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2021-09-10 07:22:44刘晓娜
今日重庆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学城博士后重庆

刘晓娜

核心提示·Core Reading

今年5月,中共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召开,专题部署科技创新工作,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主目标,为未来五年、十年的科技创新绘制蓝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产业基础、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先行的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等多重优势叠加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重庆越来越明亮的底色。

In May, the 10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5th CPC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was held to specially deplo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hit the key target of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enter which stands out nationwide. Such effort aims to navig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the next five to ten year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With combined strengths of distinctive location, profound industrial base,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dvance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en serving as an increasingly powerful growth driver for Chongqing.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重庆的5月,蓝色最合适不过。

春夏之交,天空蔚蓝,同时也在酝酿着火热的未来。

这个5月,对重庆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十四五”規划开局之年,中共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专题部署科技创新工作,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主目标,为未来五年、十年的科技创新绘制蓝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重庆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盯紧做实科技创新,经过近几年的积势蓄能,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强劲的、深厚的基础,释放了空间。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明确要求,同时也是重庆的优势所在。在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产业基础、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先行的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等多重优势叠加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重庆越来越明亮的底色。

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Building the Western (Chongqing) Science City in a High-quality Way

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重庆科技创新的重大平台,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

5月1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这是科学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科学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自去年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启动以来,重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建平台、兴产业、聚人才、优环境、提品质,全力打造“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目前,科学城已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启动了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17个科创平台建设,联合微电子等135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科学大道、科学谷等8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科学城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

5月27日,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重庆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等8大项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集中开工;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一期项目计划今年9月投运;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已完成事业单位注册,一期项目计划今年6月底投运。

大科学装置是重大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学城重要的标识符号。备受关注的超瞬态科学实验装置,由重庆大学建设,建筑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该装置将集成同步辐射光源和超瞬态电子显微,利用X光和电子的互补性,在空间尺度上实现从埃到米、时间尺度上从飞秒到秒的覆盖,以满足超瞬态研究的需求。作为肩负原始创新重任的“科学重器”,超瞬态科学实验装置将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先进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首批入驻项目,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该中心主要在数学与信息科学、数学与先进制造、数学与智能交通、数学与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研究,致力于造就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数学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的对接融通夯实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科技支撑,聚焦制约产业发展中重大、关键性的数学问题并予以解决。

“我们目前开展的几个项目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化方法原理建立智能交通系统,解决红绿灯自适应问题;用概率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手段解决高压电输送稳定性问题;用微分方程与深度学习作为工具研究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的续航能力等问题,研究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今年4月,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的主任杨新民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已集聚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78个,创新动能正在不断汇聚。

协同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lves the Bottlenecks

5月17日,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授牌仪式后,一个重要的协同创新项目在科学城签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部(重庆)科学城管委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协议合作共建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将聚焦解决我国汽车软件“卡脖子”问题,加快突破汽车软件原始创新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

去年12月,重庆与中国科学院就签订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而此次签约的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也是落实院市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举措,对于后续推动中国科学院资源在重庆系统化布局具有重要牵引作用。

在两江协同创新区,风景秀丽的明月湖畔,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二期科研用房。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模式,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确立了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数据、新材料5个与重庆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均由院士领衔带团队,带着项目到重庆来。短短两年时间,从当初筹建新机构的两个人,发展成如今200多人的团队。在将北理工的先进技术成果与重庆的产业相结合方面,他们已推进1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

据了解,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目前已分别引进落地创科研机构21家和35家,资源集聚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

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洪斌告诉今日重庆记者,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突出科学主题、聚焦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两江协同创新区将突出技术创新主题、重点建设产业创新高地,联手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同时,我市将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的密度,提升前沿科技的高度,形成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

协同创新的故事未来还会在重庆不断上演。

产业创新是主战场Industrial Innovation is the Key

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西永微电园内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有一间不足70平方米的硅光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虽小,来头却不小——这里是全国首个能实现硅基光电子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的实验室。

2020年5月,联合微电子面向全球发布了180nm全套硅光工艺PDK,标志着其具备了硅基光电子领域全流程自主工艺能力,并正式开始向全球提供硅光芯片流片服务,突破光芯片“卡脖子”难题,助力用户开发更复杂的芯片,对5G、传感、人工智能等多个应用方向起到支撑作用。

硅基光电子芯片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也是未来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英特尔、IBM、华为等知名公司都已在这一领域布局。自2018年重庆市与中国电科合作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开始,重庆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就面向未来铺开了新路。

距离西永微电园约10公里,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内,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验室里,研发人员们重点研究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使其在同样的体积或质量下储能更多。

