积累人生体验的修养道德方法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从中可以认识到,韩愈文气论的影响深远,能不断地给后人带来创作上的启发。后人无论是继承还是有所补充,都是对“气盛言宜”的发扬光大。

四、结语

韩愈提倡用道德修养之气炼成文章气势,认为文气乃后天形成,比曹丕的先天个性定作品风格之文气论更进一步,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良好作用。如今进入信息时代,发表言论变得容易且寻常,人人可以当“作家”,网络上各色文章铺天盖地,不少人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或谋取私利而散布浮夸言辞,使得人心浮躁。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回顾韩愈为文的养气精神,提醒自己不能急于求成,只为眼前利益而动笔,而是沉淀心思,务本为文,注意文章的内涵;若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于书籍中学得前人经验,并创新陈言,用于应对当今社会问题,定是极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时候,做正气之人,写正气之文,都是值得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3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98.

[3]汪晚香.是“文气说”还是“修养论”?——韩愈“气盛则言宜”说再评价[J].湖北師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4):16-24.

作者简介:

韦思羽,女,壮族,广西梧州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中文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及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韩愈
文学批评新生代
晚春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题榴花
儿童绘本(2019年10期)2019-06-16 13:19:18
晚春
儿童绘本(2019年6期)2019-04-15 01:28:26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4:05
网络文学批评史的持论维度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聪明的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