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汐
传承经典与推出新人是上海国际音乐节的宗旨之重,36届的举办经历,使音乐节已经具有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在去年因疫情间隔一届之后,今年的音乐节更加引人期待,尤其是紧凑而丰富多样的音乐会布局,使得好戏连台,令人应接不暇,各方观众的专注度也大增。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地注重了经典的挖掘与历史名家的致敬类音乐会,5月9日的“传承经典 致敬大师——纪念丁善德诞辰110周年专场音乐会”就是其一,担任主要演奏任务的朱昊冰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其原因,首先在于其演奏技艺的精彩,她所演奏的《春之旅》不仅表现出了多彩的和声及多样的钢琴音乐织体,还展现出她细腻的民族音韵的处理及其外显出的精湛技艺;其次是她丰富的艺术履历,作为目前国内少见的钢琴演奏专业博士,她的学习之路引人关注,对其现场的演奏营造了期待;再次是由于朱昊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演绎的特定方向追求,在发扬传统经典文化的语境,她的方向更具潜在价值,加之她所演奏的王建中钢琴作品专场及出版的《彩云追月》王建中钢琴作品专辑,已在业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对丁善德作品的演奏自然也同样充满期待。丁善德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钢琴家,他在国立音专读书时就首演过《牧童短笛》,并在毕业时举行了中国最早的独奏音乐会,他的演奏技艺在中国钢琴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后来的音乐创作,亦产生了很多被誉为中国“第一”的作品。朱昊冰此次音乐会中选曲是钢琴组曲《春之旅》及双钢琴版的交响曲《长征》的首演,此外还伴奏了丁先生的艺术歌曲,这些已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既有表现丁先生作为爱国青年在中国抗战胜利前夕所发出的憧憬与赞颂,也有丁先生最具学术涵量的成熟技艺的作品《长征》,这些红色的主题在纪念建党百年的语境,则显现出特有的时代性价值。朱昊冰的演奏以音响情境营造,而将观众带入到作品所表现的历史场境中,这也是笔者进一步探析其艺术成就的兴趣使然。
扎实技术 全面修养
朱昊冰的钢琴技艺自然来源于其学习所获。美丽的江南音乐之乡无锡出生的她,其学习是从少年宫起步的,近代的无锡有很多音乐家,阿炳(华彦钧)、杨荫浏、刘天华、闵惠芬、王建民、邓建栋等,自然有着浓厚的音乐氛围。和很多琴童一样,她初学琴时也仅是兴趣之一,试试看的初衷。很偶然的机缘,在一次考级后,她经老师鼓励而参加了一次“珠江杯”钢琴比赛,意外地获得了一等奖,她也从中获得了进取的兴趣与信心。昊冰在回忆起这次经历时还很是得意,不仅因为她经过这次经历而改变了人生方向,还因这次比赛中有多位选手后来成为钢琴家,如:比她小一组的就有张昊辰,曾在柴可夫斯基、肖邦及范·克莱本等多项国际重大赛事折桂。在获奖拍照时,有人建议朱昊冰可以去考一下上海音乐学院的附中试试。“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因为这句话,改变了她之后的人生轨迹。初生牛犊不怕虎,喜好攻坚、挑战的她,居然过关斩将地顺利考入令她向往的音乐教育圣地——有着民国四大家族府邸及“美庐”的、环境优美的上音附中。昊冰坦言,这次挑战成功也是她后来不断超越自己,赶超别人的动力与信心所在。
附中的学习需要更多时间、更大量的专业性练习,很多時候是比较枯燥的,戒骄戒躁是首先要克服的心态;在注意进阶训练的科学性基础上,她开始追求细节处理,是上音附中教学的特色。刻苦练琴占据了那段在东平路9号美丽校园的美好时光,这一段非常宝贵的岁月,也伴随她一起成长的同学,至今都有很深的情谊,其中一些也成为了工作以后的合作伙伴。她记得那段时间除了琴房,最多出入的就是音像资料室和图书馆;她记得从图书馆借出聂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如获至宝,反复咀嚼;她记得在音像室里反复聆听同一首作品的好几个版本,力图想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她记得在高二的时候,在陈庆峰老师的指导下备战第二届上海国际钢琴比赛的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她记得被从附中保送直升进入本科时的激动时刻。她尤其记得在本科期间跟随王建中先生学习时的经历,这也为她现在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埋下了种子。