超级电容器是指介于传统电容器和二次电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它具备充放电速度快和储能密度大等特点,能够在秒级时间内完成充放电并实现充放电循环运行百万次以上。

近年来,我国将超级电容器产业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超级电容器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8年中科超容的成立,为重庆在超级电容器产业发展赛道上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力。

中科超容董事长刘双翼是海归学者。2018年,他带领团队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重庆石墨烯研究院共同创立了中科超容,落户于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并很快聚集了一支长期从事超级电容器产品及核心材料研发的科研团队,掌握了性能领先全球的超级电容器产品及其全部知识产权。对比国外同类产品,他们研发出的双电层超级电容器产品在性能、价格等多方面均有很大优势。

凭借着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中科超容在2020年6月投产后的半年,就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预计今年将达到4000万元以上。为满足快速增长的订单,这家公司在既有的3000平方米小批量生产基地基础上,今年还将建设80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产业创新是创新的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庆正在集聚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产业能级。

人才是第一资源Talents are the Most Valuable Assets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刘双翼这样的创新人才来到重庆,扎根这片热土。

来自重庆市委组织部的一组人才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重庆新招收博士后人员238人,他们中超过八成是在国(境)外、市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后;博士后出站78人,出站留渝比例超过八成。

2020年,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的18条措施,被广大博士后誉为重庆推进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的“黄金18条”。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去年全市新招收进站博士后806人,比2019年增加413人,增长105%(全国增速为10%),提前14个月实现“重庆市博士后倍增计划”,出站留渝比例提升至80%。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中,博士后占到40.7%。博士后研究人员已成为重庆“塔尖”人才的重要来源。

“今年,我们将深入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目前,全市收集到2508个博士后岗位,力争全年吸引1000名优秀博士后来渝进站。”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黎勇告诉记者。

不仅仅是博士后,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涌入重庆这片热土,在这里茁壮成长。

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动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市人才总量超过560万。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汇聚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此,今年4月,我市完善出台“塔基”“塔尖”政策,围绕安家资助、项目支持、岗位津贴、科研经费、金融扶持、成果激励等方式集成奖补,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大支持力度。

5月17日,中共重慶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召开,围绕服务科技工作者又形成“一张清单”——《重庆市“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工作清单》。这张清单,总共包含20条行动措施:一方面聚焦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尽力为科技工作者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着力打通一些制约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关键堵点,为科技工作者“松绑加油”,让他们能够凝神聚力、创新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用平台聚才、用政策引才、用服务留才,筑巢引凤,重庆一直在路上。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重庆正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一切创新潜能充分释放。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Innovation Ecology is Constantly Optimized

建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是一个开始。能否让人才留下来并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

去年10月投用的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是一个集科研、孵化、展览、办公、制造、生活为一体的创新平台。针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点,这里专门建有一个先进的共享中试放大平台,提供了标准化中试产线服务及测试设备,可协助企业严格按企业或国家标准进行小试、中试,企业不用再自购设备,或是手工制作样品了,大大提升了产品试制效率。

重庆万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几款新产品,曾经因为缺乏中试平台而无法上市,错失了发展的先机。董事长刘宝玉说,入驻创新生态社区后,公司利用产业研究院的中试平台开展投产前试验,加速了产品迭代,目前已走出了困境。

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这个双创生态社区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碳化硅智能充电桩,与同类产品相比体积更小,转换效率更高,工作温度范围更宽,还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相关技术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为保证这家新创办的企业顺利起步,生态社区全程帮扶,派出服务团队,其中一人担任副总经理,负责平创公司前期的人才培训、制度建设等保障企业运行的基础建设。

“入驻创新生态社区,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度’。”平创半导体研究院负责人陈显平介绍,目前企业已申请了13项知识产权,订单额已超过6000万元。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创新生态社区自成立以来,已按“筛选引入、论证评估、组建模拟公司、成立新企业、中试制造、产品推向市场”的流程,调研论证了100多个成果项目,成功孵化的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处于光电芯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其中无线充电、智能电气、柔纳薄膜等6个项目的累计订单已超过1亿元。

诸如此类,良好创新生态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正在重庆各个地方发生。

打造孵化平台载体,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优化科技创新服务……近年来,重庆持续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踩着过去坚实的脚印,我们今天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主平台,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

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那天一定会到来。

猜你喜欢
科学城博士后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北京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投用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8:48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科学中国人(2018年1期)2018-06-08 05:43:09
在这里看重庆
今日重庆(2017年5期)2017-07-05 12:52:25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神秘的科学城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