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晓立)1月21日,“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举办。展览选取17世纪至21世纪中外数十个国家的90余件重要报刊进行展出,旨在回望印刷文明,追溯传媒的演进,向新闻先贤致敬。
展现横跨4个世纪的报刊
此次展览围绕“报刊本身的新闻史价值”“头版刊发重大新闻”“报刊的地域与国家分布”三条线索展开,展出17世纪至21世纪中外数十个国家的90余件重要报刊,涵盖多种语言。展品多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个人收藏,上海图书馆亦从馆藏中选取数件报刊珍品一并展出。张力奋在选取展品时,主要从报刊本身是否具有新闻史价值,头版是否刊发国际重大新闻,报刊的地域与国家分布要具有国际化等几个角度考量。
展览中,参观者既可以通过展出的报刊读到如林肯遇刺身亡、美国介入一战、希特勒自杀、人类首次登月成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911纽約恐怖袭击、曼德拉去世等重大新闻事件;也能看到众多具有影响力的报刊独特刊号,如当今世界权威政经报纸之一《金融时报》1888年的创刊号、《申报》1872年的创刊号、《字林西报》1950年8月的100周年特刊等;还能见到日常生活的演化史,如18至19世纪的女性杂志体现了当时欧洲女性的服饰特点,为后人回望欧洲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从新闻纸看社会发展留痕
15世纪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促进了教育普及和知识传播,而作为印刷时代的产物,报刊本身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通过报刊的演变能感受到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张力奋表示:“我们应该向印刷时代脱帽致敬”。
上海是中国新闻业的摇篮,曾占据现代出版业大半壁江山。此次展览就展出了三种上海创办的重要报刊,包括在新文化运动中宣传民主与科学的重要刊物《新青年》1921年7月号,近代国内唯一横跨两个世纪且同时在海内外发行的专业医学期刊《博医会报》1921年7月号,以时事评论为主、侧重中国及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信息的《密勒氏评论报》1921年7月23日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步步发展在新闻纸上留痕。以展览中的《解放日报》为例,1979年8月12日,头版右下角的新闻《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载入中国当代新闻史,这条刊于头版的事故新闻突破了党报尤其是党报头版不刊登社会新闻的禁区,开启了改革开放时期公开报道灾难、事故的先河;2005年10月《解放日报》发行“神六”纪念特刊,其中一份随“神舟六号”升空,再随返回舱回到地球,这是世界上第一张进入太空的中文报纸。
串联起断掉的历史节点
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展品是1665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绘制的《中国新图志》,这是西方最早绘制、出版的中国地图集;年代最近的是2020年5月24日的《纽约时报》,当天该报开辟讣告专页,纪念全美1000名新冠肺炎死难者。展品中还包括17世纪英国《伦敦宪报》、1888年英国《金融时报》创刊号、19世纪中叶巴黎少女杂志、20世纪中叶苏联《真理报》等,以及本土报刊中刊载小说《伤痕》的上海《文汇报》、“文革”后中国报纸头版刊出的首条社会新闻、引发争议的《中国青年报》愚人节报道、纪念香港回归的微型金箔报等。
此次展出的展品除《申报》外均为历史原件,这些纸质报刊在新媒体时期也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通过这些纸页,参观者可以近距离地观看历史,触摸到历史印记,同时把断掉的历史节点串联起来。
此次展览由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举办,也是徐家汇藏书楼修缮后的首次特展。据悉,展览将延续至4月9日。