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问题的提出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自觉承担的义务。2015 年人社部和教育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报告指出 2015 年高校毕业生达到 749 万之多,就业压力大。然而,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阶段,去产能已成为国家 2016 年五大任务之首,大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大,就业岗位减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释放经济新动能打下坚实基础,企业对就业者也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就业者具有创客教育能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湖南省为进一步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制定三年计划。基于此,特提出本项目研究主题:基于“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二、课题界定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创业首先不能仅仅被当作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活动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要求大学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就是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创业。这里所说的导师是指对学生创业团队活动进行指导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项目是指学生团队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项目;团队是指由一定数量在校学生组成的基于导师指导的项目化团队。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创业教育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全新领域,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也相继在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探索。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1947 年,哈佛商学院的 Myles Mace 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共有 188 名 MBA 学生参加了该课程(房国忠,2006)。1974 年, Jeffry A.T 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创业学教材(New Venture Creation)。印度在 1966 年、日本从 1998 年起,提出或开展了创业教育(曹巍,2004)。截止 2005 年,在美国 2000 多所高校中,约有 1600 多所学院开设了 2200 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邓汉慧,2007)。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JEROMES.E(2006)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支撑要素体系。Karl.V(2008)教授提出了关于创业教育评估的 7 个层面的内容结构及实施体系。 国外学术界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层面: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创业教育评估标准与评价体系等。而在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其研究视角的集中点主要在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估与发展。
综上所述,国外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渐经历了一个由宏观管理层面深入到中观制度层面,由定性分析、规范分析深入到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的过程,其研究成果为国内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理论依据。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已进入成熟阶段,其标志在于:理念已普及、系统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已形成,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参加创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创业能力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和试验过程。尤其是对高职学院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集中在工科和商科类专业当中,一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往往流于就业指导层面,没能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对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和研究工作开展的比较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和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对国内现有创业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细致梳理和归纳分析,可以总结出几点结论:一是我国理论界已经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达成共识,并逐渐从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经验过渡到本土化创业教育实践方面;二是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潮正悄然兴起,不仅表现在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期刊文章數量迅猛增加,而且国内还出版了一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著;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介入创业教育研究的时间较晚,实践有限,经验缺乏,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显得较为薄弱,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偏向宏观层面研究,缺乏中观层面个案分析;二是在研究方法层面,现有研究较为注重理论分析,而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不足,实践操作性不强,大多停留在表面分析和定性论述层面;三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学术界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较为分散、系统性较差,大部分研究文献的内容体系较为单一、不够全面深入;四是国内普遍尚未形成成熟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创业教学也流于形式、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主体要素研究:以学生为主体,以高职学生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鼓励院系、教师、学生、企业主动参与,形成合作社群,推动多学科交叉相融,激发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合作意识。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状况,在推动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全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开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克服传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等弊端。
五、研究过程和措施
(一)组织了外出观摩
为了进一步开阔课题组成员的视野,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经验,从而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组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措施,先后五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活动。2017 年下半年,在经济贸易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成员赴长沙谜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2018 年下半年,在学校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学习期间,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几所职业技术学院“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等各方面工作,在返校后对学习的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写出考察报告。
(二)举办了科研讲座
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课题组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措施,学院先后邀请几名教授到我校进行科研讲座。
(三)印发了学习资料
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课题组一方面精选理论文章,先后编印了 1 大本學习资料,共收录高质量论文 3 篇,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另一方面课题组购置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以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定期举办了学习交流活动,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结题阶段
对实践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建立活动资料库,对不同层次实践对象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能力进行测评,各小组负责教师整理材料,交流经验、撰写论文,并阐明课题推广的可行性向专家组汇报接受检查答辩,并做好总课题组对本课题的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总结。
七、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明确“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而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本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后总结出了“导师+项目+团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实践、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开展项目实践,从而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制度
只有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以及管理制度,才能使创业教育实践的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保证项目得到顺利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成立相应的创新教育机构,并制定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方案以及管理方法,并建立健全的奖励等相关制度。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项目的申报、审批以及立项等工作建立一个工作流程,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确保项目符合实际。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教育归入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在专业教育中挖掘创业元素。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一个系统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教学实际设立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加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在课程的设置中,在设置对应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时,还需要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知识与岗位体验等相关的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活动中,并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技能。
八、问题讨论
规划课题有时限,科学研究无止境,“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受时间限制,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其中主要有三大衡量指标:其一,“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阶段性衡量指标,就是就时间而言的。高职学院教育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间段达到不同的水平,一步步向“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衡量指标靠近,因此,“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达标不但有一个终极性的衡量标准,而且有一个不同时间段的衡量标准。如何划分时间段?如何确定每个时间段的衡量标准?值得讨论。其二,“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区域性衡量指标,就是就空间而言的。某地的教育事业受当地的经济条件制约,不同区域(城市与农村、市区与郊区、山区与湖区、经济开发区与贫困地区等)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也就不同,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高职院校都达到“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水平。如何划分区域?如何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的“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水平,值得讨论。其三,“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性衡量指标,就是就整体而言的。从整体上看,省级、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比一般高职院校的基础好些,要求也应当高些。衡量一所职业院校是否达到“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水平,如果不看其基础如何,那就是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赛跑,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结果不公平)。本课题以省会城市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样本,尚未涉及市级地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两者的卓越教育水平如何确定?如何衡量?值得讨论。
参考文献:
[1]李兴稼,沈文华,郭贵川.农业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4,07(25):109-111.
[2]曾剑,陈小影,吕瑛姿,等.“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与运行[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2(33):124-125.
[3]刘颖.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创新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21):130-132.
[4]胡军,林列.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4(23):129-131.
[5]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6]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7]李术蕊,滕永华,杨欣斌.紧扣区域发展需求 建设深圳特色高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7):22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
《基于“导师+项目+团队”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执笔人:许业银) 2021 年 5 月 30 日
作者简介:许业银, (1966、02),男,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持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