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推动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发展是深化“体医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更好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运动康复专业发展滞缓,学生缺少专业技术与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引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协同不足、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等现多元问题。因此,在新的育人环境下,运动康复专业要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本文以运动康复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存在问题及转型建议进行详细论述。
在深化“体医融合”背景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全民康复”理念影响下,要聚焦人类健康、全民健身等多元需求,推动体育运动与康养服务融合渗透,全面提升运动康复专业发展质量。
1 运动康复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运动康复专业是高校应对健身康复人才需求,推动“体医融合”开设的专业。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大众提供了高质量的运动康复人才。但由于缺少清晰的专业定位和完善的师资力量,影响了该专业的良性发展。
1.1 发展现状
运动康复专业是康养医学与体育运动交叉融合的前沿学科。2005年我国有关高校正式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随着不断发展,目前高校运动康复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以医学院校、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开设为主。包头医学院于2008开始招收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是目前西部唯一开设运动损伤康复及体能恢复人才、国内较早建立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立足医学院基础优势,与医院康复科、公安局体能中心等机构展开协作,有力推动专业发展。目前学校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发展做出了有效探索。
1.2 存在问题
在全民健康环境下,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短板日益凸显,综合来看,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质量规模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矛盾。由于运动康复市场发展缓慢,专业学生缺少良好的就业机会,影响了学生报考、深造的积极性。二是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目前多数运动康复专业未能形成清晰、明确的专业定位,缺少科学、完善的专业发展模式,尤其是该专业与康复治疗学等相关专业缺乏清晰、有效区分,影响了专业发展层级。三是缺少专业育人力量。当前多数学校运动康复专业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完善的实践基地、实践条件,影响了学生运动康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培养。
2 运动康复专业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为全面提升运动康复专业质量,高校要聚焦专业学科实际,精准研判大众体育、康养等多元需求,通过完善康复课程内容,积极对接国际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经验,构建“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专业发展质量。
2.1 聚焦市场需求,提升专业竞争力
运动康复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型特征,在推动该专业转型发展进程中,要精准对接运动康复市场的多元需求,全面提升专业发展质量。包头医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积极派送学生到相关高校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到相关机构参与实训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有效提升了专业发展质量。为进一步推动专业转型发展,需要学校聚焦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全面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
2.2 突出技能教育,优化专业设置
运动康复专业以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包头医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在人才培养過程中,以医院、实践基地为基础,与其他相关行业协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推动该专业转型升级时,要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加强学生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完善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积极与社区、疗养、康复机构协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此外,要鼓励学生关注运动康复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探索最新康复医学技术,全面提升学生运动康复知识技能。
2.3 完善课程开发,强化专业发展基础
高校运动康复专业要结合办学条件,重视研判、收集社会多元需求,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优化设施设备投入体系,全面夯实运动康复专业的转型基础。一要重视引进专业的运动康复师资力量,提升专业发展层次。要增加运动康复专业实验设施、设备,服务专业教学。二要深化专业学习交流,不断拓宽专业发展高度。各学校运动康复专业要突出特色定位,加强校内相关专业及校际间协作力度,通过借鉴国际专业教学经验,编写校本专业教材,建设内容丰富、分类细化的现代课程体系,充实专业发展力量。
3 结语
随着大众健康、养生需求不断释放,运动康复专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以往该专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明确清晰的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引发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现实矛盾。面对“健康中国”的时代需求,在推动运动康复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专业方向,深度挖掘市场运动、康养需求,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推动运动康复专业向规范、特色等方向发展。
课题项目:包头医学院“问学计划”“为学计划”“践学计划”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包头医学院运动康复专业转型的研究,项目计划编号:2018BYWWJ-ZJ-02。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