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视角下城镇失业者的福利依赖研究

2021-09-10 07:22:44廖丽君
客联 2021年6期
关键词:赋权

廖丽君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由于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失业人员不断增多。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对整个经济市场运作和就业形势造成较大的冲击,这导致了当前失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城市给予失业者相关的社会福利救助,这种给予型的救助福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再就业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福利依赖”现象,加强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城镇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多维度视角分析城镇失业者“福利依赖”的问题,并从赋权视角论述城镇失业者再就业对策,以推进城镇失业者再就业,减少城镇失业率。

关键词:福利依赖;城镇失业者;赋权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企业为追求高质量的发展,不断提高对技术性人才素质的要求,对劳动力总体数量的减少,使我国当下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城镇失业人数一直在呈上升趋势,2020年2月份我国失业率攀升到近十年新高6.2%。根据2020年4月智联招聘发布《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中国及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基于招聘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的报告中显示,受新关疫情影响,我国就业率在第一季度招聘职位和人数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低收入群体和出初入职场的求职群体受到的就业冲击比较大,由此可见,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当前整个就业形势不容乐观[1]。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推进社会发展,我国城镇设立了一系列救助福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的最低生活标准,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救助福利水平也相应提升。找工作的难度提升,救助福利补贴的增加,降低了失业人员的就业意愿,或者敷衍就业和不就业,这就引发了西方语境下“福利依赖”问题的出现[2]。

有关“福利依赖”的概念,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界定,关于我国是否出现“福利依赖”现象,学者们各执一词,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认同观点,如下:这是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从经济角度来界定“福利依赖”的标准,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部根据家庭年收人中超过50%收入来自于福利补助项目,而且这些收入与工作行为无关,则这个家庭就被认为是“福利依赖”;第二种是从“受助累计受助时长+市场参与率”来界定,学者刘璐婵、林闽钢通过分析2013年国家民政部调查项目的数据,以100个月为分界线将受助者划分为高低两个区间,高于限定标准区间的受助者则是已经出现“福利依赖”(刘璐婵、林闽钢,2016)[3]。;第三种从社会救助制度来看,认为由于我国福利制度的设计存在弱化受助者劳动,“福利依赖”现象是受助者依靠福利制度而获取更多的社会保障所采取的策略(王增文、邓大松,2012)[4]。另一种是否定观点:学者王雅珠,张开云从福利含义角度来分析,认为我国不是福利国家,与西方的“福利依赖”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國的福利动态是受助者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表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福利依赖”(王雅珠、张开云,2019)[5];还有学者从政策动态的角度来看,我国相关福利救助政策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达到“福利依赖”的程度,因为隐性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彭宅文,2009)[6];学者李威、毕向阳则从就业意愿的角度来看,认为就业消极态度的产生不是因为对福利救助的依赖,而是社会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李威、毕向阳,2016)[7]。

综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上来看待福利依赖的问题,并做出自己的论断,关于我国是否存在“福利依赖”目前还处于争论阶段。“福利依赖”本身存在的争议并不意味着我国对此研究没有必要性,基于我国福利救助制度从“碎片化”到“普遍化”的关键期,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出现与福利国家类似的“福利依赖”问题,即有劳动力的失业群体千方百计的消耗公共资源而不为社会创造价值,造成“养懒汉”、“搭便车”的问题出现,笔者把这种现象定义为中国体制下的福利依赖现象。赋权理论认为,个人或群体拥有的权力是变化的和发展的,无权或弱权的状况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的,失业者的“福利依赖”行为更多是“无权”的表现,本文将从W社区失业人员的文化、制度等多维角度下,分析城镇失业者出现“福利依赖”现象的成因,再以赋权视角来探究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对策,促进其走出福利依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多维视角下失业者“福利依赖”的现状

本文将以W社区为例,分析研究失业者的“福利依赖”问题。W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坐落在铜仁市万山区新区,在2015年该社区实现全部落户,从社区负责人那里得到相关数据资料,W社区的失业人员在2015-2017年期间基本得到充分就业,但从2018-2020年失业人口开始增加,尤其在疫情期间,失业者人数迅速递增。