在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时,朱昊冰遇到了在美国享有盛誉的、最成功的教师之一的韩裔女教授卞和京(Wha Kyung Byun),卞是美国钢琴泰斗罗素·谢尔曼(Russell Sherman)的学生,是该校“杰出教育者奖”“杰出教授奖”“杰出教学奖”的获得者。卞教授打开了昊冰钢琴艺术新视野,首先是紧抓演奏技术的夯实,其次是注重人格的全面塑造,内外兼修的全面修养。她在硕士阶段的训导为打开之后的未来钢琴家之路打下了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卞教授在其东方人的审美习惯中融会了西方的教学理念,继承发展了其导师扎实技术与丰富修养的双修理念,注重唤醒及呵护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尤其注意挖掘潜能。孕育和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灵感,卞先生引导她要“凭感觉用心演奏”,要从其它艺术或生活的实际中感悟演奏的真谛,如从看芭蕾舞而理解巴赫作品的节奏律动。卞教授启发她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要注意敏锐听觉的训练,要从音乐的本源中发现并成就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要以不断的好奇心而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朱昊冰在《要用心去聆听!——钢琴家卞和京教学理念及其启示》(《钢琴艺术》2018年第8期)中,深情地回忆了她的这段学习生活,文中还说到卞教授的关心无微不至,甚至还介绍她去做钢琴家的助理而赚钱改善生活条件。
在卞教授的推荐下,朱昊冰又得以进入到博士阶段的学习。她说这期间更注意多元文化发展,尤其使她再次注意到曾演奏过的中国钢琴作品,并开始真正研究起中国钢琴作品来。与硕士阶段的观念相似,她不仅要注意作品演奏技法的剖析与实践,更是探究如何去挖掘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身份,从每一首作品开始、从每一次感悟做起。这也是她能不断在舞台上展示演绎并能深入到课堂中的学理讲解,她的演、讲影响了每一位聆听她的人,扎实的演奏技术外在地感染了观者,全面的修养内在地触动了心理。
钢琴文化 民族精神
有目的地发展自己钢琴艺术之路的特色,是朱昊冰的执念之一,在深入学习西方钢琴文化的同时,她也深深地认识到中国作品及其文化精神挖掘的价值重要性,朱昊冰的老师也在注意发展她作为专业院校教师的能力。回国后,她也有幸进入到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这里的教研氛围使她得以全面地展现其教育才华。在校领导如林在勇书记等人的规划下,她有了更多出席重要音乐会的机会,如前所述的“上海之春”丁善德作品音乐会,就是林书记策划并入选“上海之春”的师大专场之一。在此之前,还有上海电台经典947的“星期广播音乐会”,她与王鲁老师共同演绎了丁善德的作品专场,其演奏艺术通过广播传到更广的氛围,选择民族风格的作品,采用民族音韵的演绎,是她的钢琴文化民族化之路的特色所在。
上述特色在她近年来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和推广活动不断显现,音乐会之外,她还通过讲演而去解读、传播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及其审美意义,这从她所演奏并评析的王建中先生《读红偶感》一文中管窥,其文剖析了作品的音乐技术及其所蕴含的中和之美。她在演奏和钢琴专业课教学之外还为普通大学生开设了通识课程,《中国钢琴音乐审美与文化》就是其一,她在此解读中国钢琴作品及其附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学习多年的她,更能理解其中对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特色,将之用于对不同时期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解析,探究其中的中国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变迁。她的课题《海派钢琴音乐文化》获批为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力图从海派文化的视角而关注20世纪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在上海的发展进程,梳理和总结其独有的文化品格。
朱昊冰在教学中发现了很多学生面对中国钢琴作品理解时的茫然,甚至是那些不知从何入手的症结,比如如何把握好散板的演奏,甚至细化到如何弹好颤音、琶音等,这其中不仅是简单的外在的技巧问题,还有内在的意蕴、气韵、意境等问题,昊冰想以其深入思辨而引导学生去寻找作品的民族文化之“根”。为此,她特意阅读了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书籍,还有比如李泽厚《美的历程》、宗白华《美学散步》等,虽然这些哲学家的作品对于她这一注重感性的钢琴家来说很深,但是她愿意去“啃硬骨头”,甚至立誓愿意一直坚持下去。通过攻坚,昊冰感觉她已经感悟到不少中国钢琴作品背后的“秘密”。她在李泽厚《美的历程》里关于《线的艺术》的描写中领悟到,中国钢琴作品所应注重的线性思维的哲理性表达,昊冰说她有信心寻找到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寻根之旅”是朱昊冰钻研钢琴文化中的民族精髓的途径之一。