(一)个人维度

从心里失衡因素来看,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按照一定标准保证低保对象基本生活,有的城镇失业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他们当中许多有自己的隐性事业。当他们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时,我们无法对他们是否有其他隐性工作进行考量,“为啥子他领低保过的日子比我们工作的还滋润”,同时还有的失业者在社会求职过程中,遭受社会歧视、打压,因此会从心理觉得自己没什么奔头,形成悲观主义思想,从而选择依赖国家福利救助悠然过完一生,以上的心理不平衡会导致失业者安于福利救助的状态而拒绝外出工作,从而还会诱使一些收入边缘性群体萌“重低保轻工作”的念头,失业者产生的“福利依赖”行为与福利制度鼓励就业的原则相悖[8];从受教育因素来看,受教育的程度决定失业者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高的多从事技术性的劳动,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反之,文化素质低的往往无法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化的工作,从而直接影响到就业率的高低。从W社区30名失业人员的个人信息来看,29%的是小学毕业,31%是大专以上,35%是初高中毕业,5%是大学毕业,他们普遍学历偏低,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没有优势,一旦失业,最后只能靠社会福利对他们进行兜底。

(二)文化维度

“福利依赖”具有传递性。文化学派认为福利依赖作为一种亚文化,会产生代际传递,影响下一代的行为[9]。福利依赖的代际传递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显现表现是长期依赖福利的父母在对孩子言传身教时是教孩子如何去获取福利的资格,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关的工作信息;隐性表现是长期在福利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意识不到享受福利的羞耻感,长大后会缺乏上进心和自我独立性。

老H一家5口人,夫妻俩和两个孩子一个老人,他家从搬迁前到搬迁后就一直是低保户,不管是孩子上学,还是老人看病或者是他们找工作等,一直都受到社会福利的救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被政府安排的明明白白,根本啥都不用愁。疫情爆发后,他上班的厂垮了,他就整天待在家里打麻将,也不去找工作,他说一个月累死累活领那点工钱还没有麻将来的钱容易。他家大孩子受他的影响,今年大专毕业后,也一直未找到工作,孩子以疫情为由,天天宅在家里打游戏。現在他们一家都没有一个人工作,都是处于失业和待业的状态,基本的生活就是靠相关福利救助维持。

代际福利依赖植根于社会底层,父母一旦产生这种不工作的惰性思维,就会潜移默化转移到孩子的身上,未来孩子的职业道德感就会降低,出现对福利依赖的可能性就会增加[10]。

(三)制度维度

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依赖”问题本质原因还是出在制度体系上,随着我国社会福利救助制度从“广覆盖”开始向“全覆盖”进行转变,不管是社会救助能力、社会制度体系还是社会保障方面,都不断得到了增强、完善和提高。出台在教育、住房、卫生、医疗和养老等多领域的一系列相关福利政策,本是对社会起着救助、兜底、促公平的作用,由于“福利叠加效应”的存在,福利政策“含金量”的提高使失业者在国家帮扶政策下逐渐变得心安理得[11];当失业者享受多种福利政策的优惠后,他们的生活质量高于身边其他边缘群体时,突然退出这种保障机制,会使他们的生活又迅速跌入崖底,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悬崖效应”,“悬崖效应”会在思想上助长失业者的“福利依赖”对倾向。“悬崖效应”作为一种社会政策断层的现象,用一条收入线来衡量贫困户是否能够纳入受保范围内,导致低保对象和未纳入低保的边缘群体之间的社会救助政策出现断层,即“悬崖”[12]。在和W社区工作人员访谈时了解到:

T姐一家四口人,夫妻俩主要靠摆摊维持生计以及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但是受疫情的影响,他们的小本生意根本没办法做,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家里的两个孩子接受非义务教育,老公的腿关节风湿又得马上做手术,家中的担子全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咨询了社区扶贫办,想申请低保资格,但是社区扶贫办却以她失业的时间没有达到政策要求拒绝了。

过于刚性的准入标准,会让失业边缘性群体逐渐虚化,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生活困窘的推力和低保福利的引力,往往会成为这部分群体产生“骗保”的强大推动力。

三、赋权视角下失业者再就业实现路径

(一)个体赋权

失业者在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处于一种无助感和无权感的状态,这种状态会随着失业的时间加长而不断被自身负面所构建,在赋权理论的视角下,社会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帮助案主恢复社会功能,根据社会要求挖掘案主自身的权力感,这种权力感能够帮助案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境[13]。从主观方面来讲,个体赋权首先是帮助失业者建立自信心,失业者群众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低估自己的能力”、“工作动机受损”,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失业者先自我分析,确认自己在家庭、社会以及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来建立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身能力去改变当前失业的现状,而不是放弃行动,心里产生失衡,一味地依赖社会福利。从客观方面来讲,失业者的失业是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技能不足造成的,这使他们在正常从事经济活动中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失业,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失业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以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及决策能力[14]。

(二)外部环境赋权

失业者选择“福利依赖”的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失业者们所生活的外部环境对他们的认知行为影响很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负向的,则这个负向观念会在他们潜意识里根深蒂固,产生错误的行为,赋权作为一种教育性活动,可以挖掘失业者的潜能,重新塑造正确的认知,阻断这种文化的代际传递;社区作为失业者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如果这个外部环境圈子的文化氛围是消极的,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无力感,孩子的自我“权力”也会逐渐被外部环境所剥夺。因此社会工作者应以赋权为价值导向,协助失业者们打破这外部环境的桎梏,重新构建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失业者所在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社会支持网络充权介入,为失业者从小所生活的环境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同时要求在社工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决策和行动,以此改变失业者的不利处境,提高他们的权力和能力,从而帮助失业者放弃对福利依赖的追求,达到增加失业者权能,恢复失业者社会功能的目的[15]。

(三)制度赋权

“福利依赖”观念的产生责任主体是政府,我国传统的福利救助体系的本质是被动事后风险分配制度,制度产生源于问题出现,事后又没有及时再立其他制度进行规避风险,逐渐形成消极福利。失业者在制度缺陷下无力改变自身的处境,必须通过相关制度的赋权才能够安排实现个人的能力。制度赋权的首要问题就是得合理界定福利救助的责任边界,再瞄准失业者,避免错保、漏保,然后建立阶梯式救助模式来提高救助的精准度,最后设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失业者产生“福利依赖”的想法。制度赋权只是为失业者创造了一个平等就业机会,不能设定为赋权的最终目标,协助失业者再就业才是赋权的做种目的。因此,失业者必须通过自身的能力去获取经济、政治上的权利,如果失业者不具备这种素质能力,即使通过制度赋权提供相对公平的机会和权利,他们也不一定能够消除“福利依赖”,因此,制度赋权也是一种外部赋权,必须还得靠失业者自己打破习得性无助感,重新获得权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再就业[16]。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福利依赖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L社区的失业者对福利依赖的问题只是福利依赖问题中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失业者在福利依赖的情境下,变得懒惰,消极和无力,如任由这种现况发展下去,只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滋生社会不公,破坏社会秩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危害。制定长效机制,完善社会政策,虽然能够从宏观层面去解决当下问题,促进大环境下的社会公平,但人作为发展和变化中的人,其中有许多内在因素不可控,这个时候社会工作的介入就十分重要。社会工作关注的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可以及时发现社会政策的缺陷以及社会群体的发展需求,促进社会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刘 萍,孙竹秀.疫情影响下城镇居民失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上海商业,2020(12):87-89

[2]慈勤英,兰剑.“福利”与“反福利依赖”——基于城市低保群體的失业与再就业行为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15-7(04):111-113

[3]刘璐婵,林闽钢.“养懒汉”是否存在?——城市低保制度中“福利依赖”问题研究[J].社保论坛,2016(02):20-21

[4]王增文,邓大松.倾向度匹配、福利依赖与瞄准机制——基于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效应的经验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02):83-88

[5]王雅珠,张开云.国内福利依赖问题研究论向与进展[J].西部学刊,2019-05(90):20-24

[6]彭宅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救助对象的劳动激励:“中国式福利依赖”及其调整[J].社会保障研究,2009(01):163-167

[7]李威,毕向阳.城市低保对象福利依赖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J].社会建设,2016(05):17-28

徐丽敏. 国外福利依赖研究综述[J].

[8]郑婷.养懒与怠惰:城市低保福利依赖问题探析[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04:17-20

[9]Kimenyi,Mwangi S.RationaW Choice,CuWture of Poverty,and the IntergenerationaW Transmission of WeWfare Dependency[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W,1991(4) : 947 -960.

[10]张兴祥,李雅霏.代际福利依赖:理论模型与政策启示[J].经济资料译丛,2014(04):45-56

[11]林丛.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福利依赖”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9(12):91-95

[12]郑婷.养懒与怠惰:城市低保福利依赖问题探析[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04:20-23

[13]杨春丽.赋权视角下失业女性再就业的困境及社会工作干预路径研究——以深圳市 W 区为例[D].深圳大学.硕士论文,2019-5-15:07-09

[14] 王海媚.俄罗斯妇女经济赋权模式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6-05-18:20-40

[15] 杨春丽.赋权视角下失业女性再就业的困境及社会工作干预路径研究——以深圳市 W 区为例[D].深圳大学.硕士论文,2019-5-15:08-10

[16]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05-10:66-67

猜你喜欢
赋权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中国西部(2022年2期)2022-05-23 13:28:20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民族文汇(2022年9期)2022-04-13 00:33:06
家庭赋权护理干预方案在肺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南大法学(2021年6期)2021-04-19 12:27:30
试论新媒体赋权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2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24
水电站决策模型组合赋权TOPSIS法应用探析
混合缺失信息集结下的属性赋权方法
基于改进熵值赋权法和TOPSIS模型的综合评价应用
给定权集的赋权双圈图的谱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