正是由于像她这样的理性钢琴家的执著追求,才使中国钢琴作品的演绎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并得到发展的契机。目前,“上海之春”“北京(室内)音乐节”等很多音乐节中都设有中国钢琴作品专场,有的还是某位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专场,这是钢琴文化上升到民族精神的境界之表现。
艺术实践 追梦华章
注重艺术实践是朱昊冰钢琴艺术不断超越自己的攻坚举措之一,说起今年的“上海之春”参演,她说其实在2004年就曾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优秀毕业生,在那一届的闭幕式上出演了钢琴独奏。17年后的今天,她再次参演时已是颇具影响力的钢琴家了,且是上海之春中的主体性演出项目,在这一项目中,她还参与策划、组织演出,发挥了青年一代在艺术实践中的多样身手,在传承民族文化基础上追逐华夏乐章,使其实践有了更多的社会职责与文化担当。
艺术实践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是朱昊冰的特色之一,除了上述言及的上海之春中的“传承经典 致敬大师——纪念丁善德诞辰110周年专场音乐会”外,笔者在翻阅其艺术实践履历时,还看到她近年来参加或主演的很多重要音乐会,如:2019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2周年专场音乐会的“上音文脉”;10月,在国家会展中心,在上海进博会上,她出演了新版钢琴曲《彩云追月》,在中外嘉宾面前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用于钢琴曲上的艺术魅力;4月,在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的上师大艺术展示周开幕式音乐会上,她演奏了《黄河》钢琴协奏曲;2018年12月:在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她演奏的《梁祝》还入选中央电视台后来的专题展播;9月,在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上,她上演了纪念王建中诞辰85周年音乐会;2016年5月,在上海音乐厅,她举行了“琴键上的咏叹——留美钢琴博士朱昊冰音乐会”;2012年4月,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威尔独奏厅举办了独奏音乐会。此外,2019年3月—5月,她在四川、江苏和云南等地连续做了多场“琴键上的中国”中国钢琴作品的巡演活动,受到各地观众的广泛欢迎;2018年10月,在第六届浙江大学艺术季,她做了“传承与融合:留美钢琴博士朱昊冰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尤其是她与王鲁录制的四手联弹版的《彩云追月》MV,被收入中宣部“学习强国”之中,目前点击量已超过40万人次。繁多的艺术实践,使朱昊冰的艺术实践有了更为集中的学术性追求,即民族方向。
繁多的艺术实践促使了朱昊冰的理性思考,她在《要用心去聆听》的论文里夹叙夹议地谈到了求学中的专业积累与特色。在理性认知中,她还从微观分析入手,如对音乐的句法、结构、和声等,进行深入辨析。她还在几次跟随谢尔曼上课上及聆听他音乐会时获得了精神境界的顿悟,如感觉钢琴里传出来的声音不再是钢琴声,而是整个世界。博士的学习,从狭义的钢琴技巧方面来谈,力图彻底解决弹奏中用力的问题,知道了如何“巧弹”;从广义上来说,这还源于自信心的提升和内心的打开,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另外还有除演奏以外写作和讲演的能力,写作和讲演看似不是在“练琴”,却和如何弹琴弹得更好息息相关的。
传承经典,开拓创新,只从朱昊冰开始意识到中国作品应该是其主攻的方向,她就开始有意识地为之积累,从博士学习期间就已开始这一学术旨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朱昊冰注意从平时积累,并扎实地走好每一步,这既得益于导师和学校对于多元文化的倡導,她说自己是幸运之神的眷顾者,王建中、罗素·谢尔曼、叶和璟等,很多人为其提供了帮助,她的第一张专辑《彩云追月——朱昊冰演奏王建中钢琴作品集》就是由他人资助下在美国录制的。而四手联弹的《彩云追月》就是利用新的媒体形式而作的推演新探索,这些新形式是朱昊冰这一代钢琴家的新锐之举,拓展之策。“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始终如一的追求与坚持,是朱昊冰的艺术家之路顺利、通达的内在